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烈士“妈妈”嫁人

2020-12-14 04:35邓小芹
情感读本·道德篇 2020年11期
关键词:玉兰母亲妈妈

邓小芹

袁玉兰从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出发,跨越1324公里,来到云南省河口市屏边县烈士陵园,她要亲自“看”张宜华一眼,告诉他,40多年前的承诺,她从未忘记。

甜蜜爱情终于沙场

2020年4月,云南屏边空气渐暖,木棉花高高地挂在树上,鲜艳欲滴,犹如英雄的鲜血染红了树梢。屏边水冲子烈士陵园上空,一群寒鸦低低地飞过,袁玉兰站立在张宜华墓前,看着照片上那张俊秀的脸,泪如泉涌,哽咽着说:“替你孝敬妈妈,我做到了。你安息吧!”

67岁的袁玉兰是重庆忠县石宝镇百安乡光明村人。家里条件不好,她和两个哥哥念完小学就辍学了,跟随父母到生产队劳动。

1973年,20岁的袁玉兰结识了村里的拖拉机手张宜华。张宜华年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帮母亲分担重活,他常常天不亮就起床,天黑了还不回家。袁玉兰觉得,孝顺勤劳的男人很可靠。

两人互生好感,渐渐成了情侣,第二年,他们订婚了。大部分时间,他们各自在生产队劳动,总有干不完的活儿,但彼此都牵挂着对方,心中充满了甜蜜。

1974年年底,武装部到村里征兵。张宜华很想报名,参军报国是他多年的梦想,但想到常年生病的母亲和即将嫁进门的未婚妻,他犹豫了。心上人的心思,袁玉兰明白,她坚定地说:“你安心去服役,把妈妈交给我照顾。”就这样,两人取消了来年春日的婚期,决定等张宜华退伍返乡再结婚。

1975年1月21日,张宜华离开家乡,奔赴西藏军区。从此,两人鸿雁传书,遥寄思念。张宜华每月都要给袁玉兰写信,嘱咐她和母亲照顾好身体。每每收到信,袁玉兰都无比激动,立刻给心上人回信。她还时常去张宜华家,帮他的母亲干农活,给她讲张宜华在部队的情况。

张宜华的母亲袁和菊是个苦命女人,早年女儿夭折了,后来又失去丈夫,她的身心遭受了沉痛的打击,患了一身病,常年吃药。为了不让“妈妈”太劳累,袁玉兰包揽了所有的重活,农忙时节,还邀上自家兄弟,去帮张宜华的母亲收割。

生活的负担比从前更重,袁玉兰却从来不言苦。想到远方的心上人,她觉得日子充满了期待。

1979年2月初,天空飘着鹅毛大雪,张宜华又写了信回来。他在信中说,2月17日,他和战友们将奔赴对越自卫还击战战场,“打赢了这场战争,我就回家。但如果子弹不长眼,拜托你帮我照顾好妈妈……”读到这里,袁玉兰忐忑不安,想到未婚夫即将奔赴无情的沙场,她的心一刻也不能平静。

为了让张宜华放心,袁玉兰迅速写了回信:“别乱说,你一定会平安回来的。你为国尽忠,我替你尽孝,是应该的。你不用担心,无论怎样我都会照顾好妈妈。”

回信寄出去没多久,部队传来噩耗:为了掩护战友,张宜华被子弹射中,壮烈牺牲。仿佛一声晴天霹雳,袁玉兰陷入了深深的痛苦,整日以泪洗面。张宜华的母亲更是苦不堪言,几次哭到晕厥。

看着卧床不起、伤心欲绝的“妈妈”,袁玉兰既心疼又自责,她答应过张宜华,要照顾好妈妈。想到这里,袁玉兰擦干眼泪,握着袁和菊的手,说:“妈妈,还有我呢,我会陪着您,照顾您的!”

出嫁也要带着“妈妈”

袁玉兰每天一早来到张宜华家,帮他的母亲做家务,陪她吃饭,为她擦洗身体。看着“妈妈”的气色渐渐有了好转,她感到很欣慰。

一个下雨天,袁玉兰像往常一样来到袁和菊家。只見她靠在墙边,望着墙上儿子的照片,默默地抹眼泪。袁玉兰意识到,对于独居的“妈妈”来说,走出悲伤的情绪很困难。如果有人和她一起住,陪她说说话,她的状态会好一点。可是,“妈妈”没有姐妹也没有女儿,谁来陪她住呢?思来想去,袁玉兰决定自己搬过来。

第二天,袁玉兰便收拾了衣物,搬到了袁和菊家。得知她要与袁和菊长住,家人都不赞同,同村的人也开始说闲话,“张宜华已经走了,她不是犯傻吗?还不如赶紧找个婆家嫁了!”闲言碎语传入耳中,袁玉兰心里很难过,但想想心中的诺言,她什么也没有说。

每天,袁玉兰默默地陪在袁和菊身边,给她做饭,帮她洗衣服,陪她说话,袁和菊的心情又渐渐明朗起来。可是到了夜深人静时,袁和菊又情不自禁想念儿子,悄悄落泪。一连几个早晨,袁玉兰发现“妈妈”的眼睛又红又肿,就知道了她的“秘密”。为了让“妈妈”睡好觉,她干脆和“妈妈”同睡,将她搂在怀里,像哄小孩一样哄她入睡。过了一段时间,袁和菊能够睡安稳觉了。

因为哭泣过多,袁和菊的右眼几乎失去了视力,左眼也看不清楚,袁玉兰每晚用热毛巾帮她敷眼睛,再滴上眼药水。袁和菊贫血严重,袁玉兰四处求医,买回滋补中药,一勺一勺喂到她嘴里。

因为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疏远,加上失去张宜华的痛苦一直萦绕在心间,袁玉兰常常觉得有苦说不出。但无论心里有多少苦水,在“妈妈”面前,她总是表现得坚强又乐观,只有到了深夜,“妈妈”睡着了,她才敢偷偷掉眼泪。

让袁玉兰感到高兴的是,“妈妈”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双眼恢复了视力,能自己吃饭了,“婆媳俩”的生活渐渐好起来。

有一天,袁和菊的哥哥来到家中,对袁玉兰说:“你照顾‘妈妈这么久,孝心爱心都尽到了,可是你已经26了,不能再耽误,找个好人就嫁了……”

袁玉兰立刻明白了,这是“妈妈”请来的“说客”,她流着泪说:“我嫁人了,妈妈怎么办?我答应过宜华,要替他照顾妈妈。”

袁玉兰如此倔强,袁和菊拿她没办法,就假装跟她生气,不吃也不喝。袁玉兰怕气坏了“妈妈”的身体,只好勉强答应了她:“嫁人可以,但是我得带着妈妈。”得知袁玉兰的条件,说媒的人都悄悄地走了。

1981年,袁和菊的哥哥到重庆万州打工,认识了武陵镇的搬运工彭国政。他见彭国政勤劳又踏实,就牵线搭桥,让他和袁玉兰互相认识。

听闻袁玉兰的“硬性要求”,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彭国政认为袁玉兰是个重情重义的好女子,对她更生了几分好感。“多个妈妈,多一份福气。”他告诉袁玉兰,他会和她一起照顾妈妈。就这样,两人步入了婚姻。

袁和菊怕拖累两个孩子,说什么也不肯跟他们去万州。彭国政只好过起了“两边跑”的生活,来回跑了好几年,毫无怨言。袁和菊实在不忍心看他长年奔波,终于答应和他们一起去万州。

孝爱温暖“妈妈”暮年

彭国政家十分贫寒,只有一间20多平米的小土屋。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后,生活更是拮据。为了一家人过得好一点,袁玉兰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就和丈夫一样做搬运,扛着一百多斤的货物,她要登上一百多步台阶,常常累得腰酸背痛。尽管日子很苦,她却从不舍得让“妈妈”干活,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洗衣服,做饭,把家里全都收拾妥当了,才出门去搬运。

袁玉兰有一手好针线活,下雨天,她在家给“妈妈”织毛衣、毛裤,做棉鞋、鞋垫。为了让棉鞋保暖,她把平时收集的绒毛衣领缝到鞋垫上。时间久了,袁和菊不肯再穿买的鞋,她说袁玉兰做的鞋子舒服又保暖。

彭国政也很心疼“妈妈”。听说艾草水泡脚可以祛除湿气和寒火,他专程上山找艾草,一捆一捆背回家,晾干,密封,以备“妈妈”长年使用。袁和菊喜欢吃鸡蛋,彭国政养了十几只鸡,让“妈妈”一年四季可以吃上新鲜的鸡蛋。他还经常到河边钓鱼,让袁玉兰煮给“妈妈”吃,有时钓得多,就拿小桶养起来,让“妈妈”慢慢吃。

夫妻俩长年劳作,十分辛苦,但他们从不抱怨,更不舍得让袁和菊跟他们吃苦受累。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从小就很疼爱“奶奶”,那时候零花钱很少,他们却愿意拿来给奶奶买好吃的,还拿出压岁钱,给奶奶买了个助听器。

在这个充满爱的家庭里,袁和菊的状态越来越好,性格也比从前开朗多了,脸上时常挂着幸福的笑容。左邻右舍都以为她和袁玉兰是一对母女,常常夸她的女儿和女婿有孝心,袁和菊听了,呵呵直笑。

有一次,袁和菊上街看戏时,不小心摔断了股骨,住进了医院。一个多月里,袁玉兰守在她身边,给她喂饭,喂药,帮她擦洗身子,揉腿。卧床久了,袁和菊感到浑身酸痛,不肯吃饭,还常常发脾气。袁玉兰小心翼翼地帮她翻身,像哄小孩一样,轻轻拍打她的背,哄她吃饭,哄她入睡。彭国政一日三餐变着花样做菜,煲汤,送到医院,生怕“妈妈”吃不好。

2019年8月的一天,袁玉蘭无意中看到袁和菊靠在墙边,对着张宜华的照片轻声说话。她明白,这么多年过去了,张宜华始终是“妈妈”心里最大的牵挂。于是她悄悄委托张宜华的战友,打听他的下落。2019年年底,袁玉兰收到张宜华战友的来信,得知他的墓地在云南屏边。此时“妈妈”已经94岁了,袁玉兰决定代替“妈妈”去“看”张宜华。

2020年4月,袁玉兰从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出发,跨越1324公里,来到云南省河口市屏边县烈士陵园,她要亲自“看”张宜华一眼,告诉他,40多年前的承诺,她从未忘记。

如今,袁玉兰成了小镇家喻户晓的名人。面对荣誉和夸赞,袁玉兰只是淡然一笑,说:“张宜华为国家奉献了生命,我照顾妈妈是应该的,分内之事,微不足道。”

高珈摘自《博爱》

猜你喜欢
玉兰母亲妈妈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arketing and Social Media Marketing Strategy
鸟妈妈
给母亲的信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
悲惨世界
用拔河绳上好耐久跑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