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流行现状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2020-12-14 14:18戈红雨袁双龙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61期
关键词:外排烯类青霉

戈红雨,袁双龙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感染科,天津 300052)

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是社区或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可导致肺炎、尿路感染、肝脓肿和菌血症等,其分离率和耐药率不断上升。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作为治疗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主要药物,近年来在临床中的大量应用,导致CRKP的分离率急剧增高,并在全球迅速传播,对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1]。CRKP感染治疗选择极为有限,且病死率高,给临床治疗和院内感染控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因此了解CRKP的耐药机制对治疗选择尤为重要,本文对CRKP的流行现状和耐药机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CRKP防控意识。

1 CRKP国内外流行现状

过去十余年间世界范围内关于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感染暴发和流行的报道越来越多。流行病学研究显示CRKP是国内外最常见的CRE。据报道由CRKP引起的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率非常高。美国CDC数据显示CRKP分离率由2001年的1.6%上升至2011年的10.4%。2016年欧洲CDC数据显示欧洲国家的CRKP分离率为0-66.9%不等。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HINET)监测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临床分离菌株中KPN的分离率仅次于大肠埃希菌位居第二位,三级医院分离率为15.78%。KPN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逐年上升,分别从2005年的3.0%和2.9%上升为2018年的25.0%和26.3%[2]。2018年CHINET数据显示各省市CRKP的检出率为1.8%~61.5%不等,其中河南省CRKP检出率最高达61.5%,北京为55.7%,天津为13.3%,且CRKP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我国流行情况不容乐观。已有研究显示具有高毒力和传播性的CRKP分离株在我国多个地区检测到,迫切需要对此高风险CRKP克隆进行监测[3,4]。

2 CRKP耐药机制

目前,研究发现CRKP耐药机制主要包括有以下几种:产碳青霉烯酶;产高水平AmpC酶或ESBLs合并外膜孔蛋白OMP缺失;主动外排机制;靶位蛋白的改变等,其中产碳青霉烯酶为CRKP耐药最主要的机制。

2.1 产碳青霉烯酶

根据Ambler分类法可将β-内酰胺酶分为A、B、C、D类,A、B、D类中包含有水解碳青霉烯类活性的酶被称为碳青霉烯酶,是产碳青霉烯酶KPN耐药的主要机制。许多碳青霉烯酶基因位于可移动的遗传元件上,可以导致耐药性水平传播。

2.1.1 A类碳青霉烯酶

A类酶含有丝氨酸残基,主要包括KPC、IMI、GES、SME、SHV38和SFC-1家族,在KPN中发现的A类酶包括KPC、GES及SHV38等。其中KPC自1996年在美国首次被发现,是KPN中最主要的A类酶,也是介导CRKP耐药最主要的机制。KPC由质粒介导,可水解除头霉素类和头孢他啶外的几乎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目前已报道的有22种KPC酶[5],其中KPC-2和KPC-3在全球范围内流行,我国CRKP以产KPC-2多见。

2.1.2 B类碳青霉烯酶

B 类酶为金属β-内酰胺酶,需依赖金属锌离子发挥催化活性。二胺四乙酸能够抑制其水解活性,而克拉维酸与舒巴坦不能抑制其水解活性。B类金属酶主要包括VIM、IMP、GIM、SPM、SIM和NDM等,能水解除单酰胺环类(如氨曲南)外的多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在KPN中检测出的B类酶,主要为IMP、VIM以及NDM-1[6]。IMP是最早发现的B 类酶,主要分布在亚洲,在全球范围均有流行。IMP水解能力较弱,IMP和VIM可通过I类整合子来获得其他耐药基因盒,从而造成KPN的多重耐药[6]。NDM酶即新德里β-内酰胺酶,主要流行于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地区,近年来欧美国家和中国关于产NDM酶的报道逐渐增加,我国河南为产NDM-1的CRKP高流行地区。

2.1.3 D类碳青霉烯酶

D类碳青霉烯酶又称苯唑西林酶(OXA酶),其水解效能相对较低,可水解苯唑西林,对广谱头孢菌素及氨曲南不产生水解作用,对亚胺培南有着较高的亲和力。其活性不受克拉维酸、他唑巴坦抑制,可被氯化钠抑制。此类酶由质粒或染色体编码的,其氨基酸序列变异性较大。迄今为止共检测出400余种OXA酶,其中OXA-48最为常见,其对亚胺培南的水解活性高于其他OXA酶的10倍左右。虽然OXA-48对多种抗生素敏感,若同时存在其他耐药机制时可介导高水平的碳青霉烯类耐药产生。2001年OXA-48在土耳其KPN中首次被发现,目前全球范围都有产OXA-48的KPN报道。

2.2 OMP蛋白缺失以或表达降低合并高产AmpC酶或ESBLs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的孔道蛋白是药物进入细菌的重要途径。当特异的膜孔蛋白表达下调或缺失,导致外膜渗透性下降,阻止相对应的抗菌药物进入细菌体内发挥作用。与CRKP耐药相关的外膜蛋白主要有OmpK35、0mpK36、OmpK37。AmpC酶是一类头孢菌素酶,可介导细菌对除头孢吡肟外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且不被经典的酶抑制剂所抑制。ESBLs可通过水解青霉素、头孢菌素及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而产生耐药。研究发现膜孔蛋白的缺失或下调仅能降低其对碳青霉烯的敏感性,但当合并高产AmpC酶或ESBLs等其他耐药机制时,则能介导高耐药性产生[7]。

2.3 主动外排机制

主动外排系统可能参与介导碳青霉烯类耐药。KPN可以通过外排泵,将抗菌药物从细菌体内排出,从而产生耐药性。AcrAB-TolC外排泵为KPN中的最常见的主动外排系统。AcrAB-TolC通过消耗质子动力将药物从菌体排出。有研究表明主动外排泵介导的耐药性可能与细菌外膜的通透性相关,假如抗菌药物进入菌体内的速度小于外排速度,则导致耐药性出现。

2.4 靶位蛋白缺失或数量下降

青霉素结合蛋白(PBP)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作用靶位,能够与其产生特异结合。若PBP结构发生改变,药物不能与之结合或与之亲和力下降,则导致耐药性产生。PBP2与碳青霉烯类结合最为紧密,在CRKP中最常见的是PBP2结合位点缺失、数量下降或亲和性下降,但不排除其他PBPs的改变介导碳青霉烯耐药可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 总 结

综上所述,CRKP耐药机制以产碳青霉烯酶KPC、IMP、NDM和OXA-48为主,并已呈全球流行趋势。其次为OMP蛋白缺失合并高产AmpC酶或ESBLs,PBP的改变以及外排泵过度表达也逐渐引起研究者们的重视。KPN对碳青霉烯的耐药率逐年上升,国内外CRKP分离率亦逐年增加。CRKP引起的感染病死率高,且可在医院和社区内造成快速传播。目前临床上可用于CRKP感染的治疗有物非常有限,仅对替加环素、多黏菌素、磷霉素、氨基糖苷类等药物有较高的敏感性。为减少耐药性产生,发挥抗菌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降低死亡率,建议采用两药或三药联合治疗方案。除此之外,医护人员应加强手卫生消毒,医院应加强院内感染管理,做好环境和患者监测,发现CRKP及时进行患者隔离,最大限度减少耐药菌的传播。加强对CRKP耐药基因的研究和监测,防控菌株耐药基因的流行,对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减少CRKP的传播和医院感染暴发都是至关重要的。

猜你喜欢
外排烯类青霉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RND外排泵基因调控研究进展
多粘菌素外排转运蛋白的研究进展
1起ICU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开展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的影响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血培养肠杆菌目细菌碳青霉烯酶的对比研究
耐碳青酶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患者adeB基因检测分析
三排式吻合器中的双吻合钉推进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