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萍萍
摘 要:我国的发展长久以来都呈现着不断上升的趋势,逐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就目前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可,中国文化也逐步地走向世界。但就实际调查结果显示,新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逐渐减少。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肩负起更高的使命与责任,积极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将传统文化引入教育中。基于此,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传统文化素养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提升方法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3.008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占据了特殊的位置,对学生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其中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与生活经验都有所不足,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大多来自教师的讲解以及对教师的一言一行的观察,所以在小学阶段的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学生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力。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也愈发地重视起来,想要有效地落实新的教学任务,教师就应从自身入手,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构建。由此可见,对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传统文化素养进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華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对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中国文化的构建与中国的民族特点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瑰宝。在56个民族特色文化的汇聚下,构建了具有多样性、全面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民族精神的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是中国在发展过程不能够割舍的一部分。
二、小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养成的问题
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构建往往来自在教学过程中的积累以及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对实践效果具有较大的要求。但由于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教师的传统文化的构建尚处于发展阶段,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想要有效地构建传统文化素养,为学生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就必须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清晰的明确的认识。
1.传统文化知识难度较高
在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以及传统文化逐渐走向世界的背景下,教育行业对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与素质也愈发地重视起来,在语文教材的编制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融入了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并为小学语文教师布置了新的教育任务,力求让传统文化精神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生根发芽。但在实际的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的结合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却处处受阻,究其根本传统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无法有效地消化教师讲授的知识,并且极容易产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抵触心理,致使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工作举步维艰。
2.学生素质能力较低
当前,越来越多的家长出现了对孩子的溺爱心理,在家庭教育中鲜少让孩子参与家务,在发现孩子存在的小问题时未能及时给予孩子引导,在潜移默化间向孩子传递了错误的信息,促成了孩子的负面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孩子逐步地建立起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导致其在步入校园生活,参与课堂学习时出现了极大的不适应,缺乏同理心,无法有效地融入班集体,在课堂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常与同学间出现矛盾,甚至存在打架的行为,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三、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十分符合我国现阶段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发展情况,能够通过满足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播的要求,有着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推进力量,而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与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过分析与整合,以下将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方法进行几点研究:
1.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
德育教育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构建具有直接的影响,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有极高的引导作用。但由于德育教育内容并没有明确的科目,进而在小学教育体系中无法设立专门的课程,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融合的手段,将德育引入到教育中,为部分教学经验较少的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而德育教育一直是我国发展过程中最为看重的,在传统文化中不乏大量的德育知识,对此,教师应对此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积极地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间接性地提升自身的德育文化素养,从而带给学生更好的熏陶,并利用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向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为学生德育素养的构建提供可靠的支持力量。
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烈士的故事,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后,教师需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在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德育精神进行思考,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当下生活的来之不易,促使学生能够以更为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逐步学会约束自身的行为,降低未成年人过激行为的产生,进而达成在传统文化引导下的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2.传统文化和小学语文教学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家长对学生的溺爱心理导致学生的素质能力存在缺陷的问题较为常见,而通过让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拥有传统文化素养后则能够带给学生积极的影响,逐步地消除学生的这一问题。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应积极引入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不断在实践教学中积累经验,最终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给予学生正确指导,并带给学生充分的启发,让学生自觉对学习与生活产生反思,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逐步的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以更为优秀的精神面貌投入到今后的语文课堂中,让学生逐步获得受益终身的素质与能力。
3.从教材入手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受新的时代环境的影响,小学语文教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增设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渗透提供了可靠的支撑力量。但受教材编制的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大多是经过高度的提炼与总结后呈现在学生的语文课本上的,学生直接学习这些知识内容往往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在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方案时,应立足与语文教材,进行合理的拓展与延伸,收集大量的与语文课本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素材,辅助学生理解传课本知识,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达到让小学语文教师具备的传统文化素养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到古诗《元日》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工具播放元旦的街道与人们的生活的变化,带给学生视觉与听觉上的刺激,充分地调动学生对这一课的知识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传统节日元旦的由来,讲解传统文化中与元旦有关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思,进而在让教师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的同时,达成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的目的。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对教学价值、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的有效性等都具有突出的影响,教师应对此有高度的重视,明确传统文化能够为学生带来的积极作用,不断地收集与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积累文化底蕴,敢于尝试创新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最为优质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获得传统文化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建敏《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语文课内外》2019年第25期。
[2] 黄遇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