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人力资本与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研究

2020-12-14 03:55吴小立周婷
商业经济 2020年9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本产业结构

吴小立 周婷

[摘 要] 民族地区如何通过经济增长摆脱贫困,是脱贫攻坚战中的一大难题。以连南为例,经济增长减贫的主要途径在于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力资本积累,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对接二者的有效途径,因此,投资符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人力资本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

[关键词] 产业结构;人力资本;生产性服务业;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 F06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9-0138-03

一、民族地区经济增长途径: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

长期以来,如何消除贫困是民族地区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经济增长对减贫是绝对关键的(Thirlwall,2015;Michael Spence,2008)。那么,如何通过经济增长降低贫困的发生率?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对国民收入的“扩散效应”或“涓滴效应”,使民众获益,从而解决贫困。

但是,此观点隐含两个假定:第一,应当超越“不经济”的增长,即经济增长增加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不能超过增加的经济利益(乔舒亚·法利、迪帕克·马尔干,2018),这个对民族地区尤其重要,因为很多民族地区位于生态资源保护地;第二,贫困人口不仅有交换权利、社保及就业权利(阿玛蒂亚·森,2001),还要有实现其人力资本市场价值的能力(Lucas,1998;Mason,2002)。

如何理解这两个假定?假定一的成立必然与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而经济增长方式由产业结构所决定(Chenery etc.,1986),换而言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结构状况决定了是否存在超越“不经济”增长的空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动“不经济”的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假定二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是实现快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Schultz,T W,1961),人力资本是是造成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根本原因(王金营,贾少萌,2011)。当人力资本的积累被视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时,显而易见,人力资本同时也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动力。

二、民族地区经济增长要素贡献:以连南产业结构为例

无论是全国的民族地区还是广东民族地区,其贫困人口都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大分散”主要针对贫困人口所在地情况,意味着目前的民族贫困区契合了空间贫困理论的观点,而小集中主要指贫困人口已从集中连片跨区分布向小单位的贫困区域转变。广东的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粤北以乡村为单位的贫困区。而地处广东省西北部、清远北的连南瑶族自治县是广东省的三个民族县之一,也是广东省的贫困县之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连南的经济发展形式不同于其他地区,长期以来的发展速度受信息完全程度、市场机制完善程度和生产力水平制约。

作为民族自治县,连南县经济发展路径独具民族经济特色,通过连南与清远市、广东省的三大产业增加值的变动趋势比较,可知,从连南2000-2017年三大产业增加值的变动趋势来看,2000年以来多数情况下第二、三产业的增加值都高于第一产业,这与民族自治区农业的基础稳定作用有關。2011年以后,第三产业增加值远超第一、二产业,新世纪以来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以排瑶为主的自然风光得到重视,旅游业为主导的势头已开始显现,并带动餐饮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均几乎赶超第一、第二产业,并持续性逐年增加,与此同时,2013年以后第二产业增加值均为负。

而同一时期,在农业增加值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广东省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小,清远市次之,而连南县近年来农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且呈逐年增长趋势。从工业增加值来看,连南较清远市与广东省具有时滞,在增加值达到最大之后,市与省的增加值开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连南工业增加值则从2013年至今处于下降趋势,广东民族工业园在连南的成立预示着工业转移政策正在逐步落实,以平衡省、市、县的产业分布,在转移大城市产业压力的同时,使大城市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从第三产业增加值来看,广东省与清远市产业大跃进式发展较早,从2003年开始,服务业的增加值连年递增,且增长率也呈上升趋势,这验证了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服务业的崛起及其在经济增长份额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而连南县第三产业的崛起与工业一样具有时滞,即其增长拐点从2006年开始。

进一步,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连南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资本、劳动力和知识分别对连南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同理建立清远市与广东省的生产函数模型,以此来做对比分析。其中因变量经济增长用社会总产出Y(t)来表示,自变量分别为资本、知识与劳动力,分别用资本存量K(t)、知识存量R(t)和劳动力存量L(t)来表示。根据学术界对经济运行过程中,资本投入量化衡量数据指标的普遍使用情况,此次模型用全社会资本存量来代表资本K;R&D活动即社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社会的知识存量产生于R&D活动,而R&D活动的产出包括研发出的专利、发明等新产品,较难量化衡量,因此使用R&D经费投入来衡量知识存量R;数据来源为连南统计年鉴、清远市统计年鉴与广东统计年鉴。将该函数模型与连南县、清远市、广东省2000-2017年面板数据相结合,求得资本、知识与劳动三大要素的弹性系数,在资本、知识与劳动随着时间的变动中,所建立的模型能够体现出三者在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

根据回归结果,连南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α1为0.627,知识的产出弹性系数β1为0.234,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γ1为0.211,在资本K、知识R、劳动L中,资本K对产出Y的影响最为剧烈,相对而言,知识R与劳动L对产出的影响处于低水平阶段。对比三个回归结果,对广东省产出影响最大的则是劳动力与知识。

通过上文生产性服务业对连南瑶族自治县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经济增长要素贡献及三大产业的变动趋势分析,得知与清远市、广东省做对比,2000年以来连南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且连南三大产业在保持与市、省三大产业增长趋势大致相同的同时,增长步调具有滞后性。这符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范式。经济产出对资本的依赖程度表现出连南粗放型经济的特点。基于其解放前以不发达农业为主的薄弱经济发展模式,其山区资源的完好丰富与劳动力的技术可塑性,使得连南在经济起步阶段有大量依赖资本投入的增长空间,整个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工业、服务业的壮大过程中,资本所起作用较大。

知识和劳动力则对连南县经济产出的贡献率较低。知识能够有效提高资本科技向经济产出的转化率,但其本身也具有投入产出周期长等特点,连南县身处粤港澳大湾区周边区域的环境特色,有助于知识存量的发掘与增量的培育;劳动力本身具有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流动的特点,这将带动整个社会生产率的提高,但劳动力对连南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并且单靠劳动力的贡献,经济难以实现持久稳定的增长,而随广东省十三五规划中科教转移政策的实施,劳动力资源有望转化为人力资本。

三、民族地区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对接:生产性服务业

既然,知识与人力资本是连南经济增长后发优势的关键,那么,连南人力资本的具体情况如何?按中组部“六支人才队伍”口径进行分类,截至2017年底,从清远的人才队伍的数量和地域分布来看,连南的人才占比仅为4.87%,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足,而搭建人才集聚发展新平台不失为一种有效举措。

上文三大产业增加值的比较分析已经证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亟需激活。又鉴于民族地区第一产业增长对减少贫困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减贫效应最小(李秀芬等,2016)。既满足于基于知识和人力资本而发展的过渡型服务业,又能够恰当衔接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实现从资源到产出之间的高效能转换的,只有生产性服务业。

在民族地区工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形下,上游产业与工业制造业联系紧密,主要通过知识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投资,有效促进民族地区本地资源实现增值,与此同时为当地工业制造业的合理发展创造空间,使工业服务于当地资源,与地区形成有机融合;中游生产性服务业则从法律、保险、会计等方面辅助市场机制的完善,对民族地区服务业市场薄弱环节起着关键作用;处于下游的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两大基础性产业,随着连南“十二五”及“十三五”规划建设的实施与完成,交通、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批发零售业与郵政业则在“电商扶贫”与“互联网+”服务优化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仍存在较大发展潜力。连南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此产业链价值链的发展模式,提高知识与人力资本的投入效率,完善生产环节,实现资源的增值,使山区县实现从第一产业与不成熟的第二产业之间的衔接,达到第三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进而推动第二产业合理发展,以服务业的产出继续服务于当地服务业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全面增长。

所以,可以推断,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成为连接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聚集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对民族地区的发展来看至关重要。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建设更是能够根治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和信息不完全等重要基础性问题,促进民族地区电子商务、乡村振兴等重大扶贫战略的实施,在发挥经济增长减贫效应,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同时,为连南经济发展做出全面贡献。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应重点发展什么样的生产服务业人才呢?从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的比重结构及贡献率来看,2017年,连南生产性服务业中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不升反降,金融业及信息传输停滞不前。结合清远及连南的经济发展定位,故而,亟需通过多元主体投资、多渠道方式培养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及信息传输人才。

四、结论与讨论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第一产业的产业增加值呈逐年减少趋势,第二、三产业的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加,第二、三产业逐渐替代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从生产要素看,民族地区以要素驱动为主要支撑,资本依赖性强,知识与劳动力等其他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待提高。所以,增加知识与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将有助于实现民族地区由粗放型的要素驱动向资源集约型、创新驱动的模式转变,鉴于此,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路径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新体系

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闭锁性,工业发展通常受限,加上生态保护地的诸多限制,制造业产业化程度低,但农业发展有长足的资源优势,可通过研发、采购、生产运营、销售配送和售后服务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降低生产成本,依托当地资源形成以农产品、加工品等为主导的中小产业集群。

对连南而言,还能同时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珠三角产业产能转移政策,使连南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更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方式转变。围绕民族旅游,形成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的全域旅游市场。

(二)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

批发零售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进入门槛低,在很多民族地区已初具规模,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型生产性服务业,无论在人员、资金等投入方面,还是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方面均占比较低。

故而,可考虑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分阶段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优化。在初级阶段,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扶持发展商务服务业,以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专业批发市场、物流企业规模、自主创新点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水平为支撑,深化发展现代经销、批发业。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创新发展的财政投入力度,创建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及信息传输进行重点攻坚,形成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备的高效生产性服务网络。

(三)促进劳动力资源向专用性人力资本精准转化

当劳动力与知识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时,正说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知识和固定资产投资等的需求量较大。但是,短时间内,特定区域内的劳动力资源难以发生较大变化。即使转化,人力资本的产业适配性也不容忽视。

所以,一种方式是“外引”。针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加大专用性人才精准引进力度,“建设两创高地”、“引进培养两创人才”,实施“两创”人才培育计划,以重点产业园区、重大项目、骨干企业等为依托,改善留才用才环境,吸引科研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引导和支持博士后人员、科技人员、应届大学生到民族地区创新创业。第二种方式就是“内培”。对接产业需求,发展相应的职业教育,普及行业需求的通用技术培训,推进少数民族人才扶持工程,深化技工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符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技术人才,构建定位明确、重点突出、衔接紧密的人才培养体系。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本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分析
企业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方法的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