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的理解与教学实施

2020-12-14 07:22李家栋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要素词语教材

李家栋

统编教材编排上显著的特点是,提出并有序安排语文要素。全面认识与理解语文要素,在教学中积极落实语文要素,是使用教材进行教学的重要任务。围绕语文要素的理解与教学,本文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厘清语文要素系统

关于语文要素,教材编者给出了明确的解释:语文要素包括语文知识、方法能力、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四个方面的内容,指向的是学科关键能力。这些语文要素源自何处?细细阅读十二册教材会发现,其呈现的语文要素大多是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的细化与具体化。也就是说,这些语文要素大多源自课程标准。如,第二学段语文教材中提出的“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等学习内容,都是在落实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与内容“阅读”中的第三条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这样的安排,为落实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的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

教材安排的语文要素,系统设计,螺旋式上升,努力体现其序列性。如,口语交际中关于“尊重理解”的学习内容,三年级提出的要求是“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多从别人的角度想。有礼貌地请教和回应。耐心听,不打扰别人”;四年级提出“注意说话的音量,避免干扰别人。对象和目的不同,介绍的内容有所不同”;五年级提出“发言时注意控制时间。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尊重大家的共同决定。避免不良的口语习惯”。从交流的内容看,要考虑对方的兴趣点及需求;从交流的音量看,注意环境场合,要适当;从交流用语看,不要有不良的口语习惯;从交流的时间看,要有时间观念;从交流的场景看,要关注对方的反应,给予积极互动。这样的设计,能有效避免教师教学中的随意性和模糊性。

语文要素在教材中的呈现主要集中在教材单元导语页、课后练习题、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板块。这五处所呈现的内容与方式各异,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导语页提出的语文要素有两条:一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二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单元课文《爬山虎的脚》的课后练习题,都是单元导语页语文要素具体化的体现,其中的三个题目落实观察学习,一个题目落实准确生动的表达;《蟋蟀的住宅》的课后练习题,一个题目落实观察训练,一个题目落实准确生动的表达;口语交际安排的内容“爱护眼睛,保护视力”与语文要素“观察”有内在联系;习作“写观察日记”,具体落实语文要素第二条的要求;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梳理总结出观察的规律。可以说,教材根据语文要素在单元的不同位置提供了不同维度、不同层级的内容,为教学有序推进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思路。

系统设计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的一大特点,正确把握教材所设计的语文要素系统,是教师教学必须达到的要求。网络上发布了不少有关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体系表,就笔者所了解到的情况看,内容比较简单且不全面。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动脑筋,把别人思考的东西直接拿过来,丧失了一次研读教材、提升自我的机会。我们都知道,语文备课包括全套教材、全册教材、单元以及课时等多层次的内容,梳理清楚整套教材有关语文要素的内容,就是一次很有价值的全套教材的备课。十二册教材的语文要素全部梳理出来之后,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策略、能力以及习惯也就清清楚楚了。具体到某一项语文能力的提升序列,以及该能力提升的相关因素,也会明明白白。这样一次备课实践,不单单是一次语文全套教材的备课,更是一次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之旅。

二、把握语文要素内涵

教材提出的语文要素多是概括性、方向性的表述。其中的某些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只有对其内涵解读清楚了,才能明白教学的要求与方向。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提出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教师必须要弄清楚“场景”“细节”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要素中的场景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场面。何为“场面”,“场面”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义项有一条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由人物在一定场合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情景”。这种生活情景以人物为中心,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有了这样的理解,再来阅读本单元安排的小说《慈母情深》以及散文《父爱之舟》,就能很清楚地梳理出文本中的场景,正确解答《慈母情深》课后练习第一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体现了慈母情深”,以及《父爱之舟》课后练习第一题“默读课文,说说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

细节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以及景物、事件、场面等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细节描写指文學作品中对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的具体细腻的描写。细细品读小说《慈母情深》以及散文《父爱之舟》,我们会发现作者在细节描写方面特色鲜明。小说《慈母情深》注重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的细腻刻画,塑造了一位勤劳、明事理、爱子的伟大母亲形象。散文《父爱之舟》则写了丝绸汗巾、枇杷、凉粽子、热豆腐脑和万花筒等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细小事物,传递了父爱的细腻和深沉。

那么,场景与细节是什么关系呢?场景需要用细节去填充,有了细节,场景才会具体可感;细节在适当的场景中才能彰显出独特的表达效果。场景与细节是相互融合、互为印证的,共同表达文章的主旨。有了这样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就要先整体,后部分,先梳理清楚作品中的场景,再细读场景中的细节。这样才能落实好语文要素“体会场景和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的学习。

关于语文要素内涵的理解,有时还需要将语文要素中的某些概念具体化。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出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其中的多种方法是指哪些方法,需要具体化。翻阅本单元之前的各册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学生已经学习了查字词典、演一演、猜一猜、结合上下文、借助词素意思、借助图片、换近义词等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有了这样的准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实践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能做到胸有成竹。当然,语文要素的表述中有时还会有一些表示行为、程度等的词语,也需要弄清楚行为的路径以及程度的尺度。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我们不仅要解读清楚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有哪些,还要研究思考“初步了解”的度,以及“了解”的方法有哪些。

三、实践习得语文要素

学习语文要素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实践,学习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路径还是语文实践。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及特点决定的。关于学科性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关于学科特点,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有序安排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具体到教材单元,编者只能安排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策略、学习习惯。某一点或某一方面语文要素的学习,要融入语文教学活动之中,是阅读教学、习作教学或口语交际教学等活动中的学习内容之一。因而,在阅读教学、习作教学或口语交际教学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要素,必须符合阅读教学、习作教学或口语交际教学等的基本规律,必须处理好单元语文要素与其他学习内容的关系。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该课文所处的单元安排了两项语文要素,一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二是学习写日记。该课文是张秋生先生的作品,作者从儿童视角描写了秋天雨后水泥道上的发现,赞美了秋天,赞美了大自然。在课后练习题中,编者安排了五项内容。一是六个要求认读的字,十三个要求会写的字;二是“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三是“下面加点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和同学交流”;四是小练笔,“‘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五是阅读链接,阅读汪曾祺的《自报家门》片段。以上五个方面的学习内容中,第二至第四项是对应单元语文要素的,第一项是每篇精读课文都会安排的学习任务。这几个方面的学习任务,都离不开阅读这一基本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该课,基本的路径是阅读教学活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传承文化,提高审美品位的过程。由此看来,为语文要素而语文要素的学习是行不通的,必须将其融入阅读教学活动之中,在阅读实践中习得。

基于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的解读以及对中年级阅读教学规律的认识,本课教学可设计安排几项教学活动。一是根据自学要求,学生自主阅读。通过自学,学生能读通课文,对秋天的美、自然的美以及语言的美有所感触;能够认读、理解以及正确书写生字词,发现自己閱读中的疑问,标画出难懂的词语。二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有效的阅读学习对话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学收获。根据课文朗读情况,对学生读错的字音,进行订正。借助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对字音、字形、字义等进行有意义的指导,让学生获得规律性的字词知识,如通过“明朗”一词的理解,梳理出可用查字词典、结合上下文、借助词素意思、换近义词等方法,为理解难懂的词语做好方法的铺垫。引导学生聚焦课文重点段落,与文本、作者、编者对话,学习语言,发展思维,体会语言文字之美,以及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之美。

细读《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会发现第五至第七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

这三个自然段语言优美,准确表达了作者的观察成果,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美以及对自然美的赞颂之情。阅读这三个自然段,能完成课后除生字外的其他学习任务;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都集中在这三个段落,能有效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

该教学活动,可以从学生难瞳的词语切入,将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以及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之美融为一体。学生自学难懂的词语之后,一般会提出对“熨帖”和“凌乱”两个词语意思的疑问。“熨帖”一词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读懂,所以对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熨帖”,要让学生阅读第五至第七自然段,并抓住“紧紧地粘在”“平展地粘在”思考想象,就能够理解什么是“熨帖”了。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再回到这三个自然段,反复朗读感悟,将大脑中形成的多彩的梧桐落叶平整地铺满路面的画面读出来。“凌乱”与“明朗”构词方式相同,构成双音节词的两个字意思一致,可用借助词素意思理解的方法理解。运用该方法理解“凌乱”,那就是“乱”上加“乱”,非常乱。这与课文的描写“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产生了冲突。这便创设了最佳的教学引导机会。当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会发现这里的“凌乱”,其实是一种不规则的美,即自然之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补充生活中常见的自然之美,如蓝天上的白云、连绵起伏的山峦、一群飞翔的海鸥等图片,让学生欣赏,整合自己的认识,感受作者所描绘的自然之美。通过“凌乱”这个难懂词语的理解,与文本以及作者有了深刻的对话,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学生与文本有了这样的深度对话,再来朗读课文这三个自然段,情绪、情感会更加饱满。

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感情只是完成了第一个层次的对话,教师当然还要从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到语言文字中,领悟作者的表达特点。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重点段落的阅读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经验。如作者观察秋天雨后早晨水泥道上的梧桐落叶,注意到了落叶的形状、颜色、光泽,还注意到了整条水泥道铺满梧桐树叶的样子,既关注细节,又不忽略整体;在语言描写上,作者更是善用叠词与比喻,从数量到形状,从颜色到光亮,节奏有缓有急,写得形象逼真。这些都要引导学生感悟。从语言表达角度进行再一次阅读,再一次与文本以及作者对话,不论是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还是对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学生都会增加更多的情感。此时,教师将音乐、画面引入,再配上恰当的语言,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那个秋天雨后的早晨,带到了落满梧桐落叶的水泥道上,那情景是美的,那朗读课文的声音是富有诗意的。

第三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是将阅读链接的内容引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梳理出张秋生与汪曾祺在写作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相同点是两位作者对写作对象都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表达生动准确。不同点是一个写的是自然景观,一个写的是人文景观。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出示课后小练笔题目,让学生完成。因为前面有深刻有效的文本对话,小练笔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以上三个教学活动的实施,使本课应该完成的识字、语文要素、朗读课文、积累语言、学习表达等学习任务全部完成。一般学习内容以及单元语文要素都得到很好的落实。整个教学活动遵循阅读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整体推进。学生在该教学活动中,自主实践,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要素词语教材
教材精读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