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2020-12-14 08:01:39张启标
关键词:建构教材传统

张启标

摘 要:就目前继承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情况来看,存在较大的问题,多数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较为浅薄,系统化地学习传统文化内容的机会较少,掌握的传统文化大多停留在传统节日、传统风俗等较浅的层面。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应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教育有效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基于此,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建构展开研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 渗透 小学语文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3.005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凝聚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充分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通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挖掘传统文化,构建传统文化知识结构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还能够为学生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利用传统文化启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并通过科学的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由此可见,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建构进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策略如下。

一、目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学科的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尚处于发展阶段,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要有效解决当下教育中的问题,高效开展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教师就必须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以下将对影响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的几点因素进行研究:

1.学校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虽然在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难度处于初级阶段,鲜少出现较为复杂的知识内容,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普遍偏低,学习经验不足,在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较多的阻碍,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进而为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工作压力,导致多数教师无暇顾及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渐渐出现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出现。

2.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建构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一定的要求,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掌握足够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才能够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落实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但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来看,多数教师未能到达有效的实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结合教学的水平,致使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工作受到严重阻碍,渗透的效率与质量都无法得到保障。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

教师是教学方案的制定者,同时也是教学方案的实施者,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构建具有直接的影响,并且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学生起到带头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给予学生积極的正面熏陶。另外,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对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具有一定的要求,教师还应积极收集相关的传统文化信息,逐步积累传统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提炼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信息,指导学生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如在学习《清明》一课时,教师首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古诗的诵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了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让学生以生动化、形象化的方式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随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活动,与学生一同讨论清明节的由来,向学生渗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自然而然地为学生拓展传统文化知识面,让学生在较为轻松自由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掌握传统文化内容,促进学生文化底蕴的,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2.深入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在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下,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示认可,掀起了一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在这一现状下,我国对在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也越发看重,教材在编制时也依据社会发展情况做出了针对性的改变,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内容,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建构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对此,教师在制定小学语文教学方案时应深入教材,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设计针对性的教学引导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兴趣,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例如:在学习《守株待兔》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查询工具收集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进行合理的拓展与延伸。然后,依据学生现阶段的心理成长状态,设计动画观看环节,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消除学生对学习的抵触心理,营造出积极的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参与到语文课堂中。在学生投入到对语文教材内容的探究中之后,教师需要依据文章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守株待兔》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与《守株待兔》的事情?”“《守株待兔》表达了对这样的思想的批判?”引导学生对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展开思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相互交流,使学生间的思想观点能够实现高度的流通,最终充分的认识不劳而获的思想的错误性,进而实现通过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让传统文化精神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扎根。

3.理解并传承家乡的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的建构仅仅依靠于教师的力量很难呈现出最佳的效果。对此,学校应对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高度重视,积极举办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有效减轻教师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压力,使教师能够在放松的环境下为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内容,而学生则能够在相对自由、愉悦的环境下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另外,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记忆能力有限,学校在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时应充分的考虑学生现阶段的接受能力,从学生熟悉的家乡传统文化入手,使学生能够在新颖的活动形式中感受到耳目一新的同时,产生熟悉感与代入感,进而实现减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压力的目的,推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建构。

例如:在学习《元日》一课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传统节日”习俗为主题的竞赛活动,让各个班级设计元旦不同板报,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参与热情,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中。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与中国传统文化间具有直接的联系,是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的渗透的有效载体。加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建构,对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的构建、思想品质的提升、学习习惯的养成等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对此有高度的重视,从根本入手,积极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涵养,发挥自身的专业能力,不断创新对学生的引导方法,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梦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现状研究——以上海五区为例》,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2] 刘晓红《传统文化构建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研究》,《读与写》2020年第27期。

猜你喜欢
建构教材传统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教材精读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教材精读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