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摘 要】 生本课堂体现了新课改“以学定教”的核心理念,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形态。生本课堂为学生创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也超越了教材的限制,实现了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实际教学,对“生本课堂”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展开了探索,旨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生本课堂;小学;数学教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主要场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打造高效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构建生本课堂则是基础。这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制订课堂教学计划,用最少的教学投入获得最大的学习收益,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同步提升,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更高,也更具有效性。
一、转变教学观念,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构建生本课堂的前提,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他们的学习能力仍然略有不足,只有新鲜事物可以令他们的注意力较为集中。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自觉地对知识展开探究,从而构建出高效的生本课堂。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二)”中“图形的拼组”这部分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就“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见过哪些图形”这个问题展开思考,为学生预留出足够的时间自由阐述;然后,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图形拼组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这些都是什么图案?是如何进行拼组的?这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加新颖,充满趣味性,使得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程度更深,也更加积极。
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这不仅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启迪他们的智慧,而且还可以降低知识的难度,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具有抽象性的特点,教师应利用教学情境转变知识的输出方式,带给学生多种感官上的刺激,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的数学教学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质量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平移、旋转过程中的变换特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长方形与正方形在方格纸上平移和沿着对称轴旋转的过程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以动画的形式进行演示,这有效降低了知识的难度,突破数学教学的重难点,实现了教学的优化,带给学生直观的学习体验,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可见,创设教学情境能够突破数学教学当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构建出高效的生本课堂。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构建出高效的生本课堂
小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构建生本课堂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不仅更好地理解了数学知识,而且还提升了合作与竞争意识及团队协作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此来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学生想到可以把圆分成多个面积相同的小扇形,并通过变换位置和拼接,得到近似长方形,并由此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综合能力也获得了提升,从而实现了生本课堂的构建。
四、设置分层教学目标,实现生本课堂的构建
分层教学目标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实现生本课堂的构建。这需要教师能够了解班级内的每个学生,清楚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学生存在着差异性,对相同问题,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理解程度都不相同。因此,在生本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设置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以满足每个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
例如,在教学“扇形统计图”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如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归纳总结信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探究、比较、归纳和应用来解决简单的统计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另外,教师还应改变传统的单一性评价,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引入教学当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生本课堂下,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设计,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课堂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构建出真正的生本课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诚煌.“生本课堂”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索[J].名师在线,2020(04):79-80.
[2]段修文.生本课堂下小学数学核心的构建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9):87.
[3]吴玉玉.基于学生本位,打造生本课堂[J].数学教学通讯,2018(10):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