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岩
(吉林省吉林市江湾创伤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1)
抢救室一直是院内对危重患者进行监护、治疗以及抢救的重要场所。因此,如何在整体过程中对危重患者进行更加科学化和有效的管理措施是目前医学领域较为重视的问题之一[1]-[2]。本文正是基于此,选择了190例危重患者进行对比和研究,对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研究,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选择了2015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了治疗的190例危重患者进行对比和研究,采取双盲法将所有的190例患者分成了对照组(n=95)和观察组(n=95)。对照组中男51例,女44例,年龄13~72岁,平均(37.92±1.26)岁。观察组中男53例,女42例,年龄12~71岁,平均(36.84±1.14)岁。所有患者中有100例为交通事故致伤的患者,58例为高空坠落致伤的患者,剩余的32例为其他致伤患者。患者均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可以进行对比和分析。
对照组中患者主要采取常规方式进行护理,对患者进行护理时主要采取急救护理原则进行护理。在日常护理时对患者创伤的程度、生命体征、区域以及位置进行必要的检查,评估其伤情,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急救[3-4]。确保患者呼吸道的顺畅程度,清除呼吸道内的异物,及时进行止血以及抗感染的治疗。在患者稳定之后处理其局部的创伤,部分有着并发症的患者必须对其进行转运。观察组主要采取了无缝隙护理措施,内容为:(1)对医护人员进行无缝隙护理措施的培训和教育,主要采取分层的方式进行培训,由组织护士长培训护士长,再由护士长对科内护士进行培训,将培训全面落实,更新医护人员的护理观念。(2)在患者转运的过程中也需要积极实行无缝隙护理措施,在进行转运之前对患者的体征、用药以及呼吸道管理进行记录。在转运时必须由专业的医护人员陪同,避免出现失误。(3)在进行危急症患者的交接过程中,为其指定专业的转运单,记录好患者的年龄、姓名等资料,便于后续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并且在交接过程中,确认患者资料是否全面和到位。
结果显示对照组95例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7.6±1.1)天;观察组95例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2.5±1.9)天,两组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显著(t=22.642,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显示对照组95例患者中满意34例35.8%,比较满意46例48.4%,不满意15例15.8%,因此,总满意度为84.2%;观察组95例患者中满意58例61.1%,比较满意34例35.8%,不满意3例3.2%,因此,总满意度为96.8%;两组总满意度对比差异显著,(x2=8.837,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众所周知,危重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时间在受伤后的数分钟或是伤后的6~8小时,因此在治疗时必须严格把握患者的急救时间[5]-[6]。这类患者病情较为危急且病情的发展也较为凶险,一旦出现治疗或是护理不及时将会大大威胁到患者的生命[7]-[8]。作为新型护理方式之一的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几乎包含了术前、术中和术后的过程,可以为患者进行全程的、无缝隙的全面护理,有利于提升患者整体的治疗疗效[9-10]。
在本文中,选择了190例危重患者进行对比和研究,采取双盲法将所有的190例患者分成了对照组(n=95)和观察组(n=95)。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程度后发现,对照组中患者住院时间均显著长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12]。
综上所述,在进行危重患者治疗过程当中,采取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于整体治疗的满意度,缩短患者的住院以及手术时间,值得在临床当中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