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班级文化建设的价值选择

2020-12-14 03:55黄海兵
文教资料 2020年24期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价值取向核心素养

黄海兵

摘   要: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容易忽略学生发展,加之班级文化底蕴不够、价值引领缺乏,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等方面建设都较为薄弱,使班級文化建设难有起色或突破。要走出现实困境,班主任应重视学生发展,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价值选择,以传统文化为基石,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意物质文化,明确行为方向,体现制度民主,培育精神文化,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价值,建设适合核心素养培养和提升的班级文化。

关键词: 核心素养   班级文化建设   价值取向

班级文化建设是指在班级管理等行为活动中,班主任凭借物质形态和制度形态载体,引领学生共同创设班级精神财富和优良文化氛围的过程。优良的班级文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建设的热情,强化他们对班级的认同感,促进凝聚力的形成。现实中的班级文化建设之路却越来越窄,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观照下,班级文化建设如何走出困境及促进学生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一、一些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实问题

(一)缺乏全面认识,忽略学生发展。

一些班主任将班级文化建设重点放在学风上,忽视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忽略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家长的认识更片面,只关注学习,对班级文化漠不关心。全面认识的缺乏,源于教师和家长都缺少人本意识,缺少对学生价值的尊重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

(二)文化底蕴不够,缺乏价值引领。

班级文化建设中,道德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多半依靠张贴名人画像或名言警句等方式进行,忽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营养汲取,致使班级文化底蕴不够、根基不牢[1](26-29)。此外,班级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少融合,缺乏价值引领,致使班级文化建设缺失生命的活力和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

(三)缺乏创新参与,物质文化滞后。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常局限于在黑板上方贴标语、左右贴表彰,在两侧墙上贴名言警句等。这些可视化层面的设计,缺乏个性和创意,缺乏渲染和熏陶,而且多由学校统一规划,或由班主任一人决定,缺少学生的参与和选择,难入学生心底,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2]。物质文化建设滞后,难以发挥教育实效。

(四)行为目标不明,缺乏活动推进。

现实的班级文化建设,常忽略班级文化活动目标,或行为目标不够明确,以及制定了行为目标却未能很好实施的现象。很多班级的文化活动不多,学生能自主参与或实施的更少,学生对班级文化的亲近感自然淡薄,开展丰富的活动推进文化建设是有必要的[2]。

(五)制度文化薄弱,评价方式单一。

班主任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忽视,压抑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热情。民主参与与监督的缺失,降低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参与度,导致制度文化建设越发薄弱化,制度越发摆设化[3](69-70)。此外,因评价方式单一和狭窄,老师更重视学习上占优势的学生,忽视其他学生,加剧班级制度文化的弱化。

(六)精神文化肤浅,建设本末倒置。

班级文化的核心部分是精神文化,包括班级精神和风貌等。一些教师误认为班级文化建设指的是教室的布置等,于是把精力放在这方面,而将精神文化放至次要位置,使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流于肤浅甚至本末倒置。他们意识不到或者忽略精神力量的形成才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本质内涵[4]。

(七)缺少有益补充,建设走向封闭。

一些班级的文化建设理念比较保守,坚持走自己习惯的单一道路,对于创新形式、别班经验或外来建议都较为抵触。比如不愿意借鉴优秀班级的文化建设经验;不善于从各学科教学经验中吸取有益的元素;更不屑于采纳家长的建议。缺少有益的补充,班级文化建设渐渐走向封闭。

二、指向核心素养:班级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核心素养发展是学生须具备的,能满足其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5](66-73),具体细化为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国家认同和社会责任等素养。人文情怀强调树立人本意识,尊重人的价值,关注人的发展;审美情趣强调具备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艺术创意的意识;国家认同强调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强调尽职尽责,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具备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6](1-3)。核心素养强调引导学生积累文化基础和提高发展能力,并在参与和互动中积极践行[5],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核心素养强调的品格和能力,养成和发展均需在一定的教育教学场域中具体落实。班级是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的重要场域,因此,班级文化建设成了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价值取向的班级文化建设,应是学生自立自主的建设,应是潜移默化以文化人的过程。要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价值,班主任需创新文化建设策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传统文化为基石,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等方面转型创新,借助资源的补充,增强文化引领的功能,建设适合核心素养培养和提高的班级文化,提升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与价值。

三、指向核心素养的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学生发展。

班主任应提高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增强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学生的价值和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多关注如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能仅仅关注学风建设[7](246)。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班主任可引导学生积极组织和参与班级文化活动,并常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让他们感到被人尊重,感受到主体地位,唤起对班级文化的热爱。同时,有助于提高他们对其他同学主体性地位的认识,有助于理解或学会如何尊重别人的价值。这种班级文化的浸润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核心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增加文化底蕴,强化价值引领。

学生核心素养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道德精神。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并汲取营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深厚班级文化建设底蕴和提升价值的主要途径。教师可在教學中挖掘美的元素,丰富学生的美学知识;可创建书法园地,引导学生创作评介,体会运墨书写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可引导学生开练传统的“八段锦”,感受刚柔并济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8](85-86)。还可围绕文化主题开展班会或实践活动,熏陶思想感情,提高实践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如召开中国故事主题班会,学习勤学敬业等传统美德;如举办中秋赏月晚会,举行端午包粽子活动,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如开展民间走访活动,了解风土人情,增强民族文化自信[1]。此外,教师还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班级文化融合,在文化活动中,在社区实践中,深化学生对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班级文化建设应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深厚其底蕴,提升其价值;应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其生命活力。有助于培养与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国家认同的核心素养。

(三)创意物质文化,学生自主参与。

以核心素养为价值取向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需具有一定的创意,展现班级的个性特色和文化内涵。师生可设计制作班级名片或宣传图片,张贴于教室前墙或门口,体现共同愿景;可张贴师生留言于教室侧墙,抒发感想励志学习;可创建班级刊物,设置作品专栏,展现学生风采;可设置“图书天地”或“植物园地”,让学生动手实践丰富生活。在班主任的引导下,设计制作、张贴维护、班刊编辑、图书整理、花朵裁剪等各项活动都由学生自主参与和管理。积极参与、齐心协力、沟通合作、尊重同学,有助于增加学生的班级主体地位感和归属感,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的核心素养。

(四)明确行为方向,推进自主管理。

每期伊始,班级应制定文化活动目标,明确行为文化建设的价值方向。实现行为文化建设价值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自主管理。如班级可设置全员班委制,擅长绘画的担任宣传委,爱唱爱说的担任文艺委等,任期轮流,每人均能获得锻炼的机会,这能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增强责任意识[9](75-76)。又如将班级刊物分成各种版块,每个版块由不同小组负责,让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编辑,发挥各自所长[8]。这样,每位学生都有事做,每件事情都有人做,人人尽职尽责,对自己和他人负责。此外,班主任还应引导学生互帮互助,以增强班级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在推进学生自主管理的进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五)体现制度民主,呈现多元评价。

班级文化需转化为组织和制度的方式,才能发挥规范和凝聚的功能[10](65-68)。在制定班级制度时,班主任应进行全班投票,听取学生意见,体现民主精神,让制度为学生认可,增强责任意识,让其更愿意遵守自己参与决定的制度。班级还可建立定期展示建设成效的机制,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贡献,并为促进建设献策建言,发挥主人翁作用[3]。另外,多元评价机制有助于教师、学生和家长从不同角度评价班级文化建设[2],以促进反思和改进。其中对学生的评价不能限于学习,还要关注其他素养;不能仅重视占优势的学生,还要关注处境欠佳的学生[2]。民主的制度文化和多元的评价机制,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对别人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核心素养。

(六)围绕核心素养,培育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体现为学生的意识和价值观,包括班级精神和班风班貌等[10],并不是指教室的布置。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需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价值取向,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及成长需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或自主组织班级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责任意识,培养担当精神,并引导他们维护班级利益和荣誉,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如学生自主轮流为班级“图书天地”补充图书资源,为大家的交换阅读提供服务,并定期交流心得,互相借鉴学习,打造书香文化园地,培育班级精神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七)开放文化建设,重视资源补充。

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开放,需要补充有益资源。首先,班主任应重视从学科教学中吸取有益元素,尤其要重视语文教学对文化建设的作用,支持语文教师配合语文教学。如班主任配合开展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创设情境配乐吟诵,让师生在传统文化的审美意境中接受熏陶,以深厚班级的文化底蕴[8],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核心素养。其次,班主任应重视家长资源,引导家长定期参与班级活动,或创建班级网络平台,架起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桥梁,增进三方理解,吸取更多建议,优化文化建设,尊重学生价值,促进其全面发展。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如何尊重别人价值,如何关注别人发展,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丁秀荣.中华传统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根基[J].现代教育科学,2019(2).

[2]熊幹.高中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3]吴永红.初中班级制度建设研究[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9(8).

[4]吴慧昕.初中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5]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6]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7]靳情.核心素养视域:优化班级文化创建的策略选择[J].新课程(下),2019(4).

[8]蓝海燕.传统文化与班级文化建设融合的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8(11).

[9]戴建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扬善艺术浅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9(9).

[10]康永邦,李雪梅.基于核心素养的班级文化转型与创新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7(7).

猜你喜欢
班级文化建设价值取向核心素养
建设幸福班集体,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高三班主任课程实施能力对班级的“正”影响
“浅谈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推行措施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