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红
摘要:幼儿科学教育是全民科学教育体系的起始阶段和基础环节,对幼儿实施科学教育既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又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值得指出的是,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鼓励和支持探究。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即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过程,因此幼儿科学教育必须紧紧抓住科学探究的环节,精心设计幼儿科学探究的过程。
关键词:科学教育;兴趣与发展;最近发展区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科学”正式列入幼儿园教育领域,由此作为幼儿园五大教育领域之一的幼儿科学教育开始在幼儿的认知发展及创新意识培养中担负起重要的职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还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通过科学教育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与好奇心,能够为幼儿以后接受学校科学教育乃至终生酷爱科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就为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创者。他提出的“活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幼儿教育实践影响深远。其教学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儿童直接经验的获得,积极鼓励儿童进行实践。近年来,在“活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我园开展了关于幼儿科学活动的研究,我们注重引导幼儿观察、提问、设想、操作、表达、交流,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中获得经验,并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策略一、把握幼儿的原有经验
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教材须以儿童的经验为根据。”只有来自于幼儿生活经验的材料才容易让幼儿领会,才容易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前一定要认真分析幼儿的原有经验,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来确定需要建立的新经验。
策略二:“跳一跳,摘得到”——寻找最近发展区
对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孩子们研究的兴趣非常浓厚,同时问题逐渐暴露。在下面的案例中,孩子们表现出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看法,教师在倾听幼儿对话的过程中,证实和发现儿童已经了解什么、具有哪些经验,进而鼓励儿童的探究行为,并试图去估量和发现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理论中的“最近发展区”是大家熟悉的概念之一。在这个概念中有两种行为水平:独立行为水平和帮助行为水平。最近发展区是指这两种水平之间所存在的一个区域,儿童在最近发展区的发展就是帮助行为变为独立行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经历认知冲突,所以当孩子们围绕某个话题产生较大的冲突时可抓住时机考虑生成活动。如中班幼儿已初步具备了对事物的探究能力,加上小朋友对小动物、小昆虫的兴趣浓厚,于是我们在“昆虫”主题中及时生成了“蚂蚁王国”的活动,活动效果也是较好的。
策略三:“在快乐中发展”——兴趣与发展的有机结合
兴趣是生成活动的前提,教师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应以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去捕捉,但并不是所有幼儿感兴趣的课题都去研究。孩子受其年龄限制,他们的兴趣点也是多種多样的。所以,在关注兴趣的同时,教师应考虑孩子的即时兴趣是否与其终身发展需要相一致。
策略四:尊重幼儿的游戏天性
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中有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那就是“教学游戏化”。儿童具有一种发展本能,且这种发展本能会引导儿童前进的方向,这种发展本能在童年期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游戏本能。幼儿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坚持性不强,心理具有不稳定性,对任何事物都易产生兴趣但也易产生厌倦情绪,正因为如此,幼儿园的活动应具有游戏性,以激发和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陈先生说过:“教师把教学游戏化,把枯燥无味的认字造句化为兴致勃勃的游戏活动,就可以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了。”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时,也应尊重幼儿的游戏天性,注意创设游戏化的情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幼儿产生“我要学”的愿望,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儿童的认识活动是在兴趣和需要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他们通常会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探究感兴趣、感到好奇或有需求的事物。因此,若能将幼儿的探究活动与游戏恰当地结合起来,既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又能保持幼儿的探究兴趣。
策略五: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还有两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陈先生指出:“儿童自己动手,就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自己动手即是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本质。”“直接经验、自己思想,是学习中唯一的门径。”
当问题呈现在幼儿面前时,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有时是混乱的、片面的、缺乏逻辑性的,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梳理。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调动已有经验,主动探索,不断尝试、验证、发现新问题。当然,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也是必要的,但必须适时适度,必须建立在幼儿已有思考的基础之上。教师要尊重幼儿,善于捕捉幼儿思想中的闪光点,引导幼儿逐渐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
策略六:预设与生成
预设和生成两者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且,预设和生成是交错进行、不可分割的。预设的活动可以留有生成的空间,运用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孩子生成的空间,新生成的活动,当孩子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时,也可以安排一些提升经验的预设活动,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有机联系,螺旋式提高。
“预设”和“生成”是互相融合的过程,是课程整合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积极发展的过程,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会充满生气与活力,才会精彩不断、异彩纷呈。这从客观上和主观上来看都需要我们教师追求高技巧,使我们在面对幼儿产生的各种情况时,能够从容不迫地引导——或放大,追问深入,或搁置,委婉拒绝;或缩小,迂回突破。有的放矢地将其引向精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2]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
[3]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