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在把握“三堂课”

2020-12-14 04:01李秀明
科教导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大学生课堂

李秀明

摘 要 理想信念是指引人们前行的精神动力。高校在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时,要注重把握“三堂课”:理论知识课堂、实践课堂和网络课堂。具体来说就是:发挥专业课老师的育人作用,让专业课上出“思政味”,改进“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党课宣讲的价值引领作用;通过实践课堂,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开设红色网络课堂,建立发达的网络宣传和工作机制,主动占领网络空间。

关键词 理想信念 大学生 课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7.044

Abstract Ideals and beliefs are the spiritual motive force that guides people to move forwar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grasping the "three lessons": theoretical knowledge classroom, practical classroom and network classroom when carrying out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als and beliefs. Specifically speaking, it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in educating people, and make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lavor",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trengthen the value leading role of the party lesson preaching. Enhance the st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deals and beliefs in practical activities through practical classes, set up red network classes, establish advanced network propaganda and working mechanism, and take the initiative in occupying the network space.

Keywords ideal and belief; college students; classroom

理想、信念是两个概念,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美好设想和合理规划,信念是人们在追求和实现某个目标时,所具有的一种精神状态。理想侧重于对未来设想的感性追求,信念侧重于在对具体目标的理性认识后,所产生的坚定态度。当理想和信念紧密结合,构成理想信念时,会产生超越现实层面的精神力量。这种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的精神力量与知识、能力、行为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独立、自觉的观念系统,成为推动、指导实践活动的精神力量源泉。

新时代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党的建设的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把高校始终建设为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事关如何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就是重视作为社会发展动力之一的人才培养,就是重视治国理政的旗帜,就是重视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就是把国家的长远利益和发展摆在首位。

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态度。它的树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原始趋利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从个人自发到社会自覺的过程。除了需要正面引领示范,还需要润物无声地细致教化。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注重把握高校的理论课堂、实践课堂和网络课堂。

1 “顶天立地”的理论知识课堂

课堂理论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学生习得理论知识的殿堂。“顶天”,即深刻领会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立地”,即在传承传统性基础上,体现时代性,掌握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和精神特征,与时俱进,从而保证科学性。

1.1 专业课上出“思政味”

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但是“教书”不能脱离“育人”,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显而易见,专业课老师将理想信念教育融汇到日常课程中,在日常课程教学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则更容易接受,效果会更好。比如:在无线通信课上给学生讲述科学家钱学森的爱国、敬业等故事,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信息安全”课程上给学生讲述,在巨型计算机的研制领域,中国实现了从引进国外技术到成功自主研发的飞跃,这种实际案例在教学中给学生多讲一些,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汇聚起专业课教师的强大育人力量,可以真正下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盘棋”,赢得思想政治教育“满盘活”。

1.2 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成功提供方法保障,增强政治认同

理想信念不是凭空产生的,高校的“思政课”要充分发挥政治育人的功能,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握时代形势和发展方向,“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

高校“思政课”理所当然的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受限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大学生普遍对“思政课”不太感兴趣。相对于“专业课”来说,大学生普遍轻视“思政课”,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有待提高。其主要原因有:传统“思政课”的“你听我说”式单方面强行灌输教学方式,忽略了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和发挥;忽略学生专业背景和理论基础的空洞理论说教,未能顾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感知能力和接受能力。

针对于此,使用热点问题探讨、政治理论座谈、团体辅导、主题实践、生动的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从单方面的灌输式教育到多方面的交流式互动,把原来的“教”和“灌”变为“导”和“助”,把被动的“受教育”变为主动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牢牢把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领导权和主动权,不断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扩展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传播方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深入人心,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1.3 党课宣讲,强化价值引领,将量化思维和质性提升相结合

党课是各级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进行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方式。理想信念教育是贯穿党课始终的根基和灵魂。高校由校级领导、理论宣讲团、二级党组织书记、组织员组成的“宝塔式”四级党课宣讲团队,可以做到核心价值观宣讲教育的全覆盖。一方面,随着时代形势、具体环境和需要解决的任务的不断发展变化,党课宣讲的方式方法、内容、体系也要不断丰富与完善,以保持党课教育的生命力和持久力。从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普通党员的角度出发,通过宣讲发生在生活中的“小事”“微事”,将宣讲者本人的真情感悟,将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大学生党员关心的事与理想信念结合起来,让先进的理论和思想走进群众,在实例中得到诠释,使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党课宣讲做到既“顶天”又“立地”。另一方面,党课宣讲,宣讲者不仅仅是教育别人,更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宣讲者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备好课、提好问、引好路,发挥“于细微处见大”,“于無声处润物”的价值引领作用。再者,传统以入党积极分子为对象,以党的基本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的党课教育,在考核方式上,更多是以入党积极分子党课结业考试分数为标准,来判断入党积极分子是否能够顺利结业。这种量化考核在操作上方便易行,也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仅有量的考核还远远不够,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考核还可以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党课笔记、在校园活动和班集体中积极作用的发挥等多方面来综合考核;对预备党员可以通过预备党员培训,组织他们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觉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观意识,为按期转正做好准备。对正式党员,着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自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达到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创新高校党课教育的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方法,将量化考核和质性提升相结合,培养学生知行合一、崇德尚能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发挥党课的价值引领作用。

2 “形神兼备”的实践课堂

2.1 主题校园活动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它需要寻找一定的切入点开展,大学生艺术节、创新创业大赛、校园廉洁文化月、优良学风宿舍创建活动、校园读书节、百科知识竞赛等高校品牌校园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丰富多彩,具有“形神兼备”的特点,顺其自然成为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此外,组织学生深入开展勤工助学、爱心接力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网上党校等网络教育平台,定期开展网络知识竞赛,促进大学生及时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践证明,通过组织和开展这种“形神兼备”的校园活动潜移默化地渗透教育理念,让大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参与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引导,不仅可以弥补传统理想信念教育说教和空洞的缺陷,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发挥好校园文化育人作用,加强主阵地建设。

2.2 学生社团活动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广大学生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向和特长,在高校团委指导下,自愿结合的群体组织。一所高校中的学生社团,少则几十个,多则超过一百个,它是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具有覆盖面广、组织灵活、凝聚力强、目标明确、富有创造性等特点,在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里,广大学生思维敏捷、思想活跃、行动积极、热情高涨。通过加入社团,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参与社团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大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集体意识、团队合作精神,锻炼自我心理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激发爱国奉献精神。因而,高校社团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平台和载体,通过对加入这些高校社团的大学生的正确引导,占领该阵地,通过这种理想信念教育功能,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品性修养,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之成为国家的明日之栋梁。

2.3 朋辈辅导

朋辈是“朋友和同辈”的简称,朋辈之间年龄相近、职业相当、生活境遇相似,他们或相互熟悉或相互陌生。朋辈辅导,具体到高校,就是一群学生对另外一群学生的辅导。这种辅导可以是面对面的辅导,也可以是通过虚拟手段如聊天工具、微博留言等方式给予辅导。相对于老师和家长等长辈来说,因为朋辈之间年龄相仿、学业背景和生活境遇相似,使得朋辈间的沟通存在天然的认同感和安全感。从这一角度出发,高校管理者要充分发挥朋辈辅导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择优选拔学生会、党支部、社团以及班级中那些人际关系良好、善于沟通、学习优秀、组织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干部充当大学生的朋辈辅导者。

组织这些朋辈辅导者每学期开学初走进班级、走进社团,给普通大学生讲述暑期“三下乡”、去西北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经历,将相对枯燥、空洞的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实践巧妙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从而在更大范围内,使普通大学生与朋辈辅导者们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共识。这种朋辈辅导者的行为示范作用,是老师和高校管理者们所不可替代的,其实践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2.4 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推进理想信念教育

红色资源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及其载体。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源和无形的精神资源。比如,有形的物质资源有:革命纪念馆、重要会议的会址、文物、烈士陵园等;无形的精神资源有:红船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前行的路灯和精神支柱,但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会自发产生。红色资源所蕴涵的丰富革命精神和厚重历史文化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绝佳资源。组织大学生到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处参观,目睹一幅幅珍贵照片、一件件文物史料;聆听一次次悉心讲解、一个个感人故事……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会无形中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历史使命感、政治责任感,这对于树立大学生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深远意义。

3 “软硬兼施”的网络课堂

(1)构建立体化、全方位、互动式的工作机制和发达的宣传机制,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成功提供组织保障。如今高校中的大学生几乎人人都有智能手机,人人都是网民。如此发达的网络信息,一方面,開拓了大学生求知的广阔空间,延伸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平台,为大学生正确认识他人和社会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高度发达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比如:受复杂、多样的网络信息影响,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道德观念歪曲、政治立场不坚定等等。其具体表现为:对于理想信念,能够理性地认识却在具体的行动中表现得不尽如人意;能够科学辩证地认识远大理想与现实理想、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之间的关系,但更看重现实理想与个人理想;对于理想的实现因素和实现途径表现得既充满激情又十分理性;普遍具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政治方向坚定,但仍有一部分缺乏更有力的信念支撑;有崇高的职业理想,表现出远大理想与现实理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特点呈现出理想信念的矛盾性、相对主义、现实主义倾向、模糊性和功利性。[2]因此,高校宣传部要联合学生处、团委等相关部门要变被动为主动,变堵为疏,主动占领网络空间,建立高校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主动开辟网络空间内普通大学生参与对话的新渠道,努力将大学生关心的网络舆论与讨论纳入高校官方主导的对话机制和话语体系中。开设红色网站,宣传时代主旋律、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网络空间的理想信念教育。发挥网络空间交流快速、互动平等的特点,增强网络课堂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2)创建及时敏捷的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和处置机制。因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大学生在网络空间平等表达意见的同时,可能也会自由随意地表达意见,干扰网络舆论走向,导致网络群体事件,左右传统媒体话语方向。所以,高校宣传部门要主动占领和控制大学生的网络空间,积极干预大学生的网络舆论。通过“软硬兼施”的网络课堂,构建高校网络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机制。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组建由辅导员、党委组织员、思政课教师构成的网络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队伍,主动上网、合理用网、借网育人,通过网络分析研判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更好地做好网上网下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

[2]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课题组.大学生理想信念及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12).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大学生课堂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欢乐的课堂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