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小丽
【摘 要】目的:探讨免疫规划管理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率的影响。方法:本次选择对象是流动儿童,我县于2017年开始实施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现选取2015年350例0~12周岁流动儿童免疫预防接种资料和2018年350例0~12周岁流动儿童免疫预防接种资料,对两组儿童的第一类疫苗(免费疫苗)中的五种疫苗(百白破、乙肝、麻疹、乙脑、脊髓灰质炎)接种率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百白破、乙肝、麻疹、乙脑、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规划管理能有效提升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率,效果良好。
【关键词】免疫规划管理;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率;影响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12--0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发展需求,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区务工;异地工作交流日渐增多,流动人口数量迅速增加,这一人群的儿童随家长频繁更换居住地,易导致其按时接种各类疫苗的概率降低,预防接种是降低儿童发生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但在计划免疫实施过程中,据统计按国家预定的计划免疫接种率总是未能如期完成,特别是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因此,对流动人口中的儿童进行免疫规划管理成为各地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管理的重要任务[1]。由于流动儿童居住地不固定、儿童家长缺乏免疫接种意识,部分儿童家长存在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卫生防病意识较差,也由于对预防接种知识的了解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地方的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推进困难[2]。为探索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的有效方式,现对本县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工作经验及实施效果报道如下,希望能为广大免疫规划工作者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50例流动儿童免疫预防接种资料和2018年350例流动儿童免疫预防接种资料,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纳入标准如下:(1)非本地户口儿童,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3];(2)0~12周岁。观察组中,男161例,女189例,年龄0~12岁,平均年龄(6.9±1.4)岁,家长年龄24~39岁,平均年龄(33.9±2.8)岁,流动原因包括经商75例,务工268例,其他7例;对照组中,男156例,女194例,年龄0~12岁,平均年龄(6.8±1.3)岁,家长年龄23~40岁,平均年龄(33.7±2.9)岁,流动原因包括经商72例,务工270例,其他8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干预方法
1.2.1 观察组
(1)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工作站、妇幼、公安等多个部门共同合作,掌握本地区流动儿童基数,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联席会议,交流信息,配合托幼机构、教育机构检查流动儿童接种证,统计流动儿童未接种情况;
(2)针对未接种项目,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中心共同制定方案、完善免疫规划,进行免疫预防接种,跟踪后续接种情况;
(3)利用广播电视、大众交通、农贸市场和车站、公园等宣传栏内张贴宣传画等方法开展免疫接种宣传,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工作站、托幼机构、教育机构开展宣传活动,增强流动儿童家长的免疫接种意识;
(4)疾控中心建立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登记簿,分社区管理,定期上门督查和电话随访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情况。
1.2.2 对照组 按照常规免疫规划方案开展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管理。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流动儿童接种第一类疫苗,包括百白破、乙肝、麻疹、乙脑、脊髓灰质炎疫苗这五种疫苗类型的接种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觀察组百白破、乙肝、麻疹、乙脑、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在城区中,部分流动儿童的家长未进行流动人口登记,无法接收到当地预防接种部门的通知,进而导致流动儿童无法按免疫规划程序接种疫苗。同时,流动人口经常改变居住地点、联系方式,生活不稳定,也导致流动儿童接种工作难度加大[4]。还有部分流动儿童家长受工作因素、文化程度、家庭条件等因素影响,无法很好地重视计划免疫预防接种,造成儿童及时接种率达不到要求水平。近年来,随着进入城区人口的不断增多,流动儿童的数量也不断增加,据统计,当前我国约有流动儿童3000多万,如何对这部分儿童开展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工作成为各地疾控部门面临的突出问题[5]。
我县于2017年开始实施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由卫生行政机构牵头,联合县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工作站、妇幼、公安等多个部门了解掌握流动儿童及其监护人的信息,通过各级卫生机构、托幼机构、教育机构组织流动儿童进行计划免疫疫苗接种工作,并借助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宣传预防接种相关知识,比如:什么疫苗预防什么疾病,会出现什么症状,会有那些危害,有哪些疫苗是计划免疫疫苗(免费疫苗),是国家规定一定年龄段内必须完成的基础免疫?使大部份家长对预防接种的目的与作用有所了解。通过多部门联动、全方位管理不断提升计划免疫预防接种的覆盖率,以及流动儿童监护人的预防接种意识。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观察组百白破、乙肝、麻疹、乙脑、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说明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对提升流动儿童接种率是有很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结合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认为免疫规划管理能有效提升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率,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陈希.两种健康教育方式对社区流动儿童疫苗及时接种质量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0,2(2):86-87.
罗莉.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对疫苗接种率、疫苗接种成功率及传染病发生率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2(83):180-181.
马国珍,莫蓓蓉,姜鹏君,等.两种健康教育方式对社区流动儿童疫苗及时接种质量影响的比较研究[J].护理研究:上旬版,2017,31(9):3179-3183.
梁丽明,陈杰智,李建好.2017年佛山市顺德区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在改善流动儿童及时接种疫苗中的应用效果[J].预防医学论坛,2018,24(7):499-501.
狄雯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状况、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61):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