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芝 应飞 盖颜欣
摘要 糜黍具有抗旱、耐热、耐盐碱的特性,在旱作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利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筛选试验,研究冀北糜黍留苗密度及化肥用量,从中筛选出最佳的标记条件。结果表明,冀北山区各品种糜黍适宜播期为5月中下旬至6月初,最适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最适行距为宽窄行20~40 cm。适量施肥,氮、磷、钾肥(折纯)均以45 kg/hm2为宜。
关键词 糜黍;种植密度;施肥;冀北冷凉山区
中图分类号 S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20-0009-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糜黍是糜子和黍子的通称。糜黍属禾本科糜属栽培黍种一年生草本植物。糜、黍同种,粳者为糜,糯者为黍。糜黍是禾谷类作物中抗旱性最强的一种作物,既能抗土壤干旱,又能抗大气干旱。糜黍的耐热力强,对高温的抵抗性和在高温下能迅速发育的能力,使其能在夏季高温季节播种,在沙漠边缘地带也可种植[1-2],并能获得较高的产量。糜黍耐盐碱、抗病虫能力较强,同时具有生育期短的早熟特性,在北方的一些新垦荒地种植其他作物产量较低,而种植糜黍仍可获得一定产量,具有较强的丰产性。
本文拟通过试验研究,明确近年来糜黍种植密度、施肥水平,筛选出最优的播种时期、密度和施肥水平,对糜黍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采用冀北种植最多的大白黍品种,肥料使用金正大复合肥(15-15-15)[4]。试验地前茬作物为玉米。1.2 试验设计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5],2因素,3次重复。行长5 m,行距0.4 m,8行区,小区面积16 m2,具体试验设计如表1所示。
1.3 田间实施
试验地为秋旋地,播前一次性浇透水。5月20日播种,采用犁开沟条播,种肥按照施肥方案随种子一同撒入沟内,整个生育期不追肥、不浇水。6月15日定苗。中耕2次,分别于6月14日、6月26日进行,结合第2次中耕进行趟地[6]。在生长过程中随时发现杂草,随时拔除。按小区随机取10株进行室内考种,于9月3日整小区统一收获、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知,幼苗颜色为绿色,抽穗期在7月6—9日之间,成熟期在8月27—29日之间[7]。株高各处理间变幅较大,处理10最矮,为160.8 cm;处理9最高,为178.0 cm。穗长除处理3和处理10较低外,其他处理在30.2~35.7 cm之间。穗粒重没有规律性变化,处理11穗粒重最大,为11.74 g;处理10穗粒重最小,为6.37 g。千粒重各处理变幅较小,平均千粒重为4.91 g[8]。
由表3、图1可以看出,处理13产量最高,达到3 582.0 kg/hm2;处理5产量最低,仅为2 119.5 kg/hm2。
回归方程失拟性检验F=360.9/104.3=3.46
3 结论与讨论
针对冀北糜黍生产区干旱少雨、生态条件差、品种生产布局不合理、栽培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病虫草害防治薄弱,糜黍生产水平及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开展适合不同生产生态条件的优质丰产糜黍品种鉴选、平衡施肥、适时中耕、合理密植、肥水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试验研究[11];集成糜黍丰产栽培技术,整体提升糜黍产业水平。综合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冀北山区各品种糜黍适宜播期为5月中下旬至6月初,最适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最适行距为宽窄行20~40 cm。适量施肥,氮、磷、钾肥(折纯)各45 kg/hm2为宜,增产显著。最佳种植密度和肥料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222.520 00-41.216 25X12 [12-14]。
4 参考文献
[1] 王建中.二次回归旋转试验设计在纺织中的应用[J].现代商检科技,1997(1):11-14.
[2] 苏占明,李海,皇甫红芳.晋北地区不同糜子品种适应性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3):79-80.
[3] 杨武德,石建国,魏亦文.现代杂粮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2001:50-82.
[4] 胡希远,尤海磊,宋喜芳,等.作物品种稳定性分析不同模型的比较[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1):110-117.
[5] 田军仓,彭文栋.苜蓿水肥耦合模型及其优化组合方案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1997(2):19-23.
[6] 赵敏,王显瑞,赵禹凯,等.播期对黍子产量、生育时期及农艺性状的影響[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9):74-76.
[7] 王宇先,李清泉,刘玉涛,等.不同播期对糜子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9):22-24.
[8] 刘天鹏,董孔军,何继红,等.不同生育阶段灌水处理对糜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4,32(2):213-216.
[9] 罗泽伟.重复的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设计试验数学模型的选择[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4):111-116.
[10] 蔡慧珍,吴慧珊,杨晓辉,等.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法优化枸杞多糖的荧光标记[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38(4):355-358.
[11] 曹晓宁,王君杰,王海岗,等.糜子栽培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技,2015,43(31):79-81.
[12] 丛建民.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酶解法制备大豆肽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8(29):319-323.
[13] 郭春锋,李婧妍,张守文.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在饮料研究与开发中的应用[J].饮料工业,2006(4):38-40.
[14] 吴进才,沈斌斌.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在害虫天敌捕食效应研究中的应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0(2):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