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君
摘 要:音乐鉴赏教学能涵养高中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力,使学生以音乐感知与音乐表达的方式,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中华传统音乐蕴含着民族精神象征与意志,加强对中华传统音乐方面认知与理解的教学活动,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可为当下高中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奠定坚实基础,并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民族音乐 美育 文化认同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2.022
一、中华传统民族音乐教学现状与解析
多民族融合的中华民族,孕育了历史悠久、绚丽多彩的民族音乐,它承载了本民族的艺术智慧和创造,蕴含着自己民族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与审美情趣,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形式多样:戏曲音乐、民间歌曲、民间舞蹈、说唱音乐、民族器乐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乐以诗化”的独特之美、“韵”味无穷的意境之美。
当下,我国传统音乐元素在传承与发展的生态链,一方面受到多元文化语境的影响,这是外部因素,另外一方面受到传统音乐接受环节缺失的影响,这是内因,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比如,音乐美育的接受环节中传统音乐作品创作、表达方式、理解方式、受众的艺术理解力薄弱与缺失。当前中华民族音乐受众面在收窄,高中阶段的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也涵盖其中,表现为学生对本民族音乐的热爱度不够,理解与鉴赏能力薄弱。在互联网语境下多元文化冲击,在课堂教学中破解音乐接受环节薄弱的弊端,成为关键所在,而教学着力点是涵养高中学生传承优秀传统音乐的意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自信,这是高中音乐学科教师的责任担当。
传统音乐的接受环节、接受过程、审美教育方面异常薄弱,在接受渠道、频率、场域明显弱于流行元素,这些因素都成了当下阻碍传统音乐传承的一大瓶颈。笔者执教《音乐鉴赏》多年,设计了各种方式与路径,让高中学生开始认识、理解传统音乐的内涵与精髓,学习独特的审美与情感表现方式,慢慢地接纳和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把本民族优秀的中华文化牢牢扎根于学生心灵,并完成继承与发展。音乐教学是文化传承生态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二、突出基于文化认同与文化理解的民族音乐教学
要涵养学生音乐素养,使其在教学中通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得到音乐文化理解,形成审美判断,认可与认同。文化认同指的是本民族成员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意识、对本民族核心价值的肯定,凝聚着本民族的精神纽带、民族文化传承的脉络与精华。文化认同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安全与当代中华民族增强民族凝聚力。
文化认同的视域,突出基于文化认同与文化理解的民族音乐教学,是一种优化与整合的路径与思考。教师要从思想层面上重视,把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复兴作为学校与音乐学科教师的历史使命,教学活动中务必深刻领会《课标》精神,整合传统音乐单元教学,这更加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民族音乐的兴趣,提高欣赏水平,以此不断激发广大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并在民族音乐的熏陶下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从而使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最大化的继承、弘扬和发展。
高中课程设计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广泛多元文化语境下,音乐体验活动中增加民族元素,涵养热爱本民族音乐的品格,构建高中生的民族音乐学习能力与文化的认同,现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
三、提升《音乐鉴赏》民族元素教学品质的探索
1.构建基于文化认同与理解的音乐鉴赏探究性学习
《课标》指出:《音乐鉴赏》教学以聆听为主,具体教学实践活动涉及聆听、歌唱、演奏、编创及综合艺术表演等。要引导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音乐审美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达到提升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能力。
研究性学习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其学习体验,培养质疑、思考、探究、求知的科学态度,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学习方式改为学生自主,注重音乐学习过程、音乐体验、合作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参与,可以激活知識储备。学生围绕主题主动探索认识传统音乐元素的传承与发展,为达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理解奠定基础。
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合作下开展《音乐鉴赏》主题性学习教学活动,依据《课标》、教材框架、所在学校学生的现有音乐认识水平、当下的生活语境,在课堂上与网络社交平台(班级QQ群、微信群、校园通等等)上汇总、筛选研究性学习的主题。笔者的教学研究发现:主题的设置“浅入”“新鲜”为着眼点,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青花瓷》有流行的元素,更有传统的内涵。可以预设学生探究的“基本问题”“关键问题”,根据教学对象的音乐认知水平设计具有探索性的教学目标,明确音乐鉴赏活动内容、预设路线图、探究方法与每个步骤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研究工具:问卷、量表、思维导图、网络、音频、视频、报告等。
《音乐鉴赏》教学以聆听方式为主,力求达到作品的整体性的审美感知与情感熏陶。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完成“研究学习问题”分解工作,形成探究学习的“小问题”与围绕音乐核心素养架构的思维组织能力相关联。为了避免“研究学习问题”比较宽泛、模糊性,教师要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分解、提炼出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小问题”。
以赏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例:课前准备性学习任务单——《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称《梁祝》):艺术家的时代、社会背景和艺术思潮、作品的风格与特点、尝试聆听、听到什么、听懂什么、喜欢的作品、写出理由等。课中,教师可以根据《梁祝》的特点、学习小组长汇总的“小问题”科学、有序地镶嵌在教学设计中。采用小组与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听赏和唱、歌词诵读,结合“柯达伊”“阿卡贝拉”随乐律动体验,加大情感信息的刺激维度、情感上的触动,产生与作品的情感共鸣,进而加深理解。赏析《梁祝》的过程中,进行跨学科融合学习:想象《梁祝》情节,口头描述《梁祝》剧情,用视觉化的画面展示《梁祝》中“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场景等,如“乐曲由长笛奏出了优美的旋律拉开序幕,展现出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画面”。
2.通过体验式教学增强文化认同的维度
当下,因学校各种具体现实和自身等诸多问题,教师习惯于鉴赏知识的讲解、灌输,在音乐的体验和感受方面欠缺,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在《音乐鉴赏》相对理论化的教学中,应以体验式教学的“情境化”“生活化”还原学生的生活情境,寻找教学呼应的知识与信息。创设搭建表演、展示、模仿学生生活中发现的“民族”作品的空间,真实地体验作品的情感与作品表现的愉悦。“生活化”的“自主探寻”民族音乐学习充满探究欲、激情,触动思考,能引发共鸣,在潜移默化、欢快愉悦的氛围中引学生触及作品民族内涵。
例如:福州方言童谣《鸟儿飞》《我唱爱沙玛》《侬家做好仔》《冬至歌》,通过表演、展示、模仿的体验式教学,学生更能理解情感与智慧。民谣、童谣承载着历史、表现着质朴的情感,抒发民族自豪感、生活的幸福感。体验式教学在情感触动、感受表达、审美共鸣方面明显强于单向性灌输、单一阐述性的讲解授课形式。在高中生的认知能力提升、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加强对中华传统音乐方面认知与理解的教学活动,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能使他们更加热爱中华民族文化。
“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维系的精神纽带与寄托,蕴含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意志力,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以音乐特有审美情感体验感动学生的精神世界,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方面认知与理解的教学活动的“量”与“质”的工作,达到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为高中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奠定坚实基础,对于落实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景星维、景志明《民族文化认同的概念界定及现实思考》,《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