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探讨

2020-12-14 04:28刘江林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35期
关键词:和谐发展小康社会

刘江林

摘 要:改善民生始终是我党的工作重点,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谈到中国在2020年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其实从本质上来看,改善民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者间属于良性互动,同时也是相互辅助的:其一,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可以为改善民生创设良好的物质和社会基础;其二,改善民生对于全成建成小康社会比较有利。所以本文围绕改善民生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重心,首先对民生问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间存在的重要联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之后提出改善民生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对策,望可以为国家及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35.012

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及生态建设这些内容都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伴随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目标的有效实施,这五项内容紧密的关联在一起,并同时相互辅助。其中社会建设属于这些重要内容中的主要因素,社会建设能否成功,与和谐及社会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关联性,然改善民生也是社会建设当中的重点。

1 民生问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密切相连

所谓民生问题,即是和国家中民生民计相关的相应内容,属于百姓生存权、发展权范围内的基础性保障内容。除此之外,民生问题同样也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1.1 民生问题处理效果关系经济发展

民生福祉属于经济增长所必需的动力与归属。改革开放以来,民生问题在社会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民生问题处理得好能够凝聚民心,推动国家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使国家及社会可以及时突破贫困,不但能够解决好人民生存温饱问题,使大多数人都能过上小康水平的生活,而且也可以促进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国民经济水平平均每年都有所增长,而且增长速度非常显著,创造了中国发展新纪元,使我国升级到全球经济排名中的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国社会民生事业发展仍需不断改善,住房、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会保障这些问题都非常明显,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当下,各个国家间的联系都异常的密切,动一发牵全身。但是从中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内需不足以及外需不振的问题依旧存在,在环境、资源等各因素的影响情况下,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有效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为此,我国政府需不断重视与改善我国民生问题,有效保证人们的生存权利、发展权利,这样才能够真正地稳定社会,让经济的发展拥有更加持续性的内发动力。

1.2 民生问题处理效果关系社会发展

民生、民利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于改善民生来讲,其重点便是人民根本利益的有效达成;人民利益可以对和谐产生阻碍,和谐的前提条件便是利益公平性。所以只有公平和正义才可以为其提供保障,在此情況下需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如此使社会中的全体成员其基本权利都能得到应有的保证;而且还可明确机会平等及依据贡献来给予合理的分配,由此对不断有效调动社会活动非常有利,确保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员均可获益,以此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当下来看,中国在就业、教育、分配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的体现出社会人民其各自生存权与发展权的不公平,并未有效享受到我国发展的优惠政策。改革后对于一些弱势群体来说,较易形成相对的被剥夺感,这一因素就成了社会不稳定主要因素。因此,对改善民生问题需提高重视度,这对于大力提升社会公平公正度非常有利。只有真正做好公平、公正、共享,才可以打消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进一步推动人、社会、自然等更多主体在社会中的和谐稳定发展。

1.3 民生问题处理效果关系政权巩固

我国很早以前便把民生同国计联系在一起,民生问题始终同国家发展及社会政权稳定存在紧密的联系。我们以欧美国家来看,部分主要发展工业化的国家中,一旦工业化水平达到相应程度时,便会提高民生问题的地位,将民生问题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来看待。中国当下正处在改革的深水区阶段,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在这个过程中,就业、教育、分配、社会保障、人居环境、法制等各类内容均是百姓的关注重点,也是国家需关注的方面。对此,必须提高民生问题的受重视程度。如若无法处理现时期情况下的民生问题,社会发展便会受到阻碍,政权也会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国家的民生问题与每一位百姓息息相关,甚至可讲其划分至政治性问题范围内,因为其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的后续发展及政权情况。

2 改善民生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对策

一个国家的民生问题,是人民重点关心的问题,其与人们的生存及国家的兴旺存在较大的关系,属于我党一直提倡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我党获得人民信任与支持的根本所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一定要将改善民生问题当作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来完成,从而为社会的长远发展及国家的长期稳定及安宁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2.1 落实贯彻以人为本发展观

科学发展思想属于我党对国家发展思想的一种继承与发展,除此之外,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与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利用科学发展思想来解决相关民生问题有以下方面。

2.1.1 关注民生问题的动态化处理

伴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个体的需求同样在提升,所以需结合科学发展思想标准,将发展当作首要任务,将经济建设当作发展重心,最大程度优化经济发展结构,有效调整增长方式,结合我国与国外一些实践经验,有效把握好质量、效益与速度,投资、出口和消费,及人口、环境和资源间的关系,由此推动经济快速良性发展,持续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2.1.2 发展一定要以人为本

发展过程中要尊重民众的个体地位,同时展现创造性精神。最终获取的成果要返还给民众,让民众共享。在国家整个发展过程中,人民是主体,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性动力源泉。因此必须要最大程度上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群体的根本利益,尽最大努力为人民谋得生存利益,多多解决人民所忧,处理好人民所关心的现实性利益,使人民早日过上优质并且公平的生活。

2.1.3 党与政府密切关注民生问题

由中国整体的革命和建设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只有重视及关注民生,党的事业才能够进一步得到发展;相反则会导致党的事业受到阻碍。当下来看,百姓最为重视的即是教育、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一些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的处理情况,所以必须将这一工作当作评价和权衡各级政府成绩政绩的重要标准。

2.2 完善制度,改善民生

当下,中国的民生问题一般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经济社会、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与公共财政配置不合理等情况,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南北方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等问题。出现这类问题的根本原因即是制度方面的问题,如此便会对民生问题的进步和改善产生阻碍和影响,为此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优化完善。

2.2.1 完善制度不足,保障民生

中国当下的民生体制制度并不完善,尤其对于农村民众来讲,改革空间还很大。对此,义务教育是很好地教育普及、提高民众认识水平的方式,除此之外,医疗制度同样不可获取。如相关的社会保险等便是强化及改善农村人们的社会服务内容,快速将就业服务、终身教育、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覆盖并落实到农村全体人民身上,并同时把公共资源配置不断扩大并惠及人民。

2.2.2 解决制度失范,改善民生

市场竞争的时候遭受机会不公平和竞争不公平的时候,如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其体制性受到歧视,劳资协调机制不健全、行政垄断而对造成分配不协调等,这些因素都会对民生改善产生较大影响,严重限制民生改善。所以,需不断深入改革,尤其是在有关社会管理和政治体制上的一些改革,如,快速调整社会分配体制,提升劳动力主体组织化水平。以此才能够为后续的民生水平提升、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构建利益平衡机制,改善民生问题

民生制度总体的不完善与规范性不足可以证明,需有效构建社会不同阶层人民的利益诉求与有效参与政治活动的相关制度,所以在此情况下,加强构建利益平衡体制,由此为切实地解决民生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礎性条件。

2.3.1 构建完善的公共利益表述机制

政府在指定相关公共政策时,便一定要对社会所需及民意所向重点关注。如公共利益的表述机制并不健全,政府在实施权力时,便会无法对相应利益主体所提要求及时做出反应,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在实际做出决策时,利益取向极有可能会产生偏差。所以,在处理与人民利益相关的问题上,需加强参与度,组织听证、监督、表意和举报制度的有效构建,在大众媒体平台中为人民创设能够自由表达的途径,让民众畅所欲言,以此来推动利益的各个主体诉求得到表达,相关问题得到解决。

2.3.2 始终坚持民主决策制度

其实对于公众主体来讲,其不单单是发表意见,而且还需在决策当中充分思考公众意见,如此才可以确保市场环境下,统筹思考各主体利益,以更好的做到公平、公正和透明;与此同时,还可在不断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明确各种隐性问题,促进各类决策的正确落实。因此便需提升民众参与度,让政府、专家制定的相应措施中融合民众意见,由此进一步展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及民主决策的效用。

2.3.3 构建完善的监督制度与重大事件决策责任制度

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的重大损失,或是形成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需严格追究其决策责任,结合责任大小,影响与所造成损失程度,失职主观和客观原因,对其实施合理的处理。

3 结语

总体来说,以民生为主已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是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中的核心性内容。民生问题如果能够有效合理的得到改善,一定会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发展动力,由此使社会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社会发展进步活力得到强化,社会更加安宁稳定;除此之外,还可使执政更加稳固。

参考文献

[1]周小亮.保障改善民生制度建设的理论回溯与框架构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

[2]任兰.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树立的三个理念[J].蚌埠党校,2018,(1).

[3]张莎莎.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4.

[4]贺婷,郑秉文.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J].宏观经济管理,2018.

猜你喜欢
和谐发展小康社会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加强林业经济管理促进林业和谐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慢生活:快节奏时代的减压良方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努力为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