李仕骞
(环县人民医院 甘肃 庆阳 745700)
肝脏肿瘤发病率高,因其具有良性、恶性之分,且肿瘤类型多样,故而,准确鉴别至关重要,关乎后续治疗方案的确定[1]。CT检查凭借无创性、高诊断率等优势备受关注,在多种疾病诊断过程中均具能发挥很好的辅助作用,而CT增强延迟扫描技术是以传统CT检查为基础发展出来的新型技术,能为临床疾病鉴别、诊断提供更丰富的影像学信息,提高疾病诊断率。基于此,本研究将CT增强延迟扫描技术应用于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其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选择2018年2月—2020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肝脏肿瘤患者7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33例,均经手术病理学检查证实,且应用CT增强延迟扫描技术进行检查。
仪器:64排螺旋CT,电压设置范围12.0~150.0kV,螺距范围5mm~10mm。
检查:提前安排医务人员告知患者禁食,禁食12h;检查前服用泛影葡胺(浓度:1%~2%,用量:500mL);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包括平膈体至L3体,扫描时间:11s~23s;首先进行平扫,平扫结束后再行CT增强延迟扫描,同步进行高压注射对比剂注射(注射量:80mL,注射速度:3.0mL/s),扫描时相包括动脉期(25s~30s)、静脉期(70s~80s)、延迟期(180s~240s);待以上扫描全部完成后,行连续断面重建操作(薄层5mm~10mm),传送5㎜薄层重建图像至工作站,再依次完成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
①CT增强延迟扫描技术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学检查诊断结果比较;②CT增强延迟扫描技术检查图像特征分析。
数据分析使用SPSS23.0。
75例患者接受CT增强延迟扫描技术诊断,其中有72例患者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学检查诊断结果相符,占比96.00%,肝脏转移性肿瘤、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母细胞瘤患者各有1例出现漏诊。如表1所示。
①原发性肝癌图像特征:动脉期存在结节强化,延迟期处于低密度状态;②肝囊肿图像特征:动脉期点状强化;③肝血管瘤图像特征:动脉期存在结节状(云絮状)强化,随时间推移而持续,并向中央扩散,延迟期则处于等密度状态;④肝脏转移性肿瘤图像特征:静脉期呈边缘连续环状强化;⑤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图像特征:典型强化;⑥肝母细胞瘤图像特征:动脉期存在结节强化,延迟期处于低密度状态。
肝脏肿瘤类型多样,包括原发性肝癌、肝囊肿、肝血管瘤等,对此类患者来说,早期诊断、准确治疗至关重要[2]。目前,手术病理检查仍是肝脏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但是,其具有有创性特点,必然会引起一定创伤,部分患者存在明显抵触情绪,整体接受度较差。有学者提出,影像学技术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疾病诊断方式,对多种疾病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3]。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CT增强延迟扫描技术应用范围扩大,逐渐成为肝脏肿瘤鉴别诊断的有力手段。CT增强延迟扫描技术以传统CT检查为基础,由此所发展出来的新型技术,具有无创性、简便性等优势,另外,充分利用此项技术,能进行连续扫描、容积数据采集,扫描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高质量的影像学信息,为临床疾病鉴别、诊断提供更丰富的影像学依据,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诊情况[4,5]。将其用于肝脏肿瘤鉴别诊断过程,能清楚显示不同疾病类型的影像,更清晰观察病灶特点,更准确掌握病灶位置、数目等相关信息,保证较高的临床诊断准确率,与手术病理学检查诊断结果符合率较为一致。另外,由于不同肝脏肿瘤的图像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依据所获得的图像,能准确鉴别肝脏肿瘤的具体类型,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本研究将将CT增强延迟扫描技术应用于肝脏肿瘤鉴别诊断过程中,将其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学检查诊断结果相比较,同时分析了CT增强延迟扫描技术检查图像特征。结果显示,75例患者接受CT增强延迟扫描技术诊断,其中有72例患者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学检查诊断结果相符,占比96.00%,提示,CT增强延迟扫描技术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高,其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学检查符合率高。另外,根据本研究 CT增强延迟扫描技术检查图像特征分析结果可见,应用CT增强延迟扫描技术能清晰显示不同肝脏肿瘤的图像特征,特异性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