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海峰 胡林丽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扩增,管乐艺术便是这一精神文化域的重要一极。文化艺术领域对创新、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大量需求预示着传统管乐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多元化市场的发展需求,高校要想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就必须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管乐就业市场人才需求改进教学方法及课程设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有效地将学生学习和企事业文艺单位、科研院所、艺术培训机构结合在一起,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快速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 高校管乐发展 应用型人才培养 创新策略
西洋管乐专业在中国高校发展起步较晚,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相对落后,缺少创新融合,管乐教学模式略微呈现出单一,机械化的发展态势。通过“产学研”教育模式的融合与驱动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象。“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倡导产教研融合,将高校与企事业文艺单位、科研院所等社会优质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互通、互补、互利的人才共同培养模式。通过多方合作、多维培育的教育模式达到输出人才直接可与相关行业进行有效对接,提高人才的社会利用率,增强学生综合竞争力,为学生创业就业打好基础。
一、高校管乐教育普遍存在的弊端
1.管乐课程种类设置相对单一
现今,非艺术类专门性普通高校管乐课程设置以管乐专业主修课和乐团排练课两类为主,管乐兴趣选修课为辅。管乐专业学生在四年管乐学习过程中,除主修管乐专业课以外很难再参与管乐相关专业其他课程学习,如:管乐室内乐重奏课,管乐艺术指导课等,这种较为单一的课程设置模式,不利于管乐演奏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就开设乐团实践课而言在学校教学环境、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将该课程分为音乐综合知识理论课(以讲解乐团各个声部乐器特点、演奏方法、排演作品理论讲解为主)和乐团实践排练课两部分进行。系统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作品排演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不是以完成学校下发的演出任务为目的,机械排练,以求完成任务而忽略管乐教学中核心知识框架的建立。其次,在管乐课程创新设置上高校可根据市场化需求进行管乐实用性课程调查,据市场反馈增设相应热门类课程,以供学生学习。通过文献调查,反馈统计:少儿管乐室内乐重奏课、少儿管乐兴趣培训课、简易管乐维修课等实操性较强的课程,比较受社会所需。高校应紧密结合市场发展供求所需对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演奏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可进行其他管乐相关课程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改善了高校管乐课程单一化现象,为提升学生专业综合学习能力,拓宽就业方向提供了多元化选择,使枯燥单一的学习模式变的丰富多样化。
2.教学内容程式化,缺少创新思维
普通高校管乐教学目标是以培养综合管乐应用人才为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具有广泛的知识储备量、较强的专业实践性和快速的岗位适应能力,这就要求管乐课程教学内容要以岗位需求和市场精神文化需求为基础,教学内容设置上要具有创新性、实践性。首先,例如:高校管乐辅修学生的教学内容制定更多是以专业兴趣引导为主,在学生掌握基本演奏法能够保证准确演奏后,可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变化,打破传统教学曲目的设定,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和实际演奏能力进行教学内容上的调整。其次,选修学生在管乐演奏曲目选择上可以挑选一些演奏技术较为简单,欣赏性、悦耳性较强的作品供其练习,由于辅修学生大多数都是零基础,太过专业的学习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丧失学习动力。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让其保留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习信心,坚持不断地学习。当然,主修学生还是要保证专业训练技能成熟后再进行演奏曲目创新改变,如:管乐主修学生熟练掌握古典乐曲演奏风格,能准确稳定演奏后可在教学曲目上添加一些近现代派无伴奏作品、简单的爵士乐,供其学习。在演奏技法上可深入学习一些特殊技巧,如:花舌、双吐、循环呼吸、弹舌等,还可将现代电子音乐模拟伴奏与传统管乐演奏相结合,进行演奏形式上的创新。
3.教学模式相對传统,缺少合作意识
普通高校管乐教学基本上都采用“一对一”授课模式,个别院校采用“一对二”授课模式。传统管乐小课教学模式能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在演奏中存在的问题,但忽略了学生演奏中合作意识的构建。毕竟,非专业普通高等院校不是培养独奏家的摇篮。因此,合作创新思维的植入在学生专业学习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教学思维模式的定位决定了学生学习成效的好坏,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在教学环境、制度允许的情况下学校是否可尝试将传统式一对一“固定导师”教学模式转变为 “一专多导”式公开课形式进行教学尝试。导师和学生自由进行选择,授课模式以专业小课公开课进行(舞台),这样不仅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也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知识共享平台,真正做到“讲台”与“舞台”相结合,加强学生合作意识构建,丰富教学实践环节。
二、“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的理路分析
“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是综合性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管乐教育中“产”是指:第一,高质量的文艺人才输出;第二,艺术成果展示;第三,通过艺术成果转换为艺术商品所带来的经济产能。 “产”是实践的代表,教学成果的展示。“学”是指:第一,专业知识学习;第二,教学过程的运行;第三,知识、方法的交流沟通。以“学”促“产”、学以致用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研”是指:第一,对音乐表演和音乐理论专业知识的研究和创新;第二,理论研究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方法归纳;第三,根据市场所需,及时调整理论、实践课程的设置更新,为“产”、“学”顺利前行保驾护航。“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以其多元、全面的发展优势受到学校、企业、政府的重视和认可。在政府统筹领导、校企合作治学的全方位共同努力下,“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激发创新型思维拓展、推动创业就业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这充分证明了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优势所在。
三、高校管乐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
“产学研”教育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育主体都是学生,两种模式的融合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综合就业竞争力。就普通非专业高校艺术院系学生而言,就业选择大部分以中小学教师和文艺系统工作人员为主,这就要求非专业普通艺术院系的学生必须是“一专多能”型复合人才,而非“一专”型选手。“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以提升学生实践性,创新性、综合性为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1.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强化校企合作建设
高校管乐“产学研”合作发展,鼓励高校积极主动与文化企业(包括艺术院团)单位进行交流合作。高校可根据文化企业单位需求进行专项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社会、企业。文化企业单位也要乐于协助高校进行人才共同培养,充分将高校与企业的优质资源整合,实现互通、共享、双赢的良好态势。校企合作应以管乐展演项目为载体,以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岗位实践需求为导向开展管乐展演工作。管乐专业与文化企业单位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专业演出实践项目合作上,如:商业文艺演出、精品管乐艺术文化展演等。高校在管乐演出中提供专业技能的高质量输出,文化企业(包括艺术院团)单位根据市场精神文明消费需求对合作演出项目进行指导,对展演形式、展演方案、商业宣传文案进行核定给予帮助,优化校企合作教学活动,促进校企合作良好发展,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专业的实践平台,为创业就业做好铺垫。
2.以项目促教学,强化管乐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现今,很多高校都将教研室替换为工作室制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室制式的教学模式建立就是依托项目带动教学,通过项目实践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实现“能力、利益”双赢效果。工作室制打破传统教学班级制管理模式,各工作室负责人由各专业教师或企事业文化单位专家担任。工作室制在管乐教学模式中充分以学生为实践主体,鼓励学生在项目训练过程中不断创新,如:管乐教师可带领专业学生成立“管乐教学工作室”,可与当地一些知名音乐集团或琴行机构进行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往来,面向学校及社会进行管乐教学服务活动,采用“先学会,再收费”的模式,招收器乐爱好者进行学习。除此,还可根据社会管乐发展需求成立“管乐维修工作室”对高校、中小学校管乐团、文艺院团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定期进行器乐维护、修理工作。在演出实践环节可成立“管乐演艺工作室”,与企业文化单位或文化传播公司建立合作,定期举办社会文艺演出,文化艺术周等演出活动。工作室制采用市场商业模式运行,确定明确收费标准,签订相关项目合同,制定具体工作细则,形成完整工作流程。
工作室制的建立有效缓解了大学生实习难的困扰,解决了学生无处实习的后顾之忧。工作室制以项目促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演奏能力,学生还可通过参加工作室招揽的文艺演出项目进行社会实践训练,同时,获得一定经济补贴,更好地激励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3.以强化区域文化为契机,构建服务大众的艺术实践平台
五千年的华夏历史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高校西洋管乐学生要在掌握“西学”的同时大力发扬“国粹”。高校应将所在地作为文化发掘对象,探索区域性音乐文化特征将教学和艺术创新实践相融合,充分发挥科研反哺教学作用:其一,以区域音乐文化科研探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了解。其二,将科研探究成果与区域音乐文化特色相结合,通过二次创编搬上舞台,在艺术传播中展现民族文化魅力,拓宽学生艺术视野。其三,普及区域艺术展演活动,将民族区域艺术文化与西洋管乐演奏相结合,创新民族音乐表现形式的同时促进音乐学科融合发展,定期举行艺术展演活动、社区音乐文化普及,加快区域音乐文化建设。
4.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加快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加快实践基地建设步伐对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尤为重要。管乐教学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实践性学科,高校在加强管乐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中,应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加强教育经费投资力度,提升教师团队教学水平、完善管乐教学设备和教学场所建设,确保学生能够在专业的教学实践环境中学习成长,教师能够在专业的教学实践场所进行教学工作。如:管乐教学实践对场所要求比较严格,音乐厅、排练厅是管乐专业学习实践的基础性教学场所。管乐教学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做到 “讲台”与“舞臺”相结合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增长,学校也要经常组织一些文艺演出,艺术活动多给学生营造上台实践机会,全面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
四、高校管乐“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施建议——以湛江B学校为例
管乐教学要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想更好地服务社会就要不断的在教学上创新进取。高校管乐“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结合教育市场发展需求,以服务地方管乐艺术教育发展为目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走进教育市场进行实践操作,拉近学生与艺术教育市场需求的距离。
湛江市B学校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办学质量,打造一流应用型大学,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发展需求,推行以“工作室”为教学主体,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辅的“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整合教学内容,集中优质教学资源,以“工作室制”组建特色专业强校教学团队,形成特色专业、优质资源集合效应,促进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一定的成果。
1.B学校——管乐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
管乐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和演奏能力,能够快速的适应岗位需求,有较强社会适应力和专业创新能力。B学校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和产业创新需求特点,2018年与Y艺术培训中心进行校企合作,校企秉承“优质资源互通”、“专业师资互用”,“艺术成果共享”原则,旨在打造湛江地区专业管乐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共同建立了“艺觉”少儿管乐工作室,该工作室成为B学校推广当地管乐艺术产业发展,“教学合一”管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代表。该工作室管乐教师大部分都是由B学校提供优秀管乐专业学生组成,学生在工作室中进行少儿管乐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实践教学反思受教者在实际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提供解决对策,引导受教者快速改正错误,这是“教”的阶段,学生通过在管乐实践工作室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在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掌握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快速进行知识更新,提升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体现了“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