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莉华
“在儿童的眼睛里,我们能看见另一个世界,在儿童的想象里,我们能触摸到另一种思维”,这些专属于儿童特有的精彩世界和独特思维,往往隐藏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然而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由于范画或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幼儿美术作品不是平淡无奇就是呈现出复制品,缺乏童趣和想象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应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让幼儿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或创作。”可见,在美术活动中,我们更强调幼儿自主性这一珍贵的特性。为了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充分享有并发挥自主权,本文以“我爱杭州”园本课程为依托,对美术活动中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引导策略进行了实践尝试。
在幼儿绘画活动中,技能的学习总回避不了教师的“教”,看似教师主导的技能学习,幼儿自主性又如何体现呢?我认为,教师应鼓励幼儿充分观察与探索,凭借已有的作画经验与技能,来获取新的经验与技能。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压抑住想直接给予提示的冲动,让幼儿有珍贵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幼儿发现作画的规律和方法,启发幼儿通过自己的理解学习技能,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逐渐形成自主性作画的习惯。
在“杭州特产”主题教学中,我组织了一次“王星记扇子”的线条画活动,要求幼儿运用线条进行扇面的设计。为了让幼儿理解线描画的特点,我分别提供了色彩画、线描画两幅儿童画作品,通过让幼儿自主观察,比较画面的不同。当他们发现线描画的主要特点后,就开始分头作画。沁沁很快下笔在画波浪线了,并没考虑线条的组合和搭配。于是我提醒:“图片上的花裙子是怎么画的,有哪些花纹,组成了什么?”“裙子里有许多蝴蝶,这些蝴蝶大大小小,每一只身上都有漂亮的花纹,而且这些花纹都是对称的。”沁沁欣喜地说着她的发现。“原来线条画不是杂乱无序的画线条,也要有布局和构思,在下笔之前应想好要画什么,再考虑用怎样的线条去表现。”在我的启发下,沁沁完成了一幅精美的线描画作品。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构思,在扇面上用线条描画出了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乍看相似却各有不同。
幼儿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教师简单直接的范画出示与技能指导,只能助长幼儿的依赖心理,使其成为盲目的模仿者。在遇到新的作画技能学习时,教师可以用建议的形式将学习的方法展现在幼儿面前。如在学习过渡色的运用时,教师可展示各种过渡色使用的画面效果,引导幼儿发现颜色间过渡的无痕与技法,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水粉、油画棒、水彩笔等材料进行表现。在用色的过程中,当幼儿出现选色困难或过渡不自然时,教师再提供支持,如此习得的晕染技巧将是百花齐放的。教师指导的交叉式晕染法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幼儿可以决定是否接受,或以此作为扩展思维的线索,鼓励幼儿想出更多的画法。
从儿童绘画心理发展阶段来看,大班幼儿处在概念画期,即知的写实期。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观察现实生活,用画来传达各种概念,其特征是想照实物描画,常使用轮廓线,多半用线条勾出平面的轮廓,形象较完整,并注意用相应的色彩表达。大班幼儿已有写生的欲望,也已具备写生的观察力与表现力,且有一定造型、用色的能力,所以说作画前的实景观察是前提。
在进行“我们的城市”这一主题时,我们组织孩子们画一画“杭州的高楼大厦”。在实地写生过程中,我带孩子们来到了马路边进行有目的地观察,让他们亲自感知、发现、理解远近、重叠等空间关系。孩子们看到了遮住一半的楼房,自然地获得了一些透视知识,并会主动尝试将这些特点表现在画面上。在画“杭州的桥”时,我们结合春游活动,开展了“我给断桥拍张照”的写生活动,要求把断桥及周围的景色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角度将它拍下来,最后要选出优秀“摄影师”。 有的孩子专注于刻画断桥,不仅将桥身画得富有生气,还将桥周围的细节尽收画中。有的则目光更远一些,画上不仅有桥,还有远处的马路、房子,近处的游船、小鱼,可见幼儿已经不是单一的平行构图,出现了近大远小的立体构图。
除了写生的作画方式能帮助幼儿克服盲目模仿和互相抄袭的弊病,教师还可以在绘画活动开始前,引导幼儿通过看、摸、比较、体验等,掌握一定表现画面所需的知识信息。如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行人是怎样过马路的,骑车人的姿势是怎样的,又如可让幼儿用笔去比较近处的和远处的同一物体大小的不同,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经验和素材,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
儿童绘画是儿童用来传达情感的视觉语言。通過绘画,儿童把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儿童的绘画作品并不单单是一幅画,而是儿童的全部自我表现。在作品中,儿童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在美术活动中我们要懂得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并设法帮助幼儿扩展经验。通过组织他们走出幼儿园参加有趣的活动,使幼儿在经验准备充分的情况之下自主地创造出好的作品。
在开展“好香的桂花树”活动时,孩子们表现出对桂花树极大的关爱,于是在绘画活动“我帮小树来过冬”中,我积极引导孩子们利用生活经验进行创作。同时提供丰富多变的材料与工具,鼓励他们创作出风格迥异的作品。如婷婷根据亲身体验,选择用线描画的形式创作出用麻绳将树捆绑起来过冬的场景,画面上呈现出来线与线之间的紧密程度,让人真切感受到她是多么用劲地在捆绑。又如嘉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用撕贴画做了一个高科技的取暖设备“红外灯管”外挂在了桂花树的身上,不仅能给小树取暖,而且还能起到美观的作用。除此之外,孩子们还记录下了很多的过冬方法,有用刮花的方式表示涂石灰的,有用油画棒画常青树的……孩子们自主选择不同的视角,将小树的过冬方式绘画得各有特色。
丰富多变的材料和工具,让幼儿把已有的经验与绘画的表现联系起来,充分调动了幼儿作画时的自主性。随着幼儿接触到的作画形式越来越丰富,他们还会主动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作画形式上动脑筋,使其作品更具有个性。如在一次“亚运会”吉祥物的设计活动中,单纯的绘画已不能满足幼儿强烈的艺术表现需求了,于是他们收集到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呈现的作品也使我大吃一惊:有用水果画的猴子,有用可乐瓶做的小金鱼……创造性发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自主性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艺术领域的目标表述中提到“不能仅仅重视技能技巧的表现,而忽视了孩子在创作过程中情绪、情感的体验与满足”,这让我们认识到儿童绘画作品最宝贵的不是高超的技能,而是儿童在绘画过程中独特思维和丰富想象力的抒发和表现。意愿画是幼儿围绕一定的主题,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种绘画方式。在意愿画过程中,幼儿可以随心所欲地想象,而在想象的过程中,幼儿会根据需要在自己的小小“储藏室”里寻找他们所需要的图案来完成作品。所以这些看似在非经验基础上的表达,实为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化和超越,是艺术创作中自主能力提升到另一个高度的体现。
在一次以“西湖”为主题的美术活动中,我先让孩子了解一些西湖背后的传说故事,再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源源最喜欢《西湖明珠》的故事,他的画面上呈现出一条龙和一条凤在断桥上飞舞争斗的情景,源源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将他最喜欢的故事片段绘画下来:用流畅的曲线表现龙的身体,身上布满了鳞片,尖尖的嘴巴,还有两根长长的龙须。聚焦凤凰的形象,我们可以轻易找到他学画过的孔雀的影子,这些都是源源凭借自己脑海中曾有的记忆再加上想象产生的龙凤形象。柔柔小朋友则以连环画的形式记录下她对故事《石香炉》的理解感受,将整个故事的情节记录下来,超出了该年龄段孩子的普遍水平。
以上案例中教师并未进行示范或出现过范画,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以自己内在的需要和动机,积极去接触学习材料和内容,从而获得信息和认识的发展,这体现了自主性学习最本质的特征。当然,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都不同,绘画技能技巧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在幼儿自发生成的艺术表现中,有“珍珠”也有“鱼目”。教师要细心发现每个孩子的发明和创意,及时抓住幼儿的每一个闪光点,根据幼儿绘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需要和情况进行恰当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