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歌作品中的儒家“乐教”思想因子透视

2020-12-14 04:07陈晔
艺术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乐教儒家思想

陈晔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琴歌中的儒家“乐教”思想特征,透视琴歌作品中的独特风格。笔者探究,琴歌中的平和、恬淡、韵味、质朴、雅致等,与儒家的“乐教”思想具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琴歌 儒家 “乐教”思想 恬淡

琴歌艺术脱胎于古琴艺术, 是以古琴为伴奏乐器, 伴随歌者的演唱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1}琴歌是一种结合古琴音律与文学歌词特征的综合性表达艺术,既具有浓郁、古典的风格、气质特点,也具有很强的形象化表达内涵,歌曲在音乐与歌词韵律上都兼具抒情性与描绘性的表达特征,同时还对个人的心智与社会审美取向都具有实用性、审美性兼具的功能特征。

一、传统儒家“乐教”思想的内涵特征

1.内涵特征

中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美誉, 有着悠久的乐教传统,{2}传统儒家“乐教”思想体系源自历史上由来已久的“乐教”传统,继承了西周时期以来的“乐教”核心观念,将已经发展成为包括“乐语”“乐德”“乐舞”在内的内容体系进行完善,将早期的“乐教”内容体系呈现为较为成熟的价值体系。

儒家思想中的“乐教”体现了音乐、歌舞对政治、社会、文化的融合特征,不仅揭示出儒家思想的“治心”、“蕴德”和“定俗”的功能,还能明显地体现出“知政”的文化功用特征。在中国文化发展史和社会阶层的演变过程中,儒家的“乐教”思想不但很好地阐释了历史上不同时期对于人和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内涵,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不同时代人们对音乐活动的各种尊崇缘由。因此,儒家“乐教”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对于音乐有关的“乐”与“乐教”而言,也都赋予了各种各样的不同功能内涵,从而对中国千百年以来的传统文化发展和审美文化体系化完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归根结底,儒家的“乐教”思想、音乐歌舞等都是一种能够实现个人修养、实现国家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虽然“乐教”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服从政治、文化需求的综合性手段,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实现陶冶社会成员个人情感、完善成员综合修养的作用;但是音乐对于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以更轻松地完成教化民众的目标,能够在体现出对国家政治与现实生活中进行等级区别、建立社会秩序的作用外,还同时能够起到审美、娱乐、熏陶人的作用。

2.功能意义

儒家“乐教”思想,体现出了多样性的功能意义。早在春秋时代的孔子所提倡的“成人”,就是其功能表达之一。“成人”不仅需要通过“乐教”活动来形成相应的智慧、节制、勇敢等美德,还需要能够对待不同事物、场合都“文之以礼乐”。可见,“乐教”是在周代以来的“礼乐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儒家为音乐和社会所构筑的道德、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是“礼乐文化”在个人身上的具体人格呈现。关于这一点,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中也对“礼”与“乐”的关系进行了揭示。

儒家“乐教”还具有很强的“表情”、“表意”功能,比如在儒家代表作《乐记》中就非常强调“乐‘本于心”的内在特点,认为“乐”是顺乎社会人心的真情流露。在“乐”的产生过程中,对于社会不同群体多样性情感的触发是必然的。因此,虽然长期以来儒家思想被视为政治的附属物,但其非常倡导“乐教”、抒发人们的内在情感,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以音乐艺术的形式、内容为媒介,达到“乐教”的内容和形式。

这些不同的功能变化还可以透视出社会的发展状态,无论是周代完善成熟的“礼乐制度”,还是春秋战国以来的“礼崩乐坏”“文化下移”都体现出“乐”在不同时期的功能特点,体现出对人在“表演”“表情”“表意”方面的重要教化作用。

二、琴歌作品中的儒家“乐教”特征

1.琴歌作品中的“乐教”特征体现

琴歌中包含了很多的歌词性内容,除了歌词本身的语义性特征,能够表达出“乐教”的特点外,还可以借助于音乐风格的影响,发挥其对当代语境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琴歌中的淡雅、圆润风格,尤其是体现“和”的音乐特征,不仅可以对健全社会不同群体的人格具有积极作用,还可以对构建“尽善尽美”的“乐”体系与创新、发展以“和”为标准的“乐教”体系文化都具有現实功能。{3}

“乐教”思想中的“尽善尽美”内容、形式标准在当代琴歌的歌词、音乐风格中,依然有所体现。以“和”为标准的“乐教”体系,不仅在琴歌中具有长期的表达传统,还对社会和谐最具有深远影响。琴歌中的“乐教”体系功能,主要通过对于各种活动、交流中的个体人格和谐与群体启迪发挥重要作用,还对促进不同群体人际关系和谐也有重要的功用特点。琴歌强调“平和”、“和”的风格,强调和谐风格、强调有度有限的表达,因此这些“和而不同”的琴“乐”风格,不仅可以渗透到以“和”为准的儒家“乐教”体系中,还可以在内容方面进行灵活选择,形式也可以表现得更富有多元性与创意性特征。因此,采用的方式与手段也可以是更为多样的。随着当前社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人们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局面。琴歌中的歌词内容不仅可以推动现代社会的“自然要素”的“平和”化,还可以很自然的融入人文内涵,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强调“乐教”的功能不仅仅存在于琴歌对于个体的修身养性方面,还更多地体现在对于社会和谐氛围与格调的影响方面。因此,现代社会中通过琴歌构建“乐”文化与“乐教”体系,对于民众的道德、修养等也都具有重要意义。

2.琴歌中的“乐教”功能体现

这种琴歌中的“乐教”功能,还可以通过不同群体的共同心理感受为基础,然后在交流、活动的过程中具体实现教化与感受的和谐效果。琴歌不仅是当前社会建立不同阶层交流、沟通、共乐的理性基础,还是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乐教”影响社会的重要载体,传统儒家的“乐教”最高目标为“平天下”,为了使天下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能够“同乐”,能够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实现“和”的目标(和谐或平衡)。在琴歌作品的演奏、聆听与交流中,不仅都需要强调“以和为乐”的风格标准,还需要将其作为“乐教”思想在当代的重要体现。这样,琴歌的琴韵、风格、气质都可以体现出儒家“乐教”中的“致乐”与“治心”的本质特征,就可以在当代的社会文化与人群交流中得以实现。

琴歌中的古朴、简洁与静谧的韵味特征,可以更多的展现出儒家“乐教”思想的“器物”特征。古琴、琴歌可以体现出在治理国家过程中根据个性化需要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不同的阶层、群体与社会上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同乐”,还可以体现出儒家“乐教”思想中追求的“天下乐”的目标。

三、琴歌中的“乐教”精神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1.寓教于乐

第一,琴歌体现出了歌词的“文学性”、“语义性”与音乐的“多语义性”、“不明确性”综合的特征。因此,琴歌可以体现出和谐社会构建中所需要的“寓教于乐”的特点。琴歌强化音乐在“真、善、美”等层面的和谐统一,强化个人追求、胸怀志向与社会需要的统一目标,因此琴歌可以促进其在提高个人的人格修养与整体素质方面的独特性意义。琴歌可以借助于“潜移默化”的“乐教”作用,对综合性的文化、交流活动进行独特魅力的发挥,能够吸引具有不可替代性人才的了解与参与,能够发挥逐渐渗透、影响不同人群的作用。因此,提高琴歌的“乐教”体系整体能量,大量的培养具有和谐人格的社会成员,从而在营造一种和谐的艺术氛围中建立起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

第二,琴歌作品中普遍强调现代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个人要素”。一方面不同内容、风格的琴歌可以强化个人人格在保持音乐独立艺术品质方面的意义,表明音乐艺术没有完全沦为宗教、秩序的“仆从”,从而产生出体验很差的感受,建立个体的自信;另一方面也需要个人能够在接受音乐交流与文化活动时,充分发挥儒家“乐教”必须与社会、自然相关联,需要避免艺术创作活动脱离现实的“艺术”特质,需要发挥琴歌对社会个人进行很好的价值观引导作用。琴歌能够折射出传统儒家“乐教”思想中的“人格”教育思想内涵,对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中培养与自然、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和谐人格”,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作用。在当代的社会语境下,琴歌可以发挥其社会性的“乐教”作用,发挥其作品中的“中和”、“和”的影响,促进从个人的和谐人格发展到和谐自然、和谐社会的发展,并在彼此间形成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关联——实现个体、群体在“独善其身”、“兼善天下”等层面的辩证关系。

2.社会和谐

在《荀子·乐论》中认为“乐”因体现自然和谐与秩序和谐,对个人与自然关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调解作用,尤其是在某些条件下,个人、音乐与自然还可以具有“乐和同”的作用。很多不同的琴歌作品中都有这样的特质。琴歌表演与接受过程中,通过交流性活动能够将个人人格上升为一个群体的人格境界,是一种对自由、自觉积极追求、感受的境界,也是一种清静的个人身心体验与内在情感都高度一致的和谐境界。

《荀子·乐论》中还提到:“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中的“乐教”功能依然可以在琴歌作品的交流、表演活动中实现。在当下和谐社会构建中,琴歌依然可以发挥让人清静、静心的作用,加之生活习惯与部分仪式,可以起到移风易俗的化民作用。新时代社会语境下,人们需要对这些不同琴歌中的“乐教”特点、目的、目标有所借鉴,因为这些琴歌中既有“乐教”所建立的不同群体间的和谐关系可能,也有能够发挥潜移默化的特点。

通过琴歌的表演、交流活动来建构现代意义的“乐教”体系,来实现对社会成员性情陶冶,还具有让人们在保持愉悦精神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各类社会和谐元素影响。通过琴歌中歌词内涵的变化,也可以体现出现代人们生活中的生动、活泼场面,以及富有生机的创造、创意特点,达到个人、家庭、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最终实现个人人格的完善、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现代传承的很多琴歌作品中,都可以传统儒家思想的“乐教”精神。除了这些传统琴歌中的儒家文化特征外,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因素,能够与符合人性、规律的“道”保持密切关系。

結语

琴歌的独特特质不仅表明了儒家“乐教”思想流传几千年的传统内涵,还可以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产生重要的和谐影响功能。琴歌的创作、表演与接受,都可以透视出传统儒家的“乐教”思想,可以建构符合新时代语境与发展需要的“和谐社会”。

注释:

{1}周博宇.古琴与琴歌艺术探微[J].当代音乐,2016(9):82-83.

{2}任会平.周代礼乐制度影响下的孔子乐教论及现代启示[J].当代音乐,2017(13):84-86.

{3}修海林.“乐本体”思维模式在秦汉道家音乐思想学理性思考中的存在[J].中国音乐学,2012(2).

猜你喜欢
乐教儒家思想
《朱载堉<六代小舞谱>学术复原与“乐教”》(插图)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浅谈孔子的乐教思想对当今音乐教育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孔子乐教思想研究述评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