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浩,王 帅,陈 勇
(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 江苏 溧阳 213300)
腔隙性脑梗死是临床中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指患者大脑半球或脑干深处发生的小穿通动脉,患者发生血管壁病变,故造成小型或微小型的梗死病灶,约占全部脑梗死患者的20.0%以上,好发于脑部壳核、内囊、丘脑、脑桥等位置[1]。本研究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诊断方式进行分析,讨论MRI检查和CT检查的诊断价值。
择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纳入的疑似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68例,疑似腔隙性脑梗死男91例,女77例。年龄分布48~86周岁,均值(68.34±13.92)周岁。全部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疾病症状。
全部患者均行CT检查、MRI检查,CT机为飞利浦Brilliance iCT,MRI机为飞利浦Achieva TX 3.0T仪器实施检查,取患者仰卧位,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干预,舒缓其紧张情绪,指导患者深呼吸3次后进行检查[2]。以患者听眦线为中心,从患者颅底向颅顶进行双期扫描。常规平扫后对患者实施增强扫描,给予患者碘海醇注射液(药品规格:50ml:16g;用药方式:注射剂量为1.5~2.0mg/kg,注射速度为3~4ml/s),参数设置:层厚调节5.0mm,层间距调节5.0mm[3]。如存在可以病灶,则给予患者冠状位、矢状位重点扫描及观察。
统计疑似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T检查、MRI检查诊断结果。计算患者CT检查、MRI检查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公式: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准确率=(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阳性预测值=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阴性预测值=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5]。
全部168例疑似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案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之中,以χ2检查疑似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T检查、MRI检查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情况,(n,%)是其表述方式。统计学判别标准是P<0.05。
统计疑似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T检查、MRI检查诊断结果,CT检查真阳性108例,占比64.29%;假阳性29例,占比17.26%;真阴性18例,占比10.71%;假阴性13例,占比7.74%。MRI检查真阳性132例,占比78.57%;假阳性5例,占比29.76%;真阴性29例,占比17.26%;假阴性2例,占比1.19%。疑似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确诊结果阳性137例,占比81.55%;阴性31例,占比18.45%。CT检查阳性121例,占比72.02%;阴性47例,占比27.98%。MRI检查阳性134例,占比79.76%;阴性34例,占比20.24%。
腔隙性脑梗死临床发生比例较高,其鼻塞的血管直径较小,一般多为穿支动脉,发生梗死后所涉及的脑组织区域相对较高,因此对于患者的危害性较低。作为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腔隙性脑梗死早期临床诊断十分重要,在患者早期予以有效诊断,并对其开展对症治疗,能够极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症状改善效果。本研究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实施CT检查、MRI检查,结果显示,疑似腔隙性脑梗死患者MRI检查诊断结果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均明显高于CT检查,较之于CT检查,MRI检查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综合以上结果,本研究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实施CT检查与MRI检查,结果表明,MRI检查于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具备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