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的故事: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写作初期,茨威格总是感到很迷惘。
那年,茨威格遇到雕塑家罗丹。面对大师,茨威格说出了自己的烦恼:“我对写作很不自信,就像一个人站在雕塑前,感觉自己也变成了雕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罗丹看着年轻人,想说什么,最终没说出口。分手时,罗丹说:“我邀请你明天来我的工作室参观,到时候我会教你一些创作方法。”
能够被罗丹邀请,茨威格非常感激,第二天早早来到工作室。去的时候,罗丹正在工作,两人寒暄了几句,罗丹让茨威格自己参观。茨威格独自在工作室转了一圈,他发现,罗丹工作室和其他雕塑家的工作室没有什么不同,就在他准备提醒罗丹传授创作方法时,发现罗丹已经进入工作状态。茨威格不便打扰罗丹创作,一个人坐在角落耐心等待。
工作室有一件尚未完成的雕塑作品,罗丹站在雕塑前面,时而用木槌砸实雕塑上的胶泥,时而用胶泥补平细小的空隙。看得出,罗丹对人物的胳膊造型不太满意,他想了很久,然后小心翼翼剥掉胳膊上的胶泥,对不准确的骨架进行调整,直到满意为止。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放下手中的工具准备离开,茨威格忙站起来打招呼。罗丹先是一愣,继而拍拍自己的脑袋说:“哦,我想起来了,你是我邀请的客人。”茨威格有点儿尴尬地站在那里,罗丹说:“不好意思,我一旦站在雕塑前,就忘记了身边的一切。”
也许罗丹早已忘记答应过茨威格的事情,所以并没有向他传授創作方法。不过,从罗丹工作室出来时,茨威格已经明白了创作的要义。
茨威格说:“专注、忘我,只要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去,忘记和创作无关的事情,就一定能够创作出最好的作品,这就是罗丹教会我的创作方法。”(侯美玲)
故事的哲理:
投入,是树立自信的基础。不自信,和想得太多而投入太少直接相关,而不一定和天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