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自信"一词早在党的“十八大”之前就已提出, “十八大”之后"文化自信"一词广泛出现在新闻等多媒体报道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对“文化自信”进行了深刻阐述,而"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当中最晚提出的内容,却关乎整个中华文化命运变迁史,本文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提出的时代背景,主要从世情、国情、党情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十八大;文化自信;时代背景
1.世情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论述有很多,有的是针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来的,有的是针对不同国家地域差异提出来的,更多的是关于中国的和平崛起问题,而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用三个短语总结出来我们面临并且要解决的问题: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试想一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就是要不断地解决挨打、挨饿和挨骂这三个问题,针对挨打的问题总书记曾说:"中国共产党经过这么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之后,挨打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基本地解决",而挨饿的问题也得到了基本地解决,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在忙着一件大事,就是完成两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意味着中华民族将彻底告别贫困。"告别贫困"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但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是史无前例的,这在中国甚至世界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前两个问题基本解决了,从长远来看中国共产党面临最根本的也是对我们党意识形态构成最大威胁和挑战的问题就是要解决"挨骂"的问题,总书记曾经这样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们走对的道路,我们作对的事情,可为什么我们总是理不屈而词穷,为什么我们有理说不出,为什么我们说了又传不开?"我们学习西方的各种理论学说,但是西方社会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学说可以解释中国的成功。因此,应当勇敢地承认目前中国在价值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上跟国家硬实力的发展还相当地不匹配,比如长期以来,国际社会上对中国有各种各样的敌对言论,或是粉刺瓦解中国的形象,对中国的国际社会舆论造成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中国的和平崛起在国际舆论上并不占优势,各种反华言论和国际势力企图瓦解分化中国的图谋依然存在,他们故意而为,用所谓的"烟雾弹"来瓦解中国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二是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在世界层面上、中国的大国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其他国家所不知道的,我们的理由在国际上常常说不出来,我们处于这样一个尴尬境地的原因何在?我总结为三差:国际流入的信息和流出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反差,西方国家各式信息流入中国很多,对中国民众思想影响很深,而中国能够有效地在国际话语体系当中传播并且产生影响的信息相对较少;二是中国的各种形象在国际上与国人心中的印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与反差;三是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的落差,我们的硬实力已位居世界第二,国防实力等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与居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文化硬实力之间不能够同步。
2.国情
众所周知,以1840为界,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从1840年开始到现在将近两百年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向西方学习,在物质层面的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我们面临的深刻问题就是如何提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這是中华民族完成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重要的部分并且"文化自信"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息息相关的。早在“十八大以前”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曾提起过"文化自信"这个词语,那时"文化自信"一词并没有赋予历史和理论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后,特别是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七一"讲话中,总书记第一次提到"四个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因此文化自信是总书记文化思想的总纲,已被写入党章,这就意味着文化自信已经上升到全党的议题了,所以说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
1840年英国殖民者用船舰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近代史历程,鸦片战争是在世界尤其是西方历史经过教会统治时期以后,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革命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等奠定了一系列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之后发生的,特别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意味着"资本"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之后就按照它自己的逻辑和意志重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就是所谓的“资本主义运动”,资本产生之后逐渐往全球蔓延,企图寻找全球最优的生产资料,获得利益的最大化,而古老的东方大国—中国就像一块肥肉让西方资本垂涎欲滴,在文化层面上东西方文明第一次实现了正面的交流,这样一次次交流碰撞惊醒了中国当时很多有识之士,包括当时中国的有识之士,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因而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在这一口号的影响下,清政府的洋务派从中央到地方开始了学习西方的道路。
洋务运动失败以后,清王朝企图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来改变现状,而历史是无情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清政府也在1912年走向灭亡。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把当时西方存在的政治体制例如:共和制、总统制、议会制、政党制、内阁制等政治体制都学习了,但是学习之后怎么样呢?中国有没有实现民族独立的初衷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能判断出来,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会却沦落到战败国的待遇,被资本主义列强控制的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主权无偿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怒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爱国学生,这对中国来说是一次耻辱,真正钉上了 “弱国无外交”的耻辱。于是有识之士又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做了那么多努力还是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于是,他们最终把目标锁定在文化层面,就这样五四运动爆发了,其核心理念是“民主与科学,打到孔家店”这一理论不仅停留在思想层面还出台了各种改革方案,其中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方案是废除中国的汉字,改用西方的拼音字母,可谓荒谬至极。如果我们把目光仅仅聚焦到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会为我们祖国这年些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惊人成绩感到骄傲,但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我们同样感到愧疚的一件事情是:在“五四”时期却对中国传统文化其全盘否定,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也是中国文化变迁的历史并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命运变迁息息相关,可以这样说:一百年前时候的中华民族是最不自信的时间,100年后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关乎国运兴衰,关乎文化安全关乎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一等一的大问题,这就是中华文化命运变迁史。
3.党情
目前我们党情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两方面,一是价值多元,二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治党最主要的还是从内部抓起,净化党内政治风气,只有营造良好的政治风气才能更好地全面从严治党,二者不可相辅相成,可以说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从根本上杜绝党内腐化问题的重要方式,从源头上切断阻碍全面从严治党的毒瘤。再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体的发展方向是好的,但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党建工作面临的难题越来越多,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社会多样化发展"带来了思想的多元化,而中国共产党又是世界第一大党,要想统一思想非常的不容易,所以全面从严治党方略的提出极其必要,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建设党内政治文化这三大举措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党内政治文化在这三个方面充当怎样的角色?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就要不断地培育良好的政治生态土壤。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第三卷2020年6月;外文出版社;
[2]杨振武主编;《习近平用典》[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2月;
[3]薛俊清;《文化自信何以是更深沉的力量》[J];吉林日报2020年第四期;
作者简介:陈思,(1991.01.--)性别:女,汉族,安徽明光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