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探析

2020-12-14 13:59王丽霞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思政

王丽霞

(北方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指明了方向和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使命是“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进入新时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各项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高校思政课必须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目标,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的价值认同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并能与自然、社会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公民。当今世界经历新变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高等教育的正确方向是“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因此,必须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强化大学生民族团结的价值认同。

1. 民族团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基础性内容。“坚持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之一。”[3](35)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开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就是党的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早期关于中国民族实际的了解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因而在早期的政治主张中,民族平等、民族自决的口号和主张较多,在当时的背景下,民族团结更多地反映为民族联合”[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对各民族实际情况的逐步了解,民族团结具有了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各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内涵。历经70 多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不断发展,历届领导人秉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指导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体系的内涵,对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故而,必须使当代大学生正确认知民族团结,并将民族团结的理念扎根心灵深处。

2. 民族团结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在迎来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的同时,也面临国际社会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复杂情形,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频繁多发,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复杂多样,各民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阻力重重。在这样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5],形象阐明了民族团结与各族人民生命安全、生存发展、幸福生活、国家繁荣发展的密切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5]这凸显了民族团结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并将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面对国内国际新形势,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3. 民族团结进步与我国民族工作主题同向同行。“既要团结,又要进步,这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丰富内涵,也是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的内在要求。”[6]民族团结,就是各民族凝聚在一起,形成“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美好愿景,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民族进步,就是在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基础上,各民族团结奋斗,实现社会进步。民族工作的“精神实质是进一步凝聚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着力点就是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根本目标就是要促进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7](228)。进入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面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水平低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8]的机遇和挑战,“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9]。因此,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的价值认同,必须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新时代民族工作同向同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4.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方略。这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各民族历经实践检验,逐步形成的一种最主要且有效的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民族工作重要方略。从“1988年3月全国民委主任会议上宣布了国务院决定在1988 年4 月下旬召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人物表彰大会,标志着‘民族团结进步’理论和事业正式提出”[10],到“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我国民族团结新形势、新规律的把握”[11],这是对我国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战略部署。因此,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的价值认同,必须围绕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战略部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氛围。

因此,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要团结一致,凝聚力量,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的价值认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时代新人。

二、以“如何培养人”为重点,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向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培养有时代责任、时代担当、时代使命的大学生的责任,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思政课应以“如何培养人”为重点,积极探索并创新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向。

1. 用厚实的理论素养滋养大学生的初心使命。理论是掌管全局、掌舵方向的,也是引领思想、领航长远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思想逐渐形成,它既有历史传承,又有时代创新,在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价值和内涵的基础上,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以新的内涵和意义。理论知识是思政课教师的必备素养,它支配并影响着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意识和教学实践。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丰富内涵,不断提高理论素养,用厚实的理论素养滋养大学生的初心使命。只有具备扎实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素养,并自觉内化为强大的政治信仰、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才能言传身教于学生。相反,如果对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没有形成厚实的理论体系,一些陈旧的、落后的、偏激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就无法在学生心灵深处埋下民族团结的“种子”,也就无法用厚实的理论来培育和滋养大学生的初心使命。

2. 用科学的课程设置培养大学生的思维品质。教育部高校思政课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也是全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部分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紧密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把增强“四个自信”“五个认同”贯穿教学全过程。但是,这样的课程设置在学科发展中仍然缺乏必要的“专业性”,且课程与课程之间存在重复现象。鉴于此,对于思政课而言,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教材研究,使新修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思政课教材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进一步推动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涵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内的公共选修课或通识选修课课程群的建设。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思想,也有益于思政课整体教育理念的实现和教育效果的提升。

3. 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互联网时代,我国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基本秉承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且积极利用现代技术开展教学。当前,舆论环境、传播方式等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政课教学也需要不断创新。但是在全媒体时代,教学方法不能完全依靠多媒体,教师必须运用新颖的方法使学生透彻理解思政课的核心内容,否则依然难以改变大学生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上的不足。2019 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思政课应以此为契机,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大量引入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体验教学、即时讨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模式,“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2],吸引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4. 用精准的教学实践方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政课立德树人任务的开展,需要紧密结合实践育人的理念,使学生通过实践最大程度地消化理论知识,从而实现育人的目的。社会实践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嵌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中国民族团结进步实践的过程也是党和国家在全社会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和贯彻落实的过程[12],因此,在思政课讲授过程中,应当双管齐下,将以深化民族团结为主线的理论学习与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政课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采用任务驱动型或问题导向型的方式精准设计实践方案,最大程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真切体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学实践方案应该具有实践的合理性、体验的参与性、学习的互动性和感悟的获得性等,使大学生以完成任务为驱动,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在互动中学习、交流、分享,最终通过实践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行。

三、以“为谁培养人”为最终效度,夯实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2]这对思政课“为谁培养人”提出了明确要求。

1.“为党育人”,凝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是民族团结的关键,民族团结应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不断巩固和加强。”[13](24)历史实践已经证明,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最终选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9]因此,思政课要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讲好,要把党的民族政策发展史讲好,同时,结合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行”,厚植学生真心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情怀,进而凝聚大学生维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要素。

2.“为社会主义制度育人”,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自信。“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15],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在“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5]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的发挥下,70 年来,我国的民族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因此,高校思政课应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制度自信紧密结合,并融嵌于教学工作中,增强大学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自信。

3.“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育人”,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使命感。进入新时代,各族人民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繁荣发展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继续努力。“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宣言,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高度凝练,中国梦认同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内容。”[16]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事业,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必须融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育时代新人,担当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责任使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不断发展,实现中国梦。

总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嵌于课堂教学中,将民族团结理念深植于学生心灵深处,并使其外化于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新时代民族工作方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思政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民族团结之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