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地方氛围的结构与测量

2020-12-15 05:52王晓娜
旅游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丽江古城移民

王晓娜 白 凯

(1.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2.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

0 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空间不断被打破,流动成为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徐红罡等,2015),并由此催生出大量的流动人口。对该群体而言,流动不仅造成他们与原生故土的分离,也使他们面临着新的生活环境、社会空间及文化场域等,“留在地方”成为其挥之不去的寄望(白凯等,2014)。

作为空间的存在属性与个体感知之间的简单交换(Pallasmaa,2014),氛围(atmosphere)往往是个体在空间位置发生变化时所产生的一种感知(陈靓,2014)。从个体的角度而言,作为主体的“我”通过不同的感官方式感受、体验着空间的“存在属性”,从而获得真实的氛围感知(胡塞尔,1986)。从地方视角而言,地方的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等与个体的在地实践相互作用,经由个体感知形成地方氛围(即个体对于“所在地方特性”的判断),并进一步成为个体选择是否留在地方的关键(舒尔茨,1985)。

在流动性日益加剧的今天,旅游导致的人口流动也更加普遍。旅游地不仅经历着在地人口的变动,也经历着由于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商业化日渐泛滥所带来的地方景观、地方文化的更新和替换,这些变化无形中也在改变或者重塑着旅游地的地方氛围。在此背景下,对于那些寻求“留在地方”的流动人口而言,他们真实感知的地方氛围究竟如何构成,具有怎样的特征,又是否会影响其“留在地方”的抉择,成为旅游研究和地方研究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考虑到案例地的典型性,本文以旅游发展成熟的丽江古城作为案例地,以古城内大量存在的流动人口——旅游移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质性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丽江古城的地方氛围进行探索性分析,探究案例地地方氛围的结构并开发量表,以期丰富现有地方理论的研究内容,试图为人地关系研究做出有益的推进。

1 理论基础

1.1 地方

地方是人地关系研究中极具重要性的概念(Tuan,1977),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区域地理学和人文主义地理学两大领域。相较于传统区域地理学将地方作为几何空间的“表意性”探讨(Agnew,1987),人文主义地理学往往将地方视为“有意义的空间”(黄文炜等,2015)。研究者们认为,地方与地方之间不仅具有地理位置上的区别,还存在个体主观感知的差异(白凯等,2017)。地方实为地方(客观环境)、人(个体)及地方活动(事务)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Paul et al.,2001)。其中,地方是地方活动的发生载体,也是大部分存在的根本面向(Ley et al.,1978);人主要起着联系地方和地方活动的中介作用;通过持续参与地方活动,人地关系得到不断整合,个体的在地意义也得到不断赋予和更新(Cutchin,1997)。从这个角度来看,地方已经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区位,环境中社会的、文化的、物质的元素通过与个体的交织最终使地方成为专属于“个体的地方”(Cutchin,2001),并使其发展成个体生活意义的中心。

1.2 地方氛围

作为个体位置或距离发生变化时所产生的空间感,氛围与个体对“环境”的感觉或体验密切相关(陈靓,2014)。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氛围类型,如商业氛围、建筑氛围、组织氛围、社交氛围、旅游氛围、地方氛围等;在学术研究中,对以上氛围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营销学、建筑学、社会学、心理学、旅游学等学科领域。

营销学将氛围视为环境、设计与关系要素的综合,认为商业氛围是消费者感官所知觉到的商业环境的暗示信息,且这些信息能够促进特定购买行为的产生(Kotler,1973)。建筑学语境下的氛围常被作为感官体验质量的衡量物,是一种无形的物质形态,建筑氛围的研究也多侧重于对环境要素的设计与营造策略的探讨(李超,2016)。社会学则以社会环境中的人际互动为关注点,将社会氛围定义为某一社会、社区或群体中的个体所能感知到的一般性气氛(白凯等,2018)。根据气氛作用群体和侧重点的不同,研究者们进一步提出组织氛围(段锦云等,2014)、社交氛围(Sun et al.,2016)等概念。旅游学在肯定氛围是环境特质呈现的同时,提出旅游氛围是旅游体验的核心,并重点围绕景区(景点)氛围的管理和营造展开探讨(叶仰蓬,2003;张耀天,2011;叶宗造,2011)。其中,陈靓(2014)认为,红色旅游景区氛围是一种具有高识别度的,围绕或归属于红色旅游景区的红色文化气氛;张耀天(2011)提出度假氛围是度假地表现出的不同于其他区域的性质和特征,是旅游者度假体验的核心内容。对旅游地而言,必备的主题氛围不仅能使游客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也显著影响他们旅游体验的价值,激发其重游意愿和宣传意愿(叶宗造,2011)。随着研究内容不断深化,地方氛围在旅游地的重要作用也逐渐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被视为旅游目的地认知形象的重要构成维度,游客往往使用“时尚”“神秘”“令人放松”“文化氛围浓厚”“城市历史悠久”等描述性词汇来表达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吴晋峰,2014;Beerli et al.,2004;刘佳,2016)。

综上所述,不同的学科视角造成了氛围解读的差异,并据此形成诸多关于氛围的概念。这些概念的表述虽千差万别,但究其核心,阐述的都是个体行为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或人文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包含客观的环境属性和主观的感知属性两方面内容(余晓宝,2006)。而当我们以某一旅游“地方”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回答“地方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时,往往无法将其局限于“商业氛围”“旅游氛围”或者“社交氛围”的探讨之中,更无法将其等同于旅游者体验的“地方氛围”,原因在于:“地方氛围”是作为地方的气氛基调而存在的,该基调的产生建立在个体“在地”体验的基础上,并以地方作为个体体验与感受的中心,最终呈现出可真实感知到的地方特点。因此,作为地方研究与氛围研究不断聚焦和深化的产物,对所在“地方”的重新思考与审视便成为解读地方氛围的关键,以上研究者探讨的商业氛围、建筑氛围、社交氛围、旅游氛围等均可成为本文探讨的“地方氛围”的子集,以作为地方不同氛围特质的呈现。同时,鉴于当前地方氛围研究内容相对片面化和碎片化的特点,本文进一步将地方氛围界定为:以地方的存在属性为基础,附着了在地个体的生产及生活状态,呈现出的可为在地个体所感知的地方特点。

1.3 相关概念辨析

在人地关系研究中,与地方氛围相关的概念主要涉及地方性与地方感。

1.3.1 地方性与地方氛围

地方性即地方的特殊性,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根本属性(唐顺英等,2011)。人文主义地理学视角下的地方性主要具备以下3个典型特点。其一,多元主体性。作为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Gregory et al.,2009),地方性往往通过地方主体的“创造性”活动而产生,并由此形成地方特色(潘朝阳,1996)。这里的“地方主体”,不仅包括本地居民、外地游客、外来移民等在地的感知主体,也包含旅游企业、地方政府、新闻媒体等非在地的其他主体(杨金萍等,2020),因此地方性可以说是由多元主体共同塑造,或者说是共同“加工”的结果(潘朝阳,1996)。其二,感知主体的非在地性。地方性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1)地方通过自身社会文化积淀及与其他地方的相互作用,形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2)这种特征能够为该地居民所认同,使得即使是非本地居民,凭借此地方性也可以识别出该地的独特性,甚至将其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符号。从这个意义上看,地方性的获得并非一定需要个体身体的“在场”,经由文本、图片、影视、音乐等途径也可塑造并强化某个地方的地方性,并为地方以外的他人所识别(魏雷等,2015)。其三,变动性与相对稳定性。地方性以人地关系互动为基础,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会随着既定的社会关系不断变化与再生产(钱俊希,2013)。尤其是在流动性背景下,人地关系随社会关系的变动不断重构,但因其始终依附于地方,地方所具备的某些稳定性特征和认同感又在流动中得以保留,成为某些不变的地方性(胡宪洋等,2015)。

地方氛围以某些“地方性特征”为主要研究内容,关注个体全面且真实的在地感觉,力求把握可为在地个体真实感知的地方特点,其与地方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首先,在认知条件上,相对于地方性感知主体的“非在地性”,地方氛围始终以个体“身体的在场”作为前提(Csordas,1990),只有当个体进入某个区域、空间、地方,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时,地方氛围才得以获得;其次,在研究重点上,地方性呈现的是地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对“客观的”,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根本属性,而地方氛围作为多重感知的结果,更加强调个体通过主观视角感知到的“客观的”地方特点,具备客观环境属性和主观感知属性的双重特征。

1.3.2 地方感与地方氛围

地方感是由地方产生并由人所赋予的一种体验(Steele,1981),包含地方的客观特征和个体的主观认知两方面内容。人文主义地理学视角下,地方感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两个典型特点:其一,情感指向性。地方感在探讨人地关系时多从感知、态度、价值观等入手,着力于个体主观性的情感体验分析,重点关注个体与地方之间的情感联结(约翰斯顿,2004)。如在概念探讨时,朱竑等(2011)指出地方感为个体对地方的情感依恋;在维度划分时,研究者普遍将地方感划分为地方依恋(Kudryavtsev,2013)、地方认同(Tapsuwan et al.,2011)、地方依赖(Tapsuwan et al.,2011)、地方满意(Stedman,2003)等维度;在层次划分时,依据个体情感程度的差异,地方感可分为知道所在的地方、对地方有归属感、对地方有依恋感和愿意为地方牺牲4 个情感层次(Shamai,1991)。其二,形成过程的历时性。在探讨地方感的形成机理时,Soini 等(2012)认为地方感是在个体关注地方并投入情感的过程中获得的,其往往是历时性的,具有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跨度。对于个体而言,过去的经验、知识,在地的实际体验,地方本身的特性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对地方的认知和地方感。吕宁(2010)探讨了旅游者地方感的形成机制,认为地方感是个体在前期的“先在地方图式”和后期的“经验地方图式”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到的结果,而非个体直观感知的呈现,进一步印证了地方感形成的历时性特征。

作为讨论人地互动关系的概念,地方感与地方氛围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区别在于:首先,相较于地方感较强的情感指向性,地方氛围在强调感知个体“身体在场”的同时,始终将客体的“地方”作为研究中心,这对于地方特质的准确把握具有重要作用。其次,相较于地方感形成过程的历时性,地方氛围作为个体直观感知的呈现,既包括初入地方的“第一印象”,也包括需要个体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才能全面感知到的地方特点。随着个体在地时间的延长,这种感知的结果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完善,也为个体地方感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2 研究设计

2.1 案例地概况

选择丽江古城作为研究案例地,原因在于其具备以下3个典型的特殊性:其一是地方的特殊性。丽江古城位于北纬26°53′,东经100°14′,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常年受南亚高原季风的影响,并由此形成温润的气候特征和优美的自然风光①丽江的地形气候[EB/OL](.2020-11-15).http://www.czqxj.net.cn/qihou_54067.。同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古城保留了大量的少数民族风情,比如东巴象形文字、纳西古乐、民族建筑等,古城的纳西族文化也因此被外界视为丽江文化的代表和丽江旅游的符号。其二是人的特殊性。丽江旅游的爆发式发展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催生出大量的旅游移民。旅游移民是指由于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或出于休闲消费目的而引起外来人员迁入旅游地工作或居住超过一定时间的移民,且通常以6个月作为时间界定标准(杨钊等,2008)。不同于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该群体所具备的异地性和长期性特征使得他们对地方氛围的感知具有了“主位”和“客位”的双重视角。作为外来人群,他们不仅具有感知异地性特征的新奇性,也具备由于长期在地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地方氛围感知的深刻性和全面性,更有作为“新古城人”,在持续不断的地方实践参与中改变并塑造地方氛围的主体能动性。因此,本文以该群体作为调研对象,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流动性视角下的地方氛围特质。丽江古城作为成熟的旅游地,现今已基本完成外来人口的置换(李超,2012),大量存在的旅游移民群体,为本文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调研样本。其三是活动的特殊性。旅游移民的在地活动不仅包含经商开店等生产性活动,也涉及社会交往等生活性活动。这种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双重性,使得主客间身份的转换更为频繁,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也逐渐变得模糊。在这样的情形下,地方实践作为旅游移民的社会行为,既是形成旅游移民地方氛围感知的实践源泉,也是重塑地方氛围的现实行为。

2.2 研究方法选择

本文的目的是探究丽江古城的地方氛围结构,并据此开发量表,因此主要涉及理论建构和实证检验两部分内容。理论建构部分,首先,本文采用半结构访谈法收集文本资料。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地方氛围尚无明确的理论界定,且氛围作为一个兼具客观与主观双重属性的概念,源于在地个体结合地方实践所获得的亲身感知。因此,采用半结构访谈法收集资料,既有助于访谈调研始终围绕着研究主题,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因受访者情况不一所造成的偏误,同时又允许调研对象围绕在地经历自由地表达看法,以帮助构建更为全面的测量指标。其次,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对丽江古城的地方氛围进行结构识别与理论建构。实证检验部分,根据深度访谈文本开发丽江古城地方氛围的初步量表,并采用问卷调研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删减、优化量表题项,依次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最后对理论建构的地方氛围结构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2.3 数据获取与说明

为获取第一手资料,本文作者于2017年7月—8月和2018年7月—8月两次深入案例地。第一次调研采用随机走访的方法,最终完成访谈41人,其中店铺老板29人,客栈主7人,员工5人,平均时长控制在40分钟~50分钟,共形成8.5万余字的访谈文本。第二次调研主要进行补充访谈和问卷调研。其间发放初测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正式调研阶段共发放实测问卷350份,有效问卷318份,回收有效率为90.86%。此外,完成补充访谈16人,其中店铺老板7人、客栈主5人、员工2 人、自由职业者2人,平均访谈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形成3.2万余字的访谈文本。

3 研究过程

3.1 研究一:结构识别与呈现

理论建构资料主要来自半结构访谈文本。分析前,研究组首先依据受访者提及丽江古城的氛围和受访者提及自己在丽江古城生活、工作等的感知或感受,对访谈文本进行筛选。经过筛选,用于编码分析的文本共涉及52 位旅游移民,其中店铺老板33人(D)、客栈主10人(K)、员工7人(Y)、自由职业者2人(Z)。为更好地分析文本内容,研究组根据工作性质对受访者进行顺序编码,依次为D01~D33、K01~K10、Y01~Y07、Z01~Z02。编码分析工作在1名博士生导师、1名博士和1名硕士的辅助下完成。这3 位研究组成员对本案例地、实地调研过程及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十分熟悉,能够有力地提升编码工作的有效性和适切性。

3.1.1 结构识别

(1)开放编码

将所获得的资料逐步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通过概念和范畴来反映资料的内容,以达到指认现象、界定概念、发现范畴的目的(汪涛等,2014)。实际编码过程中,在没有预设的情况下,从原始资料中找出旅游移民对丽江古城的感受性评价与描述,详细标记后进行开放式编码。具体操作为:①按照语句原意提取概念;②对所提取的概念逐条命名,逐渐使概念和主题在资料分析中凸显出来(见表1)。

表1 开放编码示例

(2)主轴编码

进一步对开放编码中的资料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在不同范畴之间建立关联。通过分析各个范畴在概念层次上的潜在联结关系,本文将其归类为自然风貌、人文设施、经营环境、工作状态、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社会参与、社会支持、社会信任、生活状态、情感状态等11个范畴(见表2)。

(3)选择编码

选择核心范畴,通过与其他范畴作比较,验证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把概念化尚未发展完备的范畴进一步补充完整。最终归纳出景观氛围、经营氛围、文化氛围、社交氛围、生活氛围5个核心范畴(见表2)。

3.1.2 结构呈现

地方氛围是在地个体所感知的地方特点,这种感知的结果往往又会反作用于在地个体,影响其地方情感的形成及后续的行为选择。我们在对访谈文本分析时发现,旅游移民感知的地方氛围往往和他们体验到的地方安全与稳定、环境开放与包容、生活简单与舒适、情感认同与依恋等有着密切联系,具备某种意义赋予的色彩,这与Cutchin(1997)的研究不谋而合。在人地关系互动研究中,Cutchin(1997)提出,如果外来人员在“移入地”感知更多的安全性、自由度、认同感及在地意义的改善,将会变得更加融入而不愿离开,这为我们呈现地方氛围结构及其意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因此,结合扎根理论构建的核心范畴及Cutchin(1997)的重要论点,在将丽江古城地方氛围划分为景观氛围、社交氛围、经营氛围、文化氛围和生活氛围5个维度的同时,本文将其影响进一步总结为塑造在地安全感,体现在地自由度,加深地方认同,形成在地意义,促进地方融入5个方面,以丰富并完善丽江古城地方氛围的维度框架。

表2 选择编码、主轴编码及开放编码汇总

(1)景观氛围:自然古朴的地方风貌塑造在地安全感

一个好的地方,无外乎“好的天气,资源丰富的美好环境,兼具美感并有利于健康的建筑环境”(Tuan,1999)。《逃避主义》的作者段义孚(2005)也认为,人类对于理想环境的寻求,必不可少的就是“纯真的花园”,即质朴宜人的、接近自然的外在环境。而这些使个体感觉良好的景观环境,往往通过颜色、形状、空间组织等属性来体现,进一步彰显了自然环境的易于生存性(Appleton,1975)。在当今社会,通过寻求或创建一个更加接近自然的环境,也可使人们从喧闹忙乱的城市生活中脱离出来,走向更接近生物需要和自然的生活。

丽江古城属高原季风气候,四季如春,舒适宜人;街巷布局随形就势,古朴自然;“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土木建筑形式,既适合云南丽江特有的气候类型,也塑造出极具浪漫风情和少数民族特色的景观氛围。尤其是在全国各地普遍被雾霾侵袭,空气污染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情形下,古城的自然环境,无疑是个体追求的“纯真的花园”及逃向安全生活的心仪之所。Tuan(1999)提出,虽然人类生活的本质是变化和自由,但生活必须以稳定为基础,这也是地方能够给予个体的意义所在。对旅游移民而言,这种安全感不仅有助于消除“身无定处”的困惑和不安,也有利于满足其身份认同的需要。只有当“移入地”让旅游移民感觉像原生地一样舒适且没有危险性,像家一样安全时,才能产生地方依附,进而促进人地关系的稳固(吕宁,2010)。

“在这儿感觉最好的就是环境,这里植被很多,抬头就是蓝天白云,绿树红花的,景色比外面好太多了,就像生活在画里。现在全国各地到处都是雾霾,空气污染太严重了,但丽江就不一样了,这里就像是个世外桃源,我每天都是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觉自己生活得安全又幸福。”(K10)

(2)经营氛围:开放弹性的工作状态体现在地自由度

自由度是外来人员选择留在“新”地方,进一步强化人地关系的重要原因,主要指个体基于欲望和深思熟虑,所能改善或者支配当前活动的程度(Cutchin,1997),与个体活动密切相关。对旅游移民而言,地方自由度则主要体现在当地经营环境的管理规范性和其自身工作状态自我调适的可能性。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丽江古城自古以来就具有浓厚的商业氛围,尤其是1996 年“2·3 丽江地震”、1997年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和1999年昆明举办世博会之后,丽江更是名声大噪。古城商业的繁荣为旅游移民创造了良好的就业机遇,这种机遇不仅体现在旅游所催生的大量商机上,还体现在古城千百年来“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为外来移民们提供的经营便利上。

为规范经营环境,古城管理局陆续出台“准营证”制度,编制《传统商业文化保护管理专项规划》,实施《丽江古城内经营项目目录清单》①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管理局关于对市政协三届五次会议第93 号提案的答复[EB/OL].(2018-07-19).http://xxgk.lijiang.gov.cn/bm/sjwhycgcbhglj_12697/zfxxgk_12698/201807/t20180719_774619.html.等,逐步规范商业活动的管理,为旅游移民提供了良好有序的经营环境。此外,丽江市政府扶持并鼓励外来人员从事地方特色产品、民族传统产品等经营,鼓励其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充分进行产品创新。这些政策举措不仅为旅游移民稳定开展生产与经营活动提供了客观保障,而且为他们创造出极具自由度的经营空间。

“这边的经营氛围还不错,可以说包容性很强了,政府的政策也比较宽松,给我们这些年轻人很多创业的机会,而且像对我们这样的外地人,他们也没啥偏见,只要你符合经营范围,是鼓励你来这儿创业的,具体的装修啊,风格啊,这都是自己来定的,对我们来说是很不错的机会了。”(D23)

(3)文化氛围: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加深地方认同

一个地方的文化氛围,往往是以物质和意识为载体形成的、可被人真实感知的特色环境,既包括有形展示的地方文化,也包括无形的服务。作为地域文化的表征,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旅游目的地核心吸引力的形成,也有助于加深在地居民的地方认同(许春晓等,2017)。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开放性、融合多民族文化的古城,自古以来就呈现出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和合共生的状态,而这与丽江人“广纳博采、和合共荣”的包容性民族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自1997年丽江古城成功申遗之后,丽江的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全球化进展猛烈,与此同时,以纳西文化为代表的本土文化直接受到了外来文化的挑战,一度被同化和侵蚀,丽江旅游经历了快速发展带来的阵痛。阵痛之后,丽江政府充分认识到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和合共生的重要性,最终产生了今天多元文化共生的地方文化现象。因此,现今古城的文化氛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纳西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为这里营造出原始、神秘的色彩;二是外来人员所带来的现代文化为古城营造出小资、浪漫、雅致的情调。

“东巴教的传统在古城里还是有一些的,也受到政府的保护,比如现在的东巴纸坊,都是政府统一定价,主要还是为了保护这个传统工艺。东巴文化也是纳西族的精华,他们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图腾,还有自己的文字,是很厉害的。”(K04)

“我觉得外来文化也是古城文化的一部分,所谓存在就是合理的嘛。古城二十年来出现的酒吧文化、艳遇文化、茶文化,还有民谣文化,某种程度上都添加了外来的成分,并不都是本土文化,但这些文化也为古城增加了神秘感,对游客产生了吸引力,或者说是给游客创造了美好的体验,这也算是文化的一种了。”(D03)

(4)社交氛围:简单直接的社会交往形成在地意义

社会交往不仅是个体生存的需要,也是其自我显现的重要方式(William,1999)。旅游移民背井离乡,与故土的疏离带来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断裂,还涉及围绕土地的一系列婚丧嫁娶、祭祀活动的摧毁。对他们而言,想要在新地方长久地生活下去,挣钱维持生计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新地方重新开展社交活动,维持社会生活。通过调研发现,丽江古城内原住民仅占很小一部分,来自全国各地的经营者与务工者共同创造了不同于城市社区的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这些旅游移民不同的背景、文化、生活经历,与相同的时空下古城内独有的步行、聊天、晒太阳等慢生活节奏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简单、直接、真诚的社会交往形态,不仅对旅游移民的情感起一定的支持作用,也有助于加速旅游移民对新地方的适应,从而建立起更为牢固的地方情感(吴俏等,2017)。

“在这边的交往,主要还是和身边的小伙伴,开客栈的、餐厅的、酒吧的,都是大家身边的人,也会认识一些当地的朋友,大家一般就是聊着聊着慢慢就熟悉了。这边的交往都是很热情,很真实的,不忙的时候,会有人约着大家到周边玩玩,过生日的时候,也会一起叫着聚聚,还是很享受,很快乐的。”(Y05)

从地理学的视角来看,人地关系的联结也源于个体与地方的持续互动,个体通过参与有意义的地方活动,逐渐和地方成为一体或者走向分裂(Cutchin et al.,2003)。就这个角度而言,地方活动就成为产生地方意义的实践源泉。通过调研发现,古城内的旅游移民经常会开展喝茶、聊天、聚会等社交活动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交流。通过参与当地的杀猪宴、化賨等传统民俗活动,与丽江本地人建立起联系,也进一步更新或改变了他们对于古城的认知。

“我经常参加当地人的活动,现在自己开店嘛,跟当地人接触还是很多的,比如化賨啊,大家聚在一起打打麻将,喝喝酒,喝喝茶,吹吹牛,再吃吃饭,一来二去就熟了。当地人都很淳朴,跟他们交往很简单的,也了解了不少他们的民俗活动,对丽江的了解也多了。”(D20)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个体作为社会性的存在,通过与他人持续的社会互动,逐渐建立起社会关系网络,从而维持其社会身份,获得物质援助乃至情感支持。阿德尔曼进一步提出,社交同伴所提供的信息甚至感情帮助,能够增强个体的心理安全和归属感,帮助个体快速适应新环境(陈慧,2003)。丽江古城内绝大多数旅游移民都抱有“出门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的理念,认为作为外来人群,出门在外讨生计,彼此之间更容易相互理解和帮助,表现出“放心、讲义气、信得过”的心理倾向(Barber,1983)。

“以前的话,在公司里面上班,那你是属于同事关系,还有竞争关系,有那些钩心斗角的相处,但是在这里没有,你跟邻居几乎没有冲突,就跟家里人一样。原因就是,大家都是从外面来的,心里都互相团结着呢。”(Y07)

(5)生活氛围:乐生慢活的生活理念促进地方融入

一方面,纳西族素有“乐生”的信仰,强调个体与自然、与其他民族的和谐共处;另一方面,舒适的自然环境及偏僻的区位条件使丽江古城几乎“与世隔绝”。两者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纳西族居民心态上的缓慢与平和,“慢”成为丽江古城一个显著的地方氛围特征。有研究者以“慢活”来描述这里的生活状态,认为受到原生市井生活的影响,今天的外来移民在古城中依然保留了原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延续着“慢活”的生活状态(白凯等,2017),生活简单,内心平静。

“这里生活节奏是真的慢,从来不会匆匆忙忙地挤公交、挤地铁,这边都是慢悠悠的。尤其是在城市待过之后,反而更愿意来这种地方,当然来了也会越来越懒。你会发现很多人,即使这个城市什么都没有,但是他还是不愿意离开丽江。在丽江的很多外地人都是这样,可能自己心里也清楚吧,适应了这个地方的生活节奏,你再去一线城市就完全跟不上了。”(D22)

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身体与心灵的归属,身体上在不断寻求安稳定居的地方;心灵上则始终在寻求能够让人心安的归处(朱家慧,2016)。丽江古城无疑为旅游移民提供了具有安全性、自由度的安居空间,但要使其能够真正融入古城,还需要与他们建立心理上的归属或依恋的情感联结。而纳西族自古就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民族特征,他们尊重自然、尊重人性,这种传统的人与自然观不仅影响了古城的生态环境,也形成了其独特的生态文化。在这样一个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兼具包容性的地方,旅游移民们也容易得到身心放松,回归自己最真实的状态。

“这里生活节奏慢,安静,总体感觉很舒服,人也很放松。氛围肯定有的,我说不上来是什么,但让人很容易放空自己,忘记家人,忘记事情,心会更静。现在经济形势整体都不好,也不只是丽江,我也不想着挣多少钱,留在这儿主要是更喜欢这种生活状态,没有太大压力,无拘无束的,就图个开心自在。”(Y07)

3.2 研究二:量表开发与优化

通过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本文对丽江古城的地方氛围做了理论建构及意义探讨,但该理论模型是否具有科学性和适切性,有必要进行实证检验。本部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理论建构的地方氛围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3.2.1 量表开发

本文根据前期的理论基础及文本资料形成初步的问卷题项,包括5个部分共45个题项。具体题项的设定分两步进行:(1)对文本中的陈述句进行整理和归类,将其转换成可以为受试者所理解和评价的测量题项;(2)将初步形成的测量题项交由一名博士生导师和一名在读博士生进行审阅,并对题项进行修改与完善,最终形成包含5个部分共42个题项的调查问卷。问卷主要采用李克特5点式量表。

3.2.2 量表优化

(1)数据收集

量表初测时间为2018年8月,我们在案例地丽江古城共发放调研问卷150份,剔除无效问卷9 份后,获得141 份有效问卷,回收有效率达94%。将初测数据导入SPSS19.0,依次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

(2)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主要是为了考查所开发的问卷各个题项的适切度或可靠程度,其结果往往作为个别题项筛选或者修改的依据(吴明隆,2010b),内容主要涉及遗漏值检验,描述统计监测(平均数、标准差、偏态),极端值比较,以及同质性检验(相关系数、因素负荷量)等4 类8 项指标。项目分析结果显示,题项J3 有6 项指标不达标,题项Z1、Z2、Z4 中各有4 项指标不达标,根据超过半数指标不理想者须删除的原则,将以上不达标题项予以删除(见表3)。

(3)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部分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来检验题项的有效性和寻找观测变量的公因子。题项纯化的标准包括:若题项无应答率大于10%,则题项不可靠,予以删除;若旋转因子后载荷值小于0.4或两个因子的载荷值同时大于0.4,则题项予以删除。将数据带入SPSS19.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并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数据如表4 所示,量表的KMO 值为0.907,Bartlett 球形检验值为4627.716,自由度df为406,p值为0.000<0.050,说明该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以特征根值大于1 的原则进行公因子抽取,经过数次因子提纯运算,最终保留了29 个取得完全载荷的因子。其中因子共分为五大类,累计方差贡献率达62.199%,超过了60%的提取标准,说明5 个公因子的解释效果较为理想。本文分别将其命名为景观氛围、经营氛围、文化氛围、社交氛围和生活氛围。

表3 预测问卷的项目分析结果示例

3.2.3 结果分析

(1)数据收集

正式调研时间为2018 年8 月9 日至8 月20 日,区域集中在案例地丽江古城大研古镇内,其间共发放问卷35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32份,共回收有效问卷318份,有效率为90.86%。社会人口统计特征显示,调研对象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年龄主要集中于20 岁~39 岁,占比达78.94%,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学历层次分布较为均衡,大中专、技校与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约占总人数的51.26%;被调研者在丽江古城的停留时间呈现出较长的趋势,其中,5 年以上的旅游移民人数占调研总人数的40.88%,为准确探究并把握地方氛围特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信度与效度检验

此部分主要是对量表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检验。数据显示,量表的Cronbach’s α 值为0.924,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系数(白凯,2009)。除经营氛围的Cronbach’s α 值稍低于0.700 外,其余维度的Cronbach’s α 值均大于0.700,说明各维度的测量题项可信。效度测量主要以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的测量为主,旨在测量问卷的有效性。本文采用平均变异数抽取量(AVE)与组合信度(CR)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见表5),各维度的CR 值介于0.731~0.919,均大于0.700的标准;各维度的AVE值均接近标准值0.500,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吴明隆,2010a)。对于区分效度,本文通过AVE值的平方根与

相应维度间相关系数的大小来检验,数据显示,AVE的平方根均高于其他相关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地方氛围各维度之间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Fornell et al.,1981)。

表4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表5 信度及效度检验结果

(3)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文利用AMOS20.0 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已有研究表明,若检验标准t 值的绝对值大于1.96,则参数估计值达到0.05 显著水平;若检验标准t 值的绝对值大于2.58,则参数估计值达到0.01 显著水平(Kim et al.,2009)。数据显示,各观测变量与潜在变量的参数估计值达到了最低标准(即p<0.05),说明各观测变量与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稳定。同时,除观测变量X1、X20 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值(分别为0.460,0.488)低于0.500 的标准外,其余各观测变量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值均处于0.565~0.874,说明该模型的基本适配度良好,且因子载荷值越大,说明观测变量能被潜在变量解释的变异越大,观测变量能有效地反映其所要测量的潜在变量特质。

5 个潜在变量之间的协方差估计值显示,各变量间的协方差均达到显著水平,且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750的标准,表明不存在更高阶的共同因素(吴明隆,2010a),故采用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较为适宜。

(4)模型检验与修正

从潜在变量与误差变量的测量残差变异量估计值来看,5 个潜在变量与29 个测量指标的测量误差值均为正数且达到0.050的显著水平,其变异量标准误估计值均很小,其数值介于0.022~0.099,表示无模型界定错误的问题。估计参数中没有出现负的误差变异量,且标准误估计值均很小,表示模型的基本适配度良好。

本文参照Bentler 等(1980)、侯杰泰等(2004)的研究对模型进行拟合度分析。结果显示,除NFI、TLI略低于参考值外,其余指标均达到拟合参照标准。且从修正指标的参数估计来看,若在误差值e14 与e15,e26 与e25,e15 与e18,e10 与e9,e26与e21,e28与e27,e29与e28之间建立共变关系,即将这几对变量之间的关系释放,可有效降低的卡方值为49.934,19.213,17.089,15.024,14.595,14.436,14.13,模型修正后拟合度各指数均有变化,卡方值由791.680降低到640.073。相对指标中,仅NFI 略低于参考值,其余指标均达到0.900 的参考标准,故参数释放后模型的拟合度较参数释放前更佳(见表6)。修正后的各题项与地方氛围各个维度间的路径关系如图1所示。

(5)路径系数检验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本文所开发的地方氛围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丽江古城的地方氛围可以由景观氛围、社交氛围、经营氛围、文化氛围及生活氛围来呈现,且5 个潜在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值均小于0.750 的标准,表明本文适宜建立一阶模型,且数据显示一阶模型的基本适配度良好。各维度与地方氛围的关联度如图2所示。

表6 模型拟合度检验

其中,文化氛围与地方氛围的关联度最高,这说明旅游移民更认可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文化气息;经营氛围、生活氛围与地方氛围的关联度也相对较高,反映出旅游移民对古城作为其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认可,而这也与以劳工型为主的旅游移民群体特征相吻合;景观氛围与地方氛围的关联度略低,反映出古城自然景观的优越性也是旅游移民感知的地方特性之一;社交氛围与地方氛围的关联度最低。社交氛围往往基于个体间的接触与互动,在当今社会社交日益虚拟化、电子化的情境下,旅游移民与他人保持稳定交往并建立信任关系存在一定的困难(白凯等,2018),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呈现出这一社会特点。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在某种程度上,旅游地可视为一种“跨地方”的存在,包含多种文化和多元群体。其中,旅游移民作为兼具移民性质与旅游性质的特殊在地群体,他们对某个“旅游地方”的寻求往往具有生活和工作相结合的特点,其既是地方氛围的深刻感知者,也是地方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营造者。在这个意义上,本文以旅游移民为研究对象,选取丽江古城为研究案例地,对地方氛围的结构及其意义进行了探讨,得到以下结论:

图1 修正后的结构方程路径检验结果

图2 地方氛围维度构成的结构方程路径检验结果

(1)在旅游移民视角下,丽江古城的地方氛围由景观氛围、经营氛围、社交氛围、文化氛围和生活氛围5个主要维度构成。其中,景观氛围是地方氛围构成的物质基础,为旅游移民创造出在地安全感;经营氛围是地方氛围构成的重要内容,为旅游移民营造出自由的生产环境;文化氛围是地方氛围构成的核心元素,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包容性的多元文化特质加深了旅游移民的地方认同;社交氛围作为旅游移民对地方人际交往氛围的感知,是旅游移民构建新的社会关系,建立社会价值的基础,赋予旅游移民在地意义;生活氛围作为地方氛围构成的最终归属,反映在个体情感状态上,直接影响旅游移民地方融入的程度。

(2)以旅游移民为调研对象,开发出丽江古城地方氛围量表。在文献分析及理论建构的基础上,依据访谈文本初步形成问卷题项,经过专家咨询和预调研,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预试问卷分析及模型修正。在剔除不合格的题项后,最终形成具有5个主要维度29个题项的地方氛围量表,且该量表指标良好,具备较好的稳定性和鉴别度。

(3)5个主要维度与地方氛围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文化氛围与地方氛围的关联度最高,其次是经营氛围、生活氛围和景观氛围,社交氛围与地方氛围的关联度最低,说明旅游移民对丽江古城文化气息的感知更为深刻,认可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对而言,较低的社交氛围感知也反映出当前旅游移民与他人保持长期稳定交往并建立信任关系存在的困难性。

4.2 讨论

旅游移民是地方氛围重塑的能动主体。在流动性背景下,地理研究中的人与地方不断被定义,地方氛围也在此背景下不断被更新和重塑。这种重塑不仅基于地方本身的现代化发展,还包括旅游移民大量进入旅游地而带来的地方景观、地方文化的改变和消解。一方面,相较于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旅游移民具备的“异地性”和“长期性”在地特征,使其具备深刻感知地方氛围的条件,且以此发展成地方感,并作为是否选择融入或留在地方的关键;另一方面,旅游移民还具备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选择、更新、重塑地方氛围的能力,往往承担着地方旅游服务、产品开发、资金投入等具体行动,正在逐渐成为地方发展的核心力量。

地方氛围是地方特性的凝练与升华。流动性视角下的地方往往是人、地方及地方活动(事务)相互作用的结果(Paul et al.,2001)。作为个体与地方相互作用的产物,地方氛围也因此被视为由地方的实体环境、个体的地方实践及贯穿于其中的个体感知三者共同构成(见图3)。其中,地方的实体环境是其形成的核心本底,主要包括地方的物质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地方实践作为个体的社会行为,不仅是其感知地方氛围的基本途径,更是构成其地方氛围营造的现实行为;个体感知是关键环节,只有通过调动个体的各种感官才能获得全面的氛围体验。由此,依赖于“在地个体”对地方“真实状态”的感知和体验,对地方氛围的思考和探讨,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对地方形而上讨论的弊端,有利于回答“地方是什么样的”这一核心问题。

图3 地方氛围的维度框架图

综上所述,本文从基础的地方理论出发对地方氛围进行重新思考与解读,既回应了文化地理学对“地方”本身的关注,也有助于完善既有地方理论的研究框架与概念体系,促进地方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同时,借助相关理论,研究地方氛围的意义建构并探讨其对旅游移民的影响,既可为地方的特色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使之更符合市场需求及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期待,也有助于充分发挥旅游移民“新地方一分子”的重要作用,从而为相关社区实现良好的地方氛围营造及移民管理提供经验借鉴。

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其一,对地方氛围概念的界定,对相关概念的辨析及对地方氛围感知结构的构建等均属于探索性研究,虽有一定的理论及文献支撑,但由于研究目标和理论视野等局限,仍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也期待能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启发,推进更多的学术探讨。其二,本文仅从旅游移民的视角对地方氛围进行了尝试性探讨,但未对旅游移民中的旅游劳工移民与消费导向的旅游移民作差异分析,后续可增加对不同类型旅游移民之间差异性的探讨。其三,当前学界鲜有关于地方氛围的针对性探讨,实证研究更为缺乏,且尚无成熟的地方氛围量表可以借鉴。本文基于文献阅读、实地调研、专家咨询等方法所开发出的地方氛围量表,虽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但是否适用于其他案例地与其他群体仍待进一步考证。

猜你喜欢
丽江古城移民
丽江三朵节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丽江的荒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叫一声丽江
绽放的丽江
安居古城
签证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