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嵌入与创新

2020-12-14 09:17:21白航
关键词:传统专业老师

白航

摘 要: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至今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意义,帮助人们可以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传统文化已经涉及各个领域,在教育学中被广泛引用,本文将围绕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嵌入与创新為话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专业 创新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9.032

中华传统文化是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文化积淀,具有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古人遗留下来的精神遗产,在教育专业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的范围较广,内容涵盖面广,源远流长,其中包括文化、习俗、服饰、节日等。先人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也同样适用。如今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竞争了,还包括文化的竞争,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千年,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教育专业开展工作的时候,应该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体现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

作为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那么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呢?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其实,传统文化的范围较为广泛,其中包括文字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等,可以说传统文化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分类归纳,便于教育专业的学生和老师可以更加了解传统文化。大部分的人会认为,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就是代表着知识分子,只要读的书够多,就证明这个人是有文化的。从狭义上来讲,传统文化也是艺术的一部分,从民间的角度来说,吃喝拉撒也是文化,农村的鸡飞狗跳也是文化,甚至就连驴叫也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根据这些仅仅对传统文化下定义,显然是不太现实的。其实,传统文化蕴含在生活之中。吃饭的时候要使用的筷子,也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饮食文化和西方的饮食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吃饭的时候,作为中国人要使用筷子,筷子里面的说法也是很多的。筷子的基本形状是上宽下圆,方形的手持部分不利于转动,可以避免因筷子随便转动而掉落食物,圆形的夹物部分方便拨动食物,便于人们夹菜,想不到一双筷子其中蕴含了这么多的文化知识。生活中有很多和传统文化有关系的事物,只要人们认真发现,就可以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例如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教育专业的人们来说,应该再熟悉不过了,传统的由来和习俗是需要了解的,这样可以更加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印象,提高教育专业的权威性。

二、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在教育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科技技术不断提高,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各种信息可以通过网络手段传播,淡化了传统文化的意义。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让人们继承这笔精神遗产,传统文化具有中国特色,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应该将凝聚力汇集起来,使得传统文化可以更加昌盛。

传统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应该静下心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可以屹立在世界的舞台上,正是因为具有传统文化的根基,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育专业当中,可以让传统文化达到教育的目的,不忘初心,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三、当前传统文化面临的处境

传统文化虽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在:第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育专业学习知识的时候,仅仅是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并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即使是涉及了传统文化,也只是蜻蜓点水,并没有形成深刻的印象,因此,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时候,会有一些不良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很多封建迷信应运而生,但同时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也被失传了,因此,要重视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第二,缺少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但是很少的人会主动弘扬传统文化。甚至会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出现,应该利用较为新颖的方式,使得教育专业的学习可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前几年特别流行的一首歌叫《生僻字》,里面涉及了很多的生僻字,汉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学习和了解,而不是一味地崇洋媚外,将西方语言作为学习的重点内容,是对传统文化权威性的挑战。

四、学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嵌入与创新

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在开展教育活动的时候,应该做好基础教育工作,这也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转折点,教育在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嵌入传统文化的时候,需要做好基础工作,创新教学模式。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不能采用填鸭式强行灌输给学生,否则会适得其反,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立足于兴趣开展教学工作,只有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可以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与此同时,还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便于传统文化的嵌入。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利用丢手绢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围成一个圈,在进行游戏之前,老师可以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手绢是用什么做成的?使用了什么布料?适当讲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可以将丝绸之路的内容讲授给学生听,老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这个节日的习俗是什么,以及节日的由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使得学生可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2.要适当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兴趣爱好存在很大差异性,老师可以利用哲学的观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课程内容调整授课方式,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

3.和家长做好配合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长,老师需要利用好这个阵地。与此同时,老师还要与学生家长进行配合,和家长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教育不仅仅是存在校园之中,还要体现在课外时间内,需要老师平时和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家长紧密配合,使得家长意识到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4.日常培养

虽说课堂上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时间,但是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时间,是不能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的。因此,老师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日常熏陶,让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里,强化自己的学习能力,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课外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学习意义。与此同时,老师还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寓言故事,让学生可以在故事之中,学习到一些哲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得学生可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集体意识。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保持传统文化的新鲜感,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此来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可以牢记中华传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甘小忠《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探讨》,《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年第7期。

[2] 简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探讨》,《西部素质教育》2019年第5期。

猜你喜欢
传统专业老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老师,节日快乐!
送给亲爱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