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胜,刘 晴,陈财龙,唐巧然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科研处,苏州 215025)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及《“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2]中均提出,通过构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来推动健康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将为提高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在一系列推动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战略性部署下,近年来,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为医学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逐渐涌现一批世界级原创性医学科研成果。同样,儿童医院的科研事业也迎来蓬勃发展的时期。从全国儿童医院整体上来看,每年获得科研项目数及经费投入总额均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升,产生的最新医学成果为儿童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服务支撑。全国儿童健康水平取得明显的提高,儿童健康主要指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明显下降等。儿科各亚专业的临床与科研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如新生儿专业在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等领域的临床救治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呼吸专业在感染性疾病、哮喘和呼吸介入治疗方面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心血管专业的儿童晕厥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与诊治方面呈现与国际平行发展的态势;肾脏专业的Alport综合征研究已达世界领先水平;血液病专业的各类型白血病的综合诊治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但是,相对于综合性医院,儿童医院的科研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不足与挑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1.1 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数少 资助率低作为医学科学领域的重要资助渠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推动临床医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成为评价医疗机构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4]。以国内关注度极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集中受理)为例,近年来全国儿童医院每年的立项数普遍较以往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与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密切相关。但是,与综合性医院进行对比,儿童医院的立项增长幅度有限。通过对2016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集中受理)立项最多的综合性医院、儿童医院进行比较(表1),发现两者之间的差距呈现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图1)。结合考虑各自的人员队伍规模因素,两者之间的立项数与人员队伍规模的比例仍然相差较大,综合性医院明显优于儿童医院。
表1 近4年TOP 1综合性医院、儿童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集中受理)立项情况(项)
图1 近4年TOP 1综合性医院、儿童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集中受理)立项折线图
1.2 高水平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极度缺乏以国内广受关注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国家三大奖”为例,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网站(http://www.nosta.gov.cn/web/list.aspx?menuID=7)对外公开的历年获奖项目名单,全国儿童医院在2016—2018年三年期间获得的奖项数为3项,均作为参与单位获得,无第一完成单位。从获奖数量上看,儿童医院获得“国家三大奖”的数量与综合性医院相差甚远。
1.3 缺少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目前,全国尚未有儿科专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待零的突破。
2.1 儿科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极度紧缺受儿科医师待遇低风险大、儿科诊疗服务价格低及教育部曾在1998年以“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为由取消全国各医学院校的儿科学专业本科招生(后又恢复招生)导致儿科医师培养断档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全国儿科医师队伍一直处于人员短缺状态。国家卫生健康委医师电子化注册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拥有儿科医师23万人,每千名儿童拥有0.92名儿科执业(助理)医师,与全国平均每千人配备2.06名医师相比,相差甚远。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统计,2017年全国卫生从业人员总量为1 117万余人,但儿童医院从业卫生人员仅为7.2万余人,儿科人力资源总量严重不足[5]。随着国内从2016年1月1日起全面开放“二孩”政策,2016、2017及2018年出生人口数均保持在1 500万以上,儿科医师的严重短缺现象将进一步凸显。国内儿科人力资源的不足,尤其是儿科优秀人才的极度紧缺,严重地影响儿童医院在科学研究上的参与度。
2.2 儿科医师临床工作量大 诊疗负担过重由于全国儿科医师的严重不足,导致每名儿科医师的诊疗负担过重,工作强度远远高于全国医师的平均水平。根据2011—2016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对每名儿科医师与医师2010—2015年期间每年所承担的门急诊人次数、出院人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从承担门急诊人次数来看,每名儿科医师从2010年的2 851.09人次快速增加至2015年的4 008.00人次,增幅达40.58%,超过医师的11.02%,其中2015年每名儿科医师是全国医师的2.44倍;从承担出院人数来看,每名儿科医师从2010年的127.21人增加至2015年的173.89人,增幅达36.69%,超过医师的17.69%,其中2015年每名儿科医师是全国医师的2.52倍。
同时,由于儿科诊疗工作的特殊性,医生面临的诊疗对象大多为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症状的儿童,并且配合程度较差,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其工作难度、负担远大于其他类型医生,导致儿科医师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6]。超负荷的医疗工作,导致儿科医师在科学研究上的投入十分有限,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儿科医师从事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及深度。
2.3 专职科研人员少 研究队伍规模小由于国内儿童医院所承担的临床工作任务普遍繁重,导致医院必须把有限的人员编制名额优先给予临床诊疗岗位,分配给专职科研队伍的人员编制名额少之又少。因此,相对于综合性医院,国内儿童医院的专职科研队伍建设发展非常缓慢,编制人员少,远远不能满足临床专科科研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科研队伍规模小,难以形成人才的集聚效应及鲶鱼效应。
2.4 现行的科研评审体系原因国内科研立项、科研成果奖评审,对所有申报项目均按照相关学科或专业进行分组,然后组织开展评估。医学科研立项(基金项目)评审分组,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医学领域的主要项目来源,往往首先根据人体器官系统划分,然后按照从基础到临床,从结构、功能及发育异常到疾病状态进行细化。医学科研成果(科技进步)奖评审分组,往往首先按照内科学、外科学及中医中药等大学科进行划分,然后根据器官系统进行细化。如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分为内科与预防医学组、外科与耳鼻咽喉颌组、中医中药组、药物与生物医学工程组等四大组。因此,儿童医院所申报的项目,无论是科研立项,还是科研成果奖,按照现行的主要分组原则,均直接与综合性医院进行正面竞争,未能像国医国粹中医学、中药学独立成组进行扶持。
3.1 呼吁政策支持 在现行的评审体系下增设儿科专业组从生理及功能上看,儿童不能简单看作成人的缩小版,儿童的各脏器和身体机能都处在生长发育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儿科学也在不断地向更细分的三级学科发展,同时不断地衍生出新的专业。儿科学的三级学科分支类似内科学,主要以系统划分,如呼吸、消化、循环、神经、血液、肾脏、内分泌等。儿科学虽然在分类上与内科学相似,但是其研究内容及内在规律与成人差别颇大,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现行的部分科研评审分组仅仅根据人体器官系统划分有待进一步科学规划及完善。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儿科的建设与发展,纷纷出台相关文件予以政策支持。在儿科科研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与挑战,除了儿科医师队伍的自身努力之外,更多的是需要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支持。因此,根据儿科的专业特点及支持儿科发展的角度出发,国家相关科技部门可以尝试在现行的分组规则下,另外增设儿科专业组。在各类科研申报中,由各申报单位及申报人在选择分组时自行决定,这样既考虑到儿科专业的特点,又体现党和政府对儿科医学科研发展的支持与重视。
3.2 加快儿科医学人才培养 进一步扩大人才队伍在医疗服务行业,儿科属于劳动密集型专业。在患者人数不断增多、服务需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必然要求全社会源源不断地补充儿科医师,扩大服务供给。因此,要加大儿科学历教育培养,扩大儿科医学招生规模,从源头上增强儿科医师队伍的供给。除了恢复儿科学本科专业招生之外,国家教育部应大力支持国内医学院校或含有医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增设儿科学本科专业,目标是尽快实现每个省或直辖市至少有1所高校开展儿科学本科层次专业教育。同时,积极加大对硕士以上儿科专业医师的培养,以源源不断地输送高层次人才。教育部应大力支持高校设置儿科学专业“5+3”一体化儿科医师培养,扩大儿科专业本科生的研究生教育渠道。要求课程设置和轮转时间安排上兼顾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每位“5+3”一体化儿科住院医师安排相应亚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制定个体化的培养计划,保证3年期满时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要求以及相应的科研产出[7]。进一步增加具有儿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医学院校的儿科招生名额,扩大招收儿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等的规模。
加强儿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力度,遴选新增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扩大招收儿科住院医师。同时,积极引导与吸引一批优秀的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参加儿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结束后从事儿科医师工作。同时,大力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不断提高现有儿科医师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
3.3 鼓励开展跨学科的研究 组建联合科研团队科研实力的竞技归结于人才的比拼,科研水平的高低归结于科研团队实力的强弱[8]。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呈现出的高度复杂性、综合性等重要特点,决定着科研合作是必然趋势。围绕前沿重大科学问题组织成立研究联盟,集结国内外相关领域优势力量,以目标导向、平等互利、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为原则,以科研协作、学术交流等为纽带,建立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9]。因此,儿童医院要密切关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紧紧围绕国家“十三五”期间医学科技计划专项布局,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有针对性地组建跨学科的科研团队。通过技术、资源共享,实现共同研究与联合攻关,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临床诊治能力的同时,真正实现医院内的科学研究组织模式“从个体研究向团队攻关”转变,扩大医院的综合影响力[10]。如针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重点专项,鼓励支持新生儿科与综合性医院产科开展科研合作,建立围产医学研究团队。
3.4 加快建设专职科研队伍 提高专科医院科技创新能力一流的科研工作需要一支具规模、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来支撑[11]。加快专职科研队伍建设,形成一支规模适度、层次合理的专职科研队伍,对快速提高儿童专科医院科技创新能力及推动医院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扩大设置专职科研队伍,除了加快促进临床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和转化、缩短临床和实验室之间的距离,其根本在于细化医院人才发展方向,鼓励各司其职、术业专攻,通过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相促进的方式,做到“两手同时抓、两手都要硬”[12]。同时,专职科研队伍除了完成本人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及实验任务外,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参与到临床医生的科学研究设计中,给予规范指导,协助完善科研项目的研究方案,提高项目的可执行性。建设一支颇具规模的专职科研队伍,强化科研与临床的转化交叉、协同发展,积极发挥出人才的集聚效应及鲶鱼效应,已经成为儿童专科医院未来科研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