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广播电视局调研组
国有影视企业既有产业属性,又有意识形态属性;要通过市场竞争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更要承担社会责任、发挥社会效益首位作用。然而大多国有影视企业却更为注重经济效益的考核,社会效益这一“软性约束”往往流于“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建立起国有影视企业社会效益评价考核体系,使国有影视企业社会效益考核工作落到实处,需要各级管理部门充分考虑影视企业社会效益评价考核的综合性、复杂性,积极稳妥、科学规范推进。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的《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和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2019年印发的《国有影视企业社会效益考核试行办法》,引导国有影视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成为各级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面临的新课题。今年以来,陕西省广播电视局结合企业复工复产,围绕国有影视企业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工作开展了专项调研,共向全省68家国有影视企业开展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调研了22家国有影视企业,在此基础上,形成此调研报告。
陕西省国有影视企业概况
近年来,陕西省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本着规范管理、扶持发展的总方针,优化服务,促进繁荣,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同时依托陕西丰厚的文化底蕴,凝心聚力,培育打造“影视陕军”品牌,使陕西影视制作机构的社会化、规范化、产业化取得了显著成绩。
1、影视制作机构数量增长迅猛
2019年度,陕西省新增影视制作机构278家,增速达40.4%,增长速度创该省历年最高。截至今年8月底,新增176家,陕西省共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1081家,约占全国的3.2%,其中事业单位5家,国有独资企业36家,国有控股企业25家,国有参股企业10家,民营企业980家。国有影视企业占全省影视机构数的6%。
2、国有影视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陕西省国有影视企业发展基础、发展条件、改革深化程度、发展规模与模式均有较大差异。一是发展状况相对稳定,产业链条完整,以影视制作为主业,为陕西影视产业都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集团性企业,如陕文投、西安曲江影视、西咸新区秦汉影视等机构。它们每年生产一定数量的兼备市场影响与思想引领的重要影视作品,加强影视基地的建设,培养了影视人才,提升了该省影视的整体产业化水平。二是处在求生存谋发展的改革和转型时期的,承担着宣传舆论阵地的政治、社会责任,如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西部电影集团等机构及下属企业。它们以各自主业为依托,承担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在影视产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但在市场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在影视制作生产中走入了资金少、赚钱难的困境。三是由旅游、报刊、出版、通信、交通等行业跨界投资的机构,它们积极与其他资源融合,用灵活的经营、随机的方式,从不同的行业角度参与影视产业发展,成为该省国有影视产业的一支新兴力量,为文化旅游、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3、国有影视企业是陕西省影视制作的中坚力量
国有影视企业是该省影视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引领者,承担了文化宣传战线“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该省影视产业的整体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至今,陕西省完成的103部电视剧,有60%为国有影视企业制作完成,这些作品中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又占到全省总量的77%。国有影视企业的贡献不仅体现为生产和参与生产的影视作品数量,还体现在这些作品的社会效益方面的贡献。它们先后生产了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好陕西故事,也获得市场认可的优秀影视剧作品,如《白鹿原》《大秦帝国》《那年花开月正圆》,还有获得不少赞誉、反映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代表作,如《共和國血脉》《长征大会师》《钱学森》《遵义会议》等。这些作品体现了国有影视企业对国家使命的自觉担当,也使得国有影视企业的改革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一方面担当主流价值观传达的影视主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造血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国有”和“企业”的双重属性,确立了国有影视企业在陕西省影视产业中的特殊地位和价值。
国有影视企业在制作经营中遇到的问题
分析陕西省国有影视企业数量规模、资产结构等情况,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轻与重”的问题
国有影视企业既有产业属性,又有意识形态属性;既要通过市场竞争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更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发挥社会效益首位作用。所以国有影视企业除了要生产符合市场经济的商业片,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还承担了大量的配合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的主旋律影视剧片。有些企业国家年年资金扶持和奖补,作品也连连得奖,却有不少作品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如《黄土高天》《聂荣臻》《共和国血脉》等,这些作品由于题材原因,资金投入大、制作审查周期长,成本回收周期就很长。同时大多发行央视一套及国内一线卫视,但无论央视、卫视还是网络平台,都在缩减购剧成本,所以虽然获得了不少奖项,但大多盈利很少,甚至无法收回成本,这就使一些企业在制作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效益而轻视社会效益。
2、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多与少”的问题
当前陕西省影视产业领域有呈现“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矛盾现象。“过剩”指的是影视产品产量过多,没有被市场完全消费;“短缺”指的是精品力作产出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比如,从供给内容看,对社会效益重视不够。一段时期以来,出现了电影惟票房、电视剧惟收视率的导向,更有甚者将一些不健康、不文明或有悖于社会主义道德价值的内容推向社会。有的企业为了追求经营创收,一度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产品沾染了铜臭气,尤其是在制作网络剧时利益驱动出现迎合低俗、跟风侵权、把关不严等现象,作品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有数量缺质量,甚至内容部分出现偏向。从制作主体看,多元化供给力量还未形成。目前国有影视企业受制于体制机制等因素,生产潜力尚未充分释放,有个别企业存在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对“双效统一”重视不足;有的企业实力有限,创新创造潜力有待进一步激发。从对外合作交流情况看,陕西省影视作品中虽有不少走出了国门,但是具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太少,影视产品难以有效传播和弘扬中国理念与中国价值。
3、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软与硬”的问题
调研中发现,企业都非常重视绩效考核,然而大多注重经济效益的考核。已建立社会效益考核制度的企业中,却在社会效益的考核评价上尚有不同理解,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企业的管理和考核实际存在社会效益软指标,经济效益硬指标的问题。大多企业更多考虑现实利益和眼前的需求,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考核经济效益指标都高于社会效益指标,有的甚至占到70%以上的权重。而且,在实际考核中,社会效益这一“软性约束”往往流于“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缺乏科学公正、可行性的量化指标。
以上问题从根本上看是对“双效统一”的辩证关系认识不足、认识不深的问题:企业要生存、要发展,经济效益很重要,但多数企业对社会效益产生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对进一步促进经济效益的发展认识不足,这就使得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轻视社会效益,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以社会效益考核为抓手,强化国有影视企业
“双效统一”协调发展
如何建立起国有影视企业社会效益评价考核体系,使国有影视企业社会效益考核工作落到实处,要求各级管理部门充分考虑影视企业社会效益评价考核的综合性、复杂性,积极稳妥、科学规范推进。
1、强化考核细则制定
各级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科学评价国有影视企业的社会效益是考核的出发点,推进国有影视企业“双效统一”协调发展是落脚点。因此,尽快建立衡量国有影视企业社会效益的科学的指标体系,力求容易理解、便于操作。要结合不同国有影视企业的具体情况,对社会效益考核指标设置进一步具体化,引导和促进国有影视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到各项工作的首位。社会效益考核的指标主要涵盖政治方向和导向、作品创作生产、受众反应、社会影响、内部制度和队伍建设等方面,这些指标各有内涵和侧重点,相对于以往的经济效益考核指标而言,量化有一定的难度。这些指标还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分为具体指标,在相应的制度设计中要结合企业行业的特点,做针对性、科学化设计,形成对社会效益考核的可量化、可核查要求。首先,影视作品是反映影视企业业绩的主要指标,应尽量避免主观评价,充分体现客观要素,多视角判断。对作品数量时长、作品传播情况、作品获奖和扶持情况,设置基础分和加分项,要兼顾到各个企业作品数量、作品份量、传播范围、获奖情况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分值设置。其次,对于受众满意、社会责任、社会影响等软性指标,在考核中分值占比较大,是考核中拉升“成绩”的主要方面,所以在细化三级指标时要量化软性指标。将力求容易理解、便于操作、易于打分。
2、要强化指标权重落实
国有影视企业作为经济实体,有时会出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存在“社会效益软指标,经济效益硬指标”的问题。管理部门要在考核中,要从制度层面落实社会效益占“50% 以上”的权重,督促各主管主办单位在绩效考核中明确社会效益考核权重。个别影视企业集团在对下属影视制作子公司的考核中,也要考虑不同企业的功能作用,对个别单位的社会效益考核中加大权重,以激励这一类企业充分发挥舆论阵地作用。
3、要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从现实情况看,企业绩效考核的积极推动作用发挥不足,有流于形式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没有重视绩效考核的结果运用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国有影视企业的绩效考核应当为综合性考核,涉及到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广播电视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国有影视企业出资人机构等相关部门,各部门要把国有影视企业社会效益评价考核结果运用上相互协调和配合,真正把考核结果运用在现实工作中。管理部门首先要督促和引导国有影视企业的主管主办单位或出资人机构,根据省内国有影视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国有影视业社会效益评价考核配套的考核制度和奖惩措施,从而真正兼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要强化社会效益评价考核结果运用的政策保障,在实行工作中落实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一是把社会效益评价考核结果作为申报专项资金、基金等资助的重要依据,考核优秀的机构在评奖推优、项目申请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二是要把社会效益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国有影视企业负责人工作绩效考评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不合格的国有影视企业,应取消当年参与先进单位、优秀奖项等评选资格,主要负责人年度考评不能评优。三是落实企业负责人薪酬、职工工资总额与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在内的综合绩效考核结果挂钩。
4、要强化价值取向引导
国有影视企业惟有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发挥国有影视企业在影视行业应有的作用,担当起影视行业发展的重任,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才能在发展中打造影视文化新主体,提升影视企业软实力。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对于不同题材实施不同的考核,如重大題材、主旋律作品,不仅以收视率利润率考核,还要综合观众口碑和播出平台、社会影响力、国际传播力等,并以获奖情况作为考核奖励标准,这一系列标准,引导国有影视企业做有价值的事,挣有价值的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传播社会正能量和中华优秀文化。逐步通过对国有影视企业的社会效益评价考核的实施,引导国有影视企业不断强化思想认识,优化制度保障,细化考核制度,完善评价体系,两个效益相统一在绩效考核中进行实化、细化、进而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
5、要强化监管服务
管理部门要在节目内容管理“引一把”,坚守正确创作方向;在行业管理上“领一把”,引导创新创造领风向之先;在机构管理上实行“扶一把”,多措并举指导扶持。同时,要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引导影视产业朝着创新驱动、深度融合、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方向发展。近些年各级都推出了一些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为影视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要进行正确的宣传和引导,注意避免由于细则不明确、落实不到位而导致扶持性政策流于形式,更要防止不良企业利用政策利好扭曲政府意图,妨害影视产业健康发展。
总之,《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和《国有影视企业社会效益考核试行办法》的落地落实,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协调发力,以必要的联合工作机制为保障,相互配合、协同推动,确保各个环节的工作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调研组成员
单子孝 李亚琳 杨秀荣 刘晓玲 田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