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祥栋
摘 要:现今我国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经济也逐渐全球化,从改革开放后我国大门向世界打开,各种国家的文化都流入我国,现今青年人更加追崇外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逐步忽略,我国文化得不到传承与发扬。对此,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促使学生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更为了解,进而产生兴趣将其传承与发扬,也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
关键词:初中数学 传统文化 融入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9.012
现今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极为重要,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极高,但教师要深入挖掘知识中蕴含的文化内容,并在教学中将其传承与发扬,能够实现以德育人,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理解更为深入,对数学的文化遗产也逐步了解,进而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文化素养水平都得以提升,学生对我国文化传承与发扬更具有责任意识。以下内容将重点探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并为教师提出有效的渗透策略。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
1.时代发展的使命
我国现今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极为关注,国民的素养水平会影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发展观点,进而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更是我国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中必须传承的文化精神,更是教育事业中不可推卸的教学任务,对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是时代发展的使命,更是国家进步的必要发展趋势。
2.培育学生的需要
现今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的素养水平要求极高,社会也更加需要高素养的全面型人才。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学中,要按照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要以学生未来的发展为基础制定教学方案。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教学,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更要对学生的素养水平提升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确保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进而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学生也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使学生的未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
3.传统文化的融入更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现今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老旧,其教学内容也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枯燥,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得不到创新,学生对知识学习毫无兴趣,学生与教师之间也不能融洽相处。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也利于以学生的兴趣和喜好拓展课外知识,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对數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会更为自主地探索数学知识,进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水平都得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得到提升。
二、传统文化与初中数学之间的关系
传统文化和初中数学知识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但是将二者想融入构建教学课堂,其二者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明显的转变,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更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现今很多数学知识内容都是由古人的数学思维而演变,传统文化中更是流露着数学气息,进而数学文化流传至今。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文化历史故事作为趣味性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思维的产生和形成,进而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学生会更为自主探索,学生通过传统文化对数学知识理解更深刻,更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养水平的提高。
三、传统文化在初中数学课程中的应用
1.挖掘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了解优秀传统文化
现今初中数学知识中有很多内容都充分体现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文化知识,进而让学生在学习中将其内容充分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学生在思考中能够对知识内容深刻探索,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中对数学知识理解更为迅速,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另外,学生在学习中更能够感受到浓厚气息的传统文化,学生被传统文化熏陶,更利于学生文化素养水平的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有所感受,进而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探索欲望。
例如学习《圆的有关性质》一课,教师在教学中要以π的概念由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引导和教学,教师让学生思考π的数值的由来,学生在学习中只是背诵,但并没有想过其数值的由来,进而教师通过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过程和思维推理的过程,以故事的形式开展教学,学生被故事内容充分吸引,学生对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更加崇拜敬仰。另外,教师要将现今圆周率对人们生活的改变进行实际举例,学生对圆周率的认识和传统文化对现今社会的影响都有更为深刻的感受,学生充分感受到古代历史对现今人们生活的改变,进而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会自主探索传统文化,进而我国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和发扬。
2.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优秀传统文化
在传统文化熏陶的数学课堂构建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进而给学生构建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在良好氛围的熏陶下,学生会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学生的观点和数学思维得以转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水平得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也有更深刻的认识。
例如学习《中心对称》一课,在生活中有很多中心对称的物体和图形,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数学对称知识与生活实际内容相结合,进而帮助学生更为高效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学生通过生活化内容也能够更为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教师让学生以小组探索的形式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物体是中心对称的物体,学生在探索中首先会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之后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辨。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列举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例如春节的窗花、中秋节的月饼,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准备春节剪窗花的用品,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共同剪窗花,学生在实际动手中对中心对称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提高,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有更为深刻的了解。
3.在数学活动中重温传统文化
现今很多数学知识都是由历史中无数数学家不断推理、运算所得出的结果,进而数学知识的结论对现代人们生活和发展起到的重要的辅助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构建数学活动的课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重温传统文化,能够感受数学知识推理、运算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历史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进而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也得以提高。
例如学习《等腰三角形》一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探索现今在生活中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实际生活案例,并让学生以其问题探索做出问题假设,如若没有等腰三角形的知识作为依据,其实际生活案例能否用其他知识内容替代。学生在探索中对数学知识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学习的重要性更加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未来学生也可以利用数学知识和传统文化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丰富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传统教学课堂较为枯燥,教师将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学生构建趣味性浓厚的教学活动,更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氛围也更加融洽,学生对数学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也更为浓厚,进而学生也会更为自主地对知识和文化探索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水平也得以提高。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与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更是传承的重点思想。对此,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从年轻的一代开始培养,树立其正确的观点和思想,进而构建高素养人才的和谐社会,也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更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 魏增海《立足生活实际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初中数学教学之我见》,《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年第16期。
[2] 马志钢《初中数学教学应多一些探究》,《中学数学》2017年第15期。
[3] 陈虹《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方法创新》,《华夏教师》201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