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东平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应用端的日渐普及,为了顺应新时代的潮流,不被社会淘汰,很多报社在新媒体方面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物。不过,报业在转型过程中积极拥抱新媒体固然可喜,但在如何成功转型新媒体,却是存在着不少的认识误区,有必要对此予以探讨、厘清。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媒体;认识误区
一、新媒体赔本赚吆喝
虽然报纸向新媒体转型是大势所趋,不少传统媒体也认识到这一趋势,并纷纷投身其中,但从实际效果看,由于未能找到稳定的盈利模式,许多传统媒体在新媒体上要么是浅尝辄止,要么是堪堪维持,要么是陷入困境……以致于嘴上天天挂着新媒体转型,但不少报社身体却是诚实的,在新闻采编、资源分配等方面,依然集中在纸媒上,由此也引发了内部的公开争议,让报社转型备受诟病。不仅如此,令人气馁的是,许多从事新闻采编的同仁依旧停留在传统媒体的思维,无论是稿件写法抑或是第一时间的发稿渠道,均以传统报纸为主,比如记者写稿经常把当天要发到新媒体平台的新闻稿件写成昨天,从从业记者的习惯写法这一细节就可窥见报社转型之难,难在思维的改变。
事实上,从经营上看,许多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之路虽不能说是坦途,营收虽然占比仍小,但业务增长率、利润率较之传统纸媒是具备成本优势的,比如,作为目前相当成熟的新媒体营收模式,微信广告以及代运营在一些报社获得了空前的重视,比重逐年上升,有些报社甚至业务多到接不过来。而冉冉升起的抖音等平台的代运营和广告业务未来可期,必是未来报社兵家必争之地。而且,从社会影响力上,微信动辄10万+、抖音1000万+的阅读,更不是目前日渐萎缩的传统媒体所能比拟的。可以说,假以时日,只要策略得当,在新媒体掘金并不是一件遥远及非常困难的事。
二、大而全才有影响力
很多报社在转型新媒体的时候,在向潜在广告客户推介时总是强调自己的新媒体矩阵,似乎这样倍有面子,才能凸显报纸的影响力,才能有底气获得客户的认同。
确实,新媒体矩阵真能做起来自然是皆大欢喜,但现实总是很骨感,而为之努力拼凑则得不偿失。姑且不说这是小看客户的智商,就单纯从报社的经营来说,或许也是不可承受之重,毕竟这些都是需要投入资源的,每个平台都做投入,即便是简单的投入,对许多正处于艰难转型期的报社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更何况,这样撒胡椒面所能获得的收益和影响力,极可能并不能和投入成正比。
另一方面,对按照市场规律經营的客户来说,求全求大的效果是边际递减的,也是不可持续的,长此以往,客户对报社合作的信任或将打折扣,为报社长期经营埋下隐患。
所以,报社发展新媒体还是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忌跟风,需因报制宜。多数报社在新媒体转型实践中更多的还是要分析清楚自己的条件、特长、需求,定好位,找对路。在此,笔者以为,还是宜以市场经营为指挥棒,重点发展耕耘自己所擅长的新媒体平台,相信总会找到活路。当然,“家里有矿”的自然可以大干一场,但如果资源有限,就把官方微博微信、小程序、头条等利用好,同时再挑选几个适合自己特点的新媒体平台的官方号入驻,基本就可以满足日常需要,勿贪大求全。
三、过分迷信流量的好处
“流量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流量是万万不能的”,很多报社只片面关心“没有流量是万万不能的”,往往过分追求表面上的粉丝、阅读数的“虚假繁荣”,但如同演艺界的流量明星一样,没有演技空有流量,终将昙花一现。更何况,粉丝和阅读数也是大有学问的,比如,微博、抖音等发布平台有一定的算法,往往第一时间蹭热点就能获得不菲的流量,但实际上,这些流量既不为报社所掌握,也非报社的目标粉丝,更非许多地方报纸的在地读者,说白了就是中看不中用,这些粉丝不仅并未转化为实际影响力,还常常让报社自我感觉很好,导致在需要发挥实际效果时往往掉了链子,像在直播带货中,就出现了平台官方粉丝很多,但消费寥寥、带货几乎无人问津的尴尬场面。之所以如此,报社未对粉丝大数据进行全面、精准分析无疑是主因,一方面可能是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另一方面也受到缺乏大数据分析经验及人才的掣肘。
即便有不少困难,笔者以为,报纸的新媒体平台仍应该针对自己的目标受众群体,熟悉并充分总结利用所能得到的读者肖像画等大数据,根据微信、微博、头条、抖音、APP等新媒体平台读者群不同的阅读方式以及不同喜好的特点,创新推出相应的新闻信息和相关新媒体产品。这样既了解了受众的需求,又让广告客户找到了新的目标读者,既叫好又叫座,一举两得甚至多得,报社能由此进入良性循环,新媒体转型之路自然也能行稳致远。
四、内容之本不受重视
目前新媒体呈现方式日益多元化,技术手段层出不穷,不少报社也由此迷失,在新媒体的运营过程中过于强调新技术的创新应用、传播渠道的拓展,诸如视频直播的剪辑创新、H5不分场合的应用等,导致很多报纸转型投入巨大、收效甚微。
其实,无论传播形式如何变化,做好新闻内容都是根本。传播手段和形式只是围绕内容服务,受众最终需要的还是新闻信息。很多报社做新媒体影响力收效甚微,最根本的在于没有做出自己的特色,很多报纸网站、“两微一端”的内容都还是简单照搬报纸上的,不仅没有时效性,更遑论原创性。此外,即便网站、“两微一端”早于纸媒发布新闻消息,但为了追求更快的速度,往往新闻制作比较粗糙,打不动受众,也难造就强势品牌,因而吸引不到广告客户的关注。
这里笔者援引《华尔街日报》营运副总裁弗兰克曾说过的这样一段话:“内容是最重要的,我们首先应该做出最棒的内容,至于读者的阅读形式,我们不应该苛求。如果读者希望看到报纸形式的,我们就将内容放在纸上;如果读者希望看到网络形式的,我们就将内容放在网络上;如果读者希望看到有声书形式的,我们就将内容放在有声书上。”看了这段话不难明白,不管传播方式如何变化,内容始终是根本。与其每日更新多篇不怎么样的文章,还不如花时间打磨一篇好文章,可能效果会更好。因此,传统报纸无论如何转型,仍必须坚持内容为王。
五、忽略其他“新”模式
简单地将设立网站、“两微一端”进行新闻创作和发布等同于报纸的新媒体转型,也是许多报社新媒体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隐形认识误区。在他们眼里,将跟风发布方式、发布渠道的革命性改变奉为新媒体转型的圭臬,而视报社其他新业务的扩展、流程的改造为原有传统业务的延伸,只能说这样的理解是片面、过于简单的!
“不管白猫黑猫,只要能捉得住老鼠的都是好猫”在新媒体时代依旧适用。以笔者的理解,报社新媒体转型不应该是狭隘的仅局限于新闻发布渠道、新闻作品产生方式的改变,而更应该看作是报社整体业务的转型和涅槃,即告别过去依靠报纸广告、发行生存的单一经营模式,向主动迎合市场需求,业务向报纸产业链上下游如印刷、出版,以及活动策划组织等领域拓展和延伸的转变,都属于报社新媒体转型的范畴。其实,目前很多报社经营的“新业务”和“旧业务”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割裂。以新闻活动组织策划为例,除了传统的版面支持之外,往往还需要为客户提供从创意策划、全媒体传播、网络引爆、效果评估到线下场景活动相结合的完整解决方案。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新媒体转型不应自我设限,倘若真正迈出了这一步,就会发现新媒体转型原来如此“美好”,那些能够深刻认识、把握自身新媒体运营方向和规律的报社,相信以后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六、结语
虽然报纸的新媒体转型道阻且长,但转型成功的关键归根到底还在于一个“融”字,诚如“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总之,传统报纸目前仍是立身之本,新媒体则是报纸的未来和希望之所在。把握当下,夯实根基,拥抱未来,报业方可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