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应运而生,先后在广西、贵州推广实施,成为引领区域性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幼儿园课程模式。2020年,陈时见教授带领的专家团队,以课程资源重构为契机,对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进行调整。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是基于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具有哪些重要的特征?此次调整有哪些新的变化?我们特邀陈时见教授进行深度解读。
课程理念:坚持儿童发展本位
所有的课程都离不开理念,有了理念就有了前行的方向,没有理念就会失去方向。不同的教育理念不仅会导致不同的发展方向和课程选择,而且会形成不同的课程模式。比如,如果坚持学科知识本位,就会形成学科本位的课程;坚持儿童发展本位,就会形成儿童本位的课程;坚持社会问题本位,就会形成社会本位的课程。虽然每一类课程都必然涉及学科、儿童和社会这三个基本问题,但因为理念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课程取向,由此形成不同的课程模式。
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始终坚持儿童发展本位的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儿童本位,也就是基于儿童发展来建构幼儿园课程,或者基于儿童发展对儿童、学科和社会三个基本要素进行统整。其中,需要注意三个关键词:第一是儿童。儿童发展就是自始至终围绕儿童发展来建构课程,而不是围绕学科知识建构课程。因此,它强调的是把儿童发展作为课程的出发点,首先要明确儿童发展的目标,根据这个目标再去设定相关的活动。第二是活动。基于儿童的发展来建构课程,在这样的课程里必须建构相应的活动体系,再通过活动的具体实施促进儿童的发展。第三是整合。儿童适应性发展课程是以儿童发展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因此它不同于学科课程,不是基于学科领域而建构的课程,它是一种整合性课程,必须把不同学科领域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融通。通过这三个关键词可以看出,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以儿童发展为出发点,以活动为载体整合相关的学科领域,最后又回到儿童发展。把握住了这三个关键词,就把握住了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的关键。
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基于儿童发展本位的课程观,强调以儿童发展为依据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为依据,强调儿童发展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逻辑,所以它强调发展性。同时,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注重过程性,课程不是专家预先设定的知识体系,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具有生成性。此外,课程不是固定统一的,而应该考虑到儿童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传统的幼儿园课程里,课程往往是刚性的,是固定不变的,这种刚性的课程往往缺乏适应性,因而难以适应儿童的差异性,无法满足儿童多样性的发展需要,所以我们今天要建构一种新的幼儿园课程,将传统意义上的幼儿园刚性课程变成一种柔性的课程,以更好地促进所有儿童的发展。
课程目标:实现儿童全面而多元的发展
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就是要为儿童提供适宜的发展机会,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造空间。因此,它遵循的不是学科知识的逻辑,而是儿童发展的逻辑和儿童生活的逻辑。
儿童发展的目标构成包含了两大部分,其中一個是整体性目标。儿童发展是一个整体,一定要注意幼儿智、德、体、美全面协调的发展,而不是追求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发展。另一个是差异性目标,儿童在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性,所以我们要尊重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比如在儿童发展进程方面,同样是小班的孩子,有的动作慢,有的动作快;同样是中班的孩子,有的语言发展快,有的逻辑思维发展快,有的动作发展更快,等等,这些都是发展进程上客观存在的差异。同时,发展程度方面也有差异,比如有的儿童在艺术方面会好一些,有的儿童在社会性上发展得更好一些,有的儿童可能在科学探究方面比其他孩子好些,我们要尊重和考虑到这种差异性,不能够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儿童。我们既要实现儿童全面协调的发展,又要为儿童个别的差异发展留出空间。
在具体做法上,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建构了一个由基础性发展目标和选择性发展目标组成的目标体系。第一是基础性发展目标,具体体现在全面性和基础性两个方面。基础性指的是面向所有孩子的基础性发展方面,即所有这个年龄段的儿童都能够实现的基础目标。全面性就是把五大领域的目标进行整合,即将儿童认知、情感、身体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整合。当然,幼儿园有小班、中班、大班,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阶梯性,基础性发展目标不仅面向所有儿童而且还要体现这样的阶梯性。第二是选择性发展目标,它考虑了儿童的差异性。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兴趣和特长,发展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选择性发展目标是在实现基础性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基于儿童的差异性而建构的多样化发展目标,体现儿童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它可以跨越小班、中班、大班界限。总体而言,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的目标体系体现了“全面基础+个性选择”的特点。
不过,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目标,不仅仅体现在儿童发展目标上,还对幼儿园教师发展和幼儿园特色发展有明确的发展要求。一方面,构建一个由教育专家、幼儿园园长和幼儿园教师组成的多位一体的课程学术共同体,课程实施需要课程转化,而课程转化又对幼儿园园本教研提出了明确要求,幼儿园教师通过园本教研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因此,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实际上是为教师构筑了一个综合发展的平台;另一方面,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需要增强幼儿园园长的课程领导力,因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自然会有一系列的课程领导力培训,从而不断提升幼儿园园长的课程领导能力和课程发展水平。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正是通过提升幼儿园园长的课程领导力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在幼儿园的有效实施下才能够真正保证儿童全面而多样的发展。儿童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也是课程的最终目标。但儿童发展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幼儿园园长的课程领导力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正是通过提升幼儿园园长的课程领导力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促进幼儿园课程的有效实施,从而实现儿童发展的目标。
课程内容:一心开二门
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的内容结构,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就是“一心开二门”。“一心”即以儿童发展为核心。“两门”即构建两类课程,一个是共同性活动,一个是选择性活动。共同性活动强调的是基础性发展目标,选择性活动强调的是选择性发展目标。通过构建共同性活动实现儿童全面的、基础性的发展;通过构建选择性的活动实现儿童选择性的、多样性的、个性化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共同性活动采用的是单元实践活动的形式。由于每个单元是有主题的,比如“快乐幼儿园”“民族村”“开心果园”等主题单元,所以很多人就认为这些主题构成了课程体系,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实际上,这些主题并不是我们设计的课程,单元主题只是为构建活动体系服务的,也就是说活动体系是按单元构建的,我们用了一个单元主题去建构这个单元的系列活动。所以,单元主题不是课程,基于单元主题而构建的活动才是课程。说得更直接一点,主题不是课程,活动才是课程。
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就是基于儿童发展这一核心,构建共同性活动和选择性活动两类课程,从而形成“一心开二门”的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同儿童发展的目标结构体系是对应的,共同性活动对应的是儿童共同性发展目标,选择性活动对应的是儿童选择性发展目标。同时,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坚持以整合为路径,将五大领域进行有效整合;坚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单元活动和区域活动的结构统整和有效实施,实现儿童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