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三十载逐梦改革浪潮

2020-12-14 03:55晓英
上海戏剧 2020年6期
关键词:大赢家红马甲话剧

晓英

1990年,改革的号角在浦东大地吹响,开发开放为这片土地带来勃勃生机;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正式营业,“红马甲”和柜台前摩肩接踵的人群成为上海人不可磨灭的一段记忆;同样也是在1990年,四个大学毕业生在上海街边的小饭馆里把酒言欢,彼时的他们尚不能预见未来三十年的风云激荡,却已经立志要进入新兴的资本市场一展宏图……为纪念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岁月和浦东开发开放的辉煌历程,原创话剧《大赢家》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与浦西的剧场相比,这里离陆家嘴的金融圈显然更近一些。

《大赢家》以话剧的形式展现了中国证券市场30年的发展历史。它以时间为轴,呈现了四个大学同学在改革浪潮中不同的人生轨迹,而剧中每个角色的梦想、选择、改变背后,都有着深深的时代印记。

从普通人的人生历程折射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并非易事。如何在丰富又庞杂的信息流中找到个人与时代的连接点,如何让细微而个体的日常体现出具有时代特征和群体性意义,如何在话剧舞台上呈现出资本市场和金融行业的跌宕起伏与风云变化,对主创团队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更何况,对于一直在高校工作的编剧李然来说,金融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为了更好地了解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他花了小半年的时间大量地看书、找资料,翻阅30年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了解得越多,素材越多,他反而慢慢放松了下来。“我最终写的是一部戏,是一个故事,而故事的核心是人。我要做的不是PPT,不是告诉观众这30年中的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也不是来讲述证券史的,我要讲的是在30年风雨激荡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是如何改变和成长的。”李然说道。

确定下“写人”的主题后,李然找到了写作的节奏。他采访了一些金融领域中的从业人员,其中不乏在资本市场翻云覆雨的成功人士。在他们那里,他听到了许多看似魔幻却无比真实的人生故事:一个刚刚入职企业、一个月收入才一两百元的新员工,却被摊派购买千元的股票;股市最疯狂的时候,洗脚店的小妹都敢向顾客推销股票。在身边的朋友和学生那里,他也获得了不少信息:大学同学是财经类媒体初创时期的参与者,了解不少内幕消息;有当了记者的学生写了相关上市企业的负面报道,屡屡遭到威胁——这些来自生活的经历最终都成为剧中的一个个细节。甚至,他自己也曾短暂地投身于股市之中——2015年,当所有人都陷入中国股市即将冲上万点的狂热时,他不能免俗地开设了自己的股票账户,然后和无数股民一样,在过山车式的体验中经历了股灾,从此不再启用自己的账户。

导演周小倩则“一听到这个题材,就答应了下来”。一方面是因为这是她第一次执导金融题材的话剧,新鲜的领域和题材对她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有个人的情感因素使然:30年前,她的闺蜜被单位派到上海开设证券门市部,正是令当年的上海人印象深刻的无数“红马甲”之一。当时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她一到周末就去陆家嘴找闺蜜改善生活,也慢慢知道了股票市场。而那段經历,也成为她求学生涯中非常难忘且愉快的一段记忆。“我看完剧本就给当年的闺蜜打了电话,她已经退休回西安了。这30年里,中国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最辉煌的第一代红马甲来到上海又回到原点,这就是人的命运。”她这样说道,“金融并没有想象中离我们那么远,中国资本市场30年,真的有非常多的事情可以讲述,也值得讲述。”

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四个角色是具有高度代表性的,又是让观众觉得亲近可信的:他们中既有知识分子家庭出身、毕业后投身媒体的著名媒体人和股评家,也有乡村的中学教师考上研究生后,从治学到借调基层政府走上仕途的政府官员,既有也有干部家庭出身、崇尚价值投资的基金经理,也有工人出身、从银行证券业务起步到私募坐庄的资本市场风云人物。这四个典型人物身上,既有时代的痕迹,又是社会的缩影。

在舞台上,四个有着深厚情谊的朋友最终走出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而他们的人生故事,也串起了“上交所成立”“327国债期货”“深圳810”“股权分置改革”“2015年股灾”等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大事件。那如何勾连起个人与时代、金融与日常呢?“戏剧最终讲的还是与人有关的东西。而人是很具体的,要经历上学读书结婚生子各个阶段,有丰富的情感,有琐碎的生活,而不是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思考事业和工作上。于是写到这些人物的时候,我会想这个阶段他的人生可能会发生什么改变,然后把这些改变的节点和资本市场的变化结合起来,形成一种遥遥的呼应。”李然说。

这也是一部充满真实生活细节的戏剧作品。在剧中,20世纪90年代初,倨傲的国营饭店服务员嚷嚷着“饭店有苍蝇不要太正常,又不是我放进去的”,可能会引得观众莞尔一笑;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在酒后高声朗诵海子的著名诗篇:“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和周天子的雪山;天马踢踏,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选择永恒的事业!”又可能会勾起不少人的青春回忆。包括在四个人第一场聚会里,梁万羽带来一本1988年的《收获》杂志,提到上面刊登的一篇小说《国运》,都是真实可考的细节。“这篇小说的作者吕梁当时是很被看好的青年作家,但他去深圳采访见识了资本市场的疯狂后,就不再写小说了,转而投身股市为主的财经写作,甚至自己还做起了投资,做起了庄家。”李然介绍。当时轰动社会的人和事被他妥帖而隐秘地隐藏在一个又一个细节背后,剧组建组的当天,他整整讲了一个下午,详细交代了台词背后隐藏的无数细节,以期让演员对人物和股市有更深入的理解。

那么,谁是最终大赢家?作为一部财经话剧,《大赢家》在展示时代变幻、呈现社会人生的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价值取向。最终,崇尚价值投资、尊重市场规律的宋旭东坚持到了最后。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该剧总策划郑培敏说:“希望通过这部话剧,还是表达出需要敬畏市场、敬畏法治,最终生存下来的才是‘大赢家。”

猜你喜欢
大赢家红马甲话剧
万亿特斯拉产业链, 谁是“大赢家”?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红色之心
再见啦,秋天!
今天的阅读者,明天的“大赢家”
“红马甲”在行动
过去的理想
话剧《惊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