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喂!喂!农大教授来我村做电视报道,种甜叶菊的老乡赶紧来听讲啊!今年县里要争做种甜叶菊嘞大县,种嘞好嘞要披红挂彩,受县级表彰!”
天快黑了,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岳庄村村委会的大喇叭里,晨绿合作社经理张更希急火火的声音传出来。把培训说成“电视报道”,管讲课的老师喊“教授”,好像是他的习惯。
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曲周县育苗产业园科技小院的学生张恩琪在村委会里已经准备好了电脑和投影仪,白墙上映出了“甜叶菊病虫害防治技术”几个大字,凸显在嫩绿的甜叶菊背景上,映得他身上印着“科技小院”的大红背心越发的鲜亮。
人们陆陆续续进来。先来的有奖品,是农大曲周实验站制作的甜叶菊种植技术挂历。领奖的老乡一边翻看,一边啧啧地夸:“真好,每个月都告诉咱该干啥。”大家填写了李恩琪带来的调查表,男女老少挤坐在一起,就粗声大嗓地互相开玩笑。
屋子一会儿就满了。恩琪一开讲,屋里立刻安静下来。他使劲儿扯着嗓子,一张张图片放着,一种病一种病地讲,从症状到病因再到医治方法。
恩琪嗓子有点哑。这是恩琪和同学们来岳庄做的第二场培训,是他们连续两天来做的第五场。全县种植甜叶菊的21个村,他们计划做至少21场培训。今天下午本来准备去地里查看甜叶菊生长状况,天突然下起了雨,张经理又催他多加了这场培训会。虽然是临时通知,屋子里却挤满了人,门口都堵严了。
一个年轻人聚精会神地拍着图片,他要放进村里甜叶菊种植微信群里。
“上课就是好!要不,原来是瞎打药,现在是睁开眼了!”
门口一个中年人突然情不自禁地大声喊了一句。
2.
照亮他们眼睛的,是科学。
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扎根曲周大地已经四十多年。从治理盐碱增产粮食到今天的科技兴农,一代一代的农大人匍匐在这片大地上,从青春到白发,从青年到耄耋。
现在,曲周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贫困问题,正在向小康迈进。曲周县政府2018年投资1.39亿元建起了曲周县育苗园区,依托曲周县蔬菜种植和育苗历史,意图在本县扶持一批育苗企业,把本县打造成一个知名育苗基地。园区建成后即招募商家经管,农大曲周实验站随即成立了园区科技小院,派研究生李恩琪入驻。园区为实验站科技小院提供科研条件,小院研发的技术将无偿惠及所有企业和农户。
恩琪最初承担的科研任务是“蔬菜育苗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入驻之前,他先调研了本地育苗产业存在的问题,发现大部分育苗基地都停留在经验育苗阶段,虽然育苗也算成功,但存在肥料使用、养分使用的时间和量不科学,虫害时有发生等问题,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于是导师帮他确定了两个研究内容:一、缓控释育苗;二、根际促生菌育苗。第一种育苗方式,可以减少人力,减少化肥使用。第二种育苗方式,促生菌的使用可以促进并保护幼苗生长,有生物防治作用,可减少农药使用。
总之,研究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品质,降低成本,降低环境代价,走向绿色农业致富奔小康的未来。绿色农业是环境需要,是国家人民的需要,是打造高端产品的需要,也是生产者提高收益的需要。
根据曲周的育苗实际,试验主要在西瓜甜瓜育苗上展开。试验进行了五六个月,在最后一周,恩琪连续熬了两个夜晚计算试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突然,他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双腿情不自禁地要弹跳起来,但是他努力克制,双眼盯着电脑屏幕,发出一个“嘴角微微上扬”的笑——知识分子要矜持,尽管出现了意外之喜——试验全部成功!而且,试验中他尝试两种促生菌混合起来使用的那部分幼苗,竟然长势最好,远远超过了试验本身预期的数值。没有人做过这项实验,文献中只说“有可能”,他的试验证明了这是非常成功的一种育苗方法。
小伙子一气写了四五篇论文,都被省级科技刊物留用了。
新式育苗法在反復实验中得到验证后,实验站即全面推向全县育苗企业。这时,恩琪的导师——实验站副站长张宏彦教授突然给恩琪布置了一个新的课题:甜叶菊育苗,而他的两个师妹则承担了甜叶菊大田种植的课题。
不是一直研究西瓜甜瓜育苗吗?为什么突然转向甜叶菊了呢?
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曲周本土上市公司,是一家集农产品精深加工、天然植物提取为一体的出口创汇型企业,其中天然色素产销量居全国之首。收购甜叶菊,萃取甜菊糖苷是晨光公司的一项重要生产内容。依托晨光公司,曲周县甜叶菊种植户逐渐增多,2020年全县甜叶菊种植已达2万亩。单张经理负责牵头的种植户就种了1万3千亩。
得益于农大科研人员,曲周甜叶菊种植一直在选育新的高糖苷含量的品种种植,所以曲周甜叶菊的糖苷含量属于较高水平,深受商家青睐。
2020年,疫情一过,李恩琪就从家返回实验站。隔离期满就立即回到了科技小院,开始研究甜叶菊育苗。去年试验的育苗方式,都用在了甜叶菊上。
师弟张汉昭也下来小院和他一起干。买器材、联系厂家、安装设备,都需要自己来。两个小伙子不怕累,奔波忙活,终于可以布置穴盘了。
试验穴盘不能分期布置,要一次性完成,否则数据受影响。两个小伙子忙到夜里两三点,才把全部穴盘布置好。忙兴奋了,竟然越干越有劲儿,有点儿发疯收不住。发现所有的活儿都干完了,才不得不回到宿舍。一回到简陋的工人宿舍,忽然一下子觉出累了,累瘫了,像霜遇到了太阳,澡都顾不上洗,俩人带着一身黑乎乎的穴盘基质,歪到床上就睡着了。
种子在蠕动,种子破土了,小芽长大了……
嫩绿的小芽芽镶嵌在黑黑的穴盘上一个个方方的小槽里,整整齐齐的,像列队的士兵。
每天,他们都到温室里去照看自己精心培育的种子。出苗、数苗、测量……像呵护一个个亲生的小婴儿,暖心又小心。一个月左右,一个育苗周期终于结束了。
第一次,非常成功,甜叶菊幼苗出苗率和栽培成活率百分之百。
再次种下种子,小心管理等到出苗,长势依然非常好。
眼看试验快要结束了,有一天,他们早上起床后去看苗,一进温室就傻眼了,一脑门子汗哗一下就淌下来了:他们忘了嘱咐昨天晚上轮班的工人,工人们在给园区出售的蔬菜苗床施肥水的时候把他们的育苗盘一并浇了一遍肥水!而他们是不需要施肥的!
将近一个月的辛苦,白费了!几百株甜叶菊需要毁掉重来!
痛心、懊悔……算了,这都不解决问题。两人只好“向天再借一个月”,从头再来。
这一次,成功率又是百分之百!
还有一次,刚出土的小苗竟然遭受了一次病虫害,全军覆没。又一次前功尽弃!唉!不对,前功没有尽弃啊,这次意外的虫灾提醒他们,幼苗期是有虫害危险的,在以后大规模育苗时,一定要提前预防。这是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啊!俩人又高兴起来,再向天借来一个月,重来!
几轮试验结束之后,他们宣布试验彻底成功!
导师张宏彦高兴地拍着两个人的肩膀说:“哎呀,小伙子们,干得不错啊!你们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
是的,这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试验成功后,甜叶菊育苗将在本地大面积铺开!
一直以来,曲周和周边县的农户都从安徽进购甜叶菊种苗。长途运输而来的种苗,成本高,成活率在80%-90%之间,死苗损失不可避免。本土育苗,将给本地育苗企业带来巨大的收入,将降低本地种植户的成本,将提高本地甜叶菊的产量和经济收入!曲周的钱非但不外流,反而会吸引外边的钱流进来!把曲周县打造成全国甜叶菊种植示范区、高糖苷含量示范区是张宏彦的梦想。甜叶菊种植利润远大于常规作物,而需要的人工并不多。脱贫攻坚之际,可以藉此帮助贫困户彻底告别贫困,防止脱贫户返贫。
张宏彦说:“我们农大人也没别的本事,除了技术,我们啥也没有!”
技术就是最大的本事。产业扶贫,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扶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张宏彦组织了扶贫班,对全县甜叶菊种植户包括贫困户进行培训。他邀请了晨光公司、民政局扶贫办、合作社一起参加。晨光公司给种植户保证保护价收购。民政局扶贫办对种植甜叶菊的贫困户进行可行性的扶持。合作社的经理们对贫困户出让最大的利益。
“我们除了有一手技术,还能整合资源!”张宏彦笑着说。
他的语速非常快。他要安排实验站的各方面工作,还要带研究生,他一人能敌百万兵,在这种长期的紧张节奏中养成了走路风风火火,说话语速超快的习惯。
3.
不只是甜叶菊,曲周县所有的作物上,他们都在大做文章。
农大在曲周共有8个科技小院:曲周县育苗园区,白寨,王庄,相公庄,前衙,西刘庄,后老营,德众葡萄基地。每一个科技小院,都“下放”着几名农大研究生,承担着解决当地生产实际问题,开拓绿色农业的任务。
白寨科技小院已经成立了11个年头,白寨乡这两年迅速发展成蛋鸡饲喂大乡,蛋鸡养殖非常普遍。一直以来黄晓英在这里负责种植业研究,不过她的新方向是有机肥替代化肥。田芳芳、马明芳则初次展开饲养业研究——低蛋白饲喂示范和堆肥试验。无论有机替代还是饲养、堆肥,也都是同一个主题:提高品质,降低成本,降低环境成本。
黄晓英的玉米种植筛选了优良品种,肉眼可观她的试验田的玉米超凡脱俗。今年周边的农民都纷纷来向她索取玉米新品种。芳芳的合作养殖户田志刚在用她提供的低蛋白饲料喂了一段时间鸡以后,那一批幼崽的体重、颈长、均匀度都明显好于对比组。而且,成本降低了。乡政府牵头通知全乡的养殖户,由她们给养殖户们举办了第一场培训会。田志刚的示范作用也带动了其他人,这次培训会后,更多的养殖户开始和她们合作。
今年,小院又添了新生。两个男生和马明芳一起“向粪而生”;另一个研究有机肥替代;还有一个从大田玉米种植开始使用有机肥,生产饲料,从源头上管控,解决环境压力。将来,他们的技术成熟后将全面推广开去。
相公庄农户则以种植苹果为主,本地苹果皮薄汁甜果肉细腻,但因为苹果着色不好还容易裂皮,愣是因为卖相不佳走不出去。相公庄小院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张俊娜去年入小院时开展了果园郁闭程度研究,发现果树过于茂密影响了苹果的成色和产量。今年新入院的杨晨则研究果园生草和果树根部铺设草帘和地膜对成色和产量的影响。目前看苹果的裂纹现象有所减少,希望秋收后数据出来后,技术可以广泛推广。
王庄村一直以传统小麦玉米种植为主。历史上王庄科技小院已经解决了农民春季肥水过量的问题,指导他们减少春季肥水,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技术的辐射已经扩散到周边乡村,但王庄村的产量仍然是最高的。现在,从事植物营养研究的王晨辉正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来判断苗情,根据苗情来指导春季水肥,准确率达90%。目前她跟踪的已不只是王庄村的地块,而是每村选四五户带头人,全县34个村选出160户农户进行跟踪。她建了一个群,技术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和群消息反复推送,希望他们能起到技术示范作用,从而在全县推广新技术。在王庄小院,卫星遥感技术操控无人机撒药施肥的叶松林和他的同学们还在勾画合作社大田生产机械化劳作的蓝图;而导师特意派来的社会学博士生桑坤则完全和农民打成一片,来研究农民社会,意图解决技术落地時错综复杂的人的问题。
在前衙小院,完全承包了2亩多地的李惠丽,拖着疲惫的泥裤腿,还在设想包一辆小面包带农户出去观摩高端葡萄的种植;在西刘庄小院、后老营小院、葡萄园区小院,一个个青春而沧桑的学生正在播撒科技和绿色的种子。他们,女生不事修饰,甚至蓬头垢面;男生简单随意,甚至一身泥土。他们的时间和心思,都在土地上……
是的,这片土地,睁开了眼。
照亮她眼睛的,就是农大人的科技之光。
(王海霞,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河北作家高研班学员。2011年在《北京文学》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烟花》,获第六届北京文学奖“新人新作奖”。后在多家纯文学刊物发表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多篇。作品入选2014年度河北小说排行榜、2016中国报告文学排行榜、2016年度《北京文学》年度排行榜。)
编辑:安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