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俊文,王德勇
(1.烟台南山学院,山东 烟台 265713;2.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食用菌产业凭借良好的自然条件、丰富菌种和充足的劳动力而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1]。我国随着食用菌产量不断增加,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已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国之一[1]。我国食用菌产业存在“大而不强”、产品“全而不优”、品牌“杂而不精”等问题,亟待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2]。为此,要推动食用菌产业向绿色生态、集群创新和品牌品质等方向转型升级,积极打造产品类型完善、产业附加值高的食用菌全产业链。
在新的消费环境下,我国食用菌产业存在不断突出的产品供需失衡、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和品牌建设匮乏等问题。1) 在传统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菌种研发力度不够,菌种、菌块等专业分工明显不足,产业发展偏向基础产品原料供给,影响了食用菌产业的利润和发展空间。2)目前各地区发展食用菌产业时,缺少良好的产业布局和规划发展,存在盲目选择的现象,未形成良好的食用菌产业集群;同时,由于缺少足够的市场调研,存在产能过剩,中低端产品比重过大等问题。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出发,认为由于食用菌产业缺少完善的食用菌产品保鲜、深加工体系,制约了产业发展[3]。
当前食用菌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发展问题。1)食用菌产业资源配置失衡,其中金针菇、双孢菇、杏鲍菇等大宗食用菌产能过剩,而特色珍稀品种食用菌比重偏低。2)食用菌产品开发仅停留在初级食用菌产品加工阶段,缺乏深加工、精细加工,产业品种结构不合理。虽然当前我国食用菌产量逐年攀升,但食用菌加工产业发展滞后,影响了食用菌产业的整体收益[4]。
目前食用菌产业产量与市场营销之间未能形成有效融合,大部分食用菌产品缺乏完善的销售渠道与平台,加上食用菌产业品牌化建设滞后,影响了整体营销、推广。1)食用菌生产与销售之间缺少精准衔接,中西部地区及广大乡村的食用菌消费市场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影响了食用菌产品消费市场的有效开发。2)电商营销滞后。食用菌产品对运输配送、仓储环境有特殊要求,由于食用菌产品电商、物流建设滞缓,未有效借助电商平台来营销、推广食用菌产品,影响了食用菌产品的市场营销。3)品牌建设滞后,缺乏良好的市场辨识度。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由“农户生产”主导,缺少品牌化、标准化意识,导致部分食用菌市场无序竞争。立足“互联网+”背景,提出品牌发展是食用菌产业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路径[5]。
目前食用菌产业缺少规模化、现代化的经营主体,缺少人才、资本和技术支持,影响了食用菌产业的市场化、品牌化建设。1) 多数食用菌企业发展,面临融资困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由于缺少良好的贷款条件和优质的农村金融服务,影响了食用菌企业及时引进先进设备,限制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2)部分地区食用菌产业缺少有较强的产业带动能力、抗风险能力的龙头企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研究背景,指出由于食用菌市场经营主体发育不完善、规模化程度低,直接影响了食用菌产业的稳定、集约化发展[6]。
为全面提升食用菌产业竞争力,需要重点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以提升食用菌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收益为目标,精准定位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战略,明确食用菌产业发展路径,以结构优化提升产业发展层级。
2.1.1 以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优化食用菌产业结构
积极引入绿色理念发展食用菌产业,通过合理利用食用菌废弃物、农林废弃物,引入最新菌种和栽培、加工技术,构建绿色循环、智能高效的“闭环产业经济体系”,全面提升食用菌产业效益。
2.1.2 以集群化、产业链为方向优化食用菌产业结构
通过梳理食用菌市场需求,突破产业发展短板,完善产业经营生态,使食用菌产业从单一数量扩张向产业集群发展。通过以食用菌产业链为载体,立足食用菌栽培基础,推动初级产品与食用菌文旅、文创和饮食相融合,构建新的食用菌产业链,形成包含产业布局合理、服务全面增值的产业发展结构。
开发、设计高附加值的食用菌产品是食用菌产业结构优化,实现高效益发展的必然路径。因此,要在精准研判食用菌产业市场需求的前提下,细分产品类型、精准产品定位,突出产品特色,优化食用菌产品结构。
2.2.1 化解现有食用菌产量过剩难题
重点解决珍稀食用菌市场供给不足与大宗食用菌供给过剩的现实矛盾,通过加大食品科技研发投入,研发新的食用菌市场替代品种。
2.2.2 提升食用菌产品价值
通过大力开发食用菌衍生品、食药用保健品等高端产品,推动产品整体向绿色、中高端领域升级,全面提升食用菌产业附加值。
完善市场化的经营主体是推进食用菌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力量,也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短板。因此,通过完善金融服务,加大科技研发、人才技术和市场经营等多领域的支持,加强区域内食用菌产业主体深度协同“抱团发展”。
2.3.1 “线上+线下”双渠道营销
合理布局食用菌电商项目,推动线上营销与线下经营,实现融合发展。通过鼓励区域、行业内有实力的食用菌企业探索电商业务,加快新零售环境下食用菌产品营销模式研究,以“线上+线下”双渠道营销模式应对市场消费需求。
2.3.2 成立协作联盟
完善行业内企业联盟发展,推动食用菌产业标准化、协同化发展。通过组织区域内相关食用菌企业成立协作联盟,共同制定产品标准、协同攻克技术难题。王代红等认为食用菌产业应通过联盟协作发展,以合作协商统筹产能建设,避免无序竞争[7]。
要按照食用菌产品的分布状况、环境要求,制定差异化食用菌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要树立“三维”农业理念,合理布局食用菌产业结构,建设国家级菌物资源保育区[8]。1)不同食用菌的生存环境、栽培要求和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各地区要针对地域实际和气候条件,选择最佳栽培品种,确保食用菌产业发展与地域环境有效融合,实现产业科学布局、智慧升级。2)食用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大,在推动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时,要合理控制劳动成本,通过选择劳动力成本低廉、充足的地区发展食用菌产业,通过引入最新栽培技术,全面提升食用菌产业的生产效率。3)围绕食用菌产业市场需求,依托产业优势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聚焦新技术、新需求,高效整合食用菌产业资源,积极营造全新产业形态。
以往食用菌产业发展基本由生产主导,缺少对市场实际需求的精准把握,造成了产能过剩、产品过量等问题。因此,在推动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要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及时对接大众需要,通过合理把控栽培规模、实时优化产品种类,助力产业转型。1)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电商平台等智慧技术,收集和研判食用菌产业的市场需求,打通生产到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环节,使食用菌产业的产品优势、产量优势转化为市场收益。2)面对大众对健康养生的需求,积极引入智慧科技和现代产业理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营养、健康的食用菌产品,积极推动产业整体向产品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推动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时,要以智慧科技为基础动力,以技术创新推动食用菌产业的绿色、生态优势,凝聚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动能,释放更多产业增值空间。1)挖掘食用菌在健康、医养等领域的优势,积极与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展开协作,开发食用菌医药保健品,如香菇多糖胶囊、猴头菇多糖等,通过开发多元形态产品,拓宽食用菌的发展空间。2)深度挖掘产业价值,有效延长食用菌产业链。发展食用菌产业集群,凝聚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等要素,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价值链,使食用菌产业从单一产品转向复合多功能的“产业体”。3)要重视挖掘食用菌产业的文化内涵与特色优势,通过发展食用菌采摘旅游、文创旅游园区等多元产业,全面拓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空间。
为适应当前形势和市场需求,食用菌产业应加大智慧生产、研发投入力度,培育现代经营主体,推动食用菌产业良性、健康发展。1)优化农村金融服务,完善金融担保、信用机构授信体系,通过构建产业链金融,推动食用菌产业链上下游开展“财务联保、财财协作”,切实解决食用菌产业转型发展的金融难题。在合理把控信贷风险的基础上,引入最新金融科技和相关金融企业,开发与食用菌企业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务。2)以食用菌龙头企业为核心,构建食用菌产业发展集群。通过加大区域内相关企业协作力度,提高食用菌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栽培基地+农户”的食用菌产业模式,全面提升食用菌产业的市场化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构建食用菌产业发展集群,开发、利用新的优质食用菌菌种及产品,全面延伸产业发展链条。
深度挖掘食用菌产品内涵,坚持“品质立市”“品牌立市”等理念,打造食用菌产品品牌,构建区域共用产品品牌、企业知名品牌和产品市场品牌等多元化品牌体系,全面推进食用菌产业品牌建设。1)加大优质品牌培育力度,通过注册优质食用菌品牌,制定统一的品牌管理标准及标识系统,提升食用菌产业品牌的影响力。2) 加快优质品牌推介力度,通过利用各类媒介和渠道展示优质食用菌品牌,加快食用菌产业品牌化升级。李纯辉[9]从电商背景出发,提出利用互联网提高食用菌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产品品牌的溢价能力。3)完善产品质量管理及售后服务,通过加快绿色食品认证体系、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食品安全云体系等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为大众提供“安全消费、透明消费”的食用菌产品。
绿色养生经济背景下,食用菌产业的绿色、养生与健康等市场优势明显。面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发展现状,引入智能技术推进食用菌产业智能化生产、精深加工。通过整合优势资源,转变生产方式,增加食用菌产业的科技含量,缓解食用菌产能过剩、品牌建设缺失和市场化发展滞后等现实问题,为食用菌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探寻全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