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培养,课堂改善

2020-12-14 09:17:21汪泽浔
关键词:儒家思想高中历史历史

汪泽浔

摘 要: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这些都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高中历史是学生系统学习历史的主要渠道,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不仅增强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还增强学生的文学底蕴,为学生塑造崇高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进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9.022

随着我国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完成历史知识的传授工作,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基于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历史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一些不良思想提高警惕意识。本文以实际教学为背景,阐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传统文化的概述及内容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民族特色,涉及面非常广,几乎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直接的联系,是中华民族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具体体现。高中历史作为高中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传统民族历史的作用,作为高中生,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树立批判性的继承观,就是要以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对一些有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要积极发扬光大,对一些不良的习俗要坚决抵制。只有这样,才能将高中历史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和历史综合能力。

二、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1.立足历史教材,挖掘有价值的史料

高中历史教材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教师的教学内容要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地方传统文化也是一样的,要在优良的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进行拓展和丰富。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宏观地看待历史,挖掘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拓展,使学生既能完成历史知识的学习,又能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节内容时,教师要为学生分析一下“百家争鸣”时期的代表思想,以及同时期世界文化思想的主流是什么,要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底蕴。教师在介绍儒家思想的过程中,要重点为学生介绍一下“仁义礼智信”的内容,并为学生分析一下其中的内涵,以及统治阶级为什么将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主导思想。在讲解的构成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一些历史資料,通过分析历史资料来锻炼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还原历史真相,让学生了解到当时历史环境下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当时的思想主流形态,重点为学生介绍一下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儒家思想的核心,为学生介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孔子和孟子。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主导思想的位置,这样一来,教师就将高中历史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好地根植于学生的心中,进而让中国传统文化有序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2.结合多种教学方式,有效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将历史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要在历史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拓展,还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历史知识。

例如,在学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下姜子牙的故事,还可以利用《封神演义》等影视媒体为学生讲解本节内容,在讲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将历史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样一来,教师通过讲故事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方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来。

3.改变教学理念,重视提高思想认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对教师体制进行改革。新教改后,围绕高中历史教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传统的历史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这也对教师提出了重要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学思想,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另外,在将高中历史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够保证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投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队伍中来。

4.结合教学内容,实现知识有效联系

从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能够看出,传统文化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中还涉及了很多各朝代经济文化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隐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而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例如,在学习《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这节内容时,教师要全面地为学生介绍一下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特别是唐朝时期的文化,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为学生介绍一下唐朝的诗人,如李白、杜甫;唐朝时期的对外文化特征,所开始的文化输出等等,让学生意识到唐朝时期中国的文化繁荣,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来说一说,在唐朝时候中国有哪些文化活动,以此来增强课堂的互动效率,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和历史综合能力提高。

5.结合学生兴趣,挖掘传统文化元素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文化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这些文化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有很大的距离感。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等等,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和演变,以及这些节日的历史。另外,教师讲解在节日中的一些习俗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在春节拜年时,渗透“尊老、敬老”传统文化,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6.增强情感共鸣,建立家国情怀

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是国人应尽的责任,也是国人的自豪感。历史学科作为记录文化的重要载体,则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其中家国情怀的培养还是较为重要的,教师应当树立学生正确的品格、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和集体责任感。让学生从历史人物中,学习到其身上的优秀品德,感受历史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历史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队伍中。

参考文献:

[1] 李乔《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基础教育论坛》2018年第14期。

[2] 李宝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天津教育(上旬刊)》2020年第9期。

[3] 雒治中《传统文化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西部素质教育》2016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高中历史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 06:17:21
儒家思想与书法
丹青少年(2017年4期)2017-02-06 03:08:31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0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人间(2015年23期)2016-01-04 12:47:46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