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媛
在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万足镇小河社区4组,沿着一条水泥小路径直往前走,一幢砖木结构的房屋出现在眼前。宽敞的院落里,堆放着被码得整整齐齐的柴火,从屋内到院外,看不到一丝杂物。
看见我们进屋,村民钱学文乐呵呵地迎上来:“你们吃饭没?没吃就在这儿吃。我们现在脱贫了,想吃啥子都有哟!”
村民乐观的心态,体现的是扶贫又扶智的实效。
近年来,万足镇小河社区着力深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规范化建设便民服务中心,深入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党员干部蹲点督导,有力促进了住房整治、改厨改厕、人行便道建设等项目落地,助推小河社区实现整体“摘帽”。
“基层党组织是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一环,小河社区坚持以理论为指引,尽锐出战,综合考核连续11年全镇第一。”小河社区党支部书记钱能文表示。
建好阵地强堡垒
8月3日,万足镇小河社区便民服务中心。
“一条龙”服务台、图书阅读室、文娱活动室、调解室、健身房……应有尽有的5层楼建筑打通了小河社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在便民服务中心的楼道上,党史故事、名人名言、党员身份等上墙展示。“高标准建设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优化设置功能室,配备活动设施和场地,能更好地为服务群众创造条件。”万足镇党委书记曾春森表示,“便民服务中心既是为群众服务的地方,也是我们的党建阵地。”
硬件提升,软件也不能落下。
从指点迷津到指引方向再到谈心聊天,谈起同事们对自己的帮助,小河社区综治专干钱学治很感慨:“党支部书记经常教我们一些做事的方式方法,时常找我们谈心,为我们排忧解难。”
除了言语上的激励,“抢着干”更是成为小河社区党支部的一种默契。
“有事给我说,我帮你解决。”看到村民上门寻求帮助,钱能文总是主动走上前。
“从不推卸责任,只会上前抢事做,绝不会有后退不干事的情况。”小河社区综合专干钱友明说,“我们支部有一种默契,只要有村民寻求帮助,谁有时间就会主动去询问解决,如果自己解决不了,也会第一时间联系对接人,绝不会让村民等。”
“基层党组织就是地基中的‘钢筋。” 曾春森表示,“我们要建好阵地,建强堡垒,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设岗定责亮身份
2019年8月,小河社区决定硬化一条水泥路。
每天早上9点,无职党员钱文灯总是准时出现在工地现场,负责监督施工。
有为才有位,有位更须有为。
“通过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的方式,我们为20名无职党员设立了安保维稳岗、矛盾纠纷调解岗、工程建设监督岗、卫生监督岗4个职位,请他们对扶贫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进行监督,全程参与项目的设计、施工和验收。”钱能文说。
除了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外,小河社区还协调每位无职党员认领了4户村民,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
7月12日早上8点,钱文灯步行40分钟后,到达钱学文家。
“最近有什么困难?”一进门,钱文灯就忙着关心钱学文的近况。
“现在脱贫了,一切都挺好,还得感谢村里的各位党员干部。”钱学文笑着说。
钱学文要感谢的除了无职党员钱文灯外,还有4组包组干部钱友明。
“我们的工作就是‘一包到底,村民有大小事情都可以找我们。”钱友明表示。
为进一步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把组织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小河社区通过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党员干部蹲点督导的方式,促进扶贫项目建设落地。同时,通过帮扶责任人和党员共同联系贫困户,可以第一时间把产业发展政策宣传到家家户户。
“在关键时刻和重大任务面前,党员就要亮明身份,冲在一线。” 钱能文表示。
党员带头强产业
2018年,党员刘青回到小河社区发展产业。同年3月,小河社区利用“公司+贫困户+基地”的模式,引进由刘青担任负责人的彭水县金万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生态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园项目,种植鹰嘴蜜桃700亩、花椒300亩,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吸纳群众务工等方式,带动当地农户增收。
“今天开工吗?”8月3日一大早,村民周玖云拨通了刘青的电话。
“今天基地需要除草。”刘青回复道。
不一会儿,穿着印有“金万足”T恤衫的周玖云便出现在休闲观光园基地。
“这件T恤衫我们只发给长期务工的人员。周玖云特别勤劳,几乎从不缺席,去年底我们还给他发了800元的全勤奖金。凭借政策的帮扶和自己的努力,他们一家在去年成功脱贫。”刘青笑着说。
谈起产业给村里带来的经济效益,刘青算了一笔账:“休闲观光园和花椒基地目前相对固定的用工人数为50人,一年下来,务工人均收入5000元。等明年基地见效后,预计每年可带动120户、520人就业,实现户均增收1.2万元。”
为了让脱贫的后劲更足,刘青还请了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村民对桃树进行修枝。“只要愿意学的都可以去学,等他们学会后,就会成为我们基地的专业人才,到时候收入肯定更高。”
同时,小河社区还利用乌江彭水电站的闲置土地,成立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鼓励和动员社区居民入股分红,让“空壳村”变为“实体村”。
方便群众强服务
“服务下沉就是要让群众少跑腿、少跑路、不跑空路,来了就把事办成。”曾春森表示。
8月3日早上8点45分,村建办负责人陈静的电话响了起来。
“陈老师,我今天准备来办房产证,你什么时候在办公室呢?”村民田景菊的儿子在电话中问道。
“我上午都在办公室,你随时都可以来,记得带好流程图上写明的资料。”陈静回复道。
在便民服务中心一楼大厅,张贴着10张流程图,上面明确了重庆市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养老保险办理、农村宅基地审批办理等事项的办理程序、步骤和需要提供的资料,并在每张流程图上公示了镇政府经办人员的姓名、电话和照片。
3个月前,1组村民刘邦琼准备办理养老保險。她将流程图上写明的资料准备好后,根据公示的电话和代办人员王文波取得联系,并约定好提交资料的时间和地点。
“有了流程图,带什么资料、交给谁办理、办理的人员在不在等信息都可以提前知晓,不会出现多次补交资料和空跑路的情况,现在办事情确实方便多了。”刘邦琼感叹道。
“先进集体”、“文明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在小河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档案室的墙上,贴满了大大小小的奖状。“这是对过去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激励。” 钱能文表示,“我们将带着荣誉继续前行,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