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月
(常熟市第五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苏 常熟 215500)
中药黄芩来源于唇形科黄芩属植物黄芩的干燥根,黄芩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在我国的应用已经有千年之久。目前,黄芩中已被鉴定出40余种化学成分,其中黄酮类化合物黄芩素与黄芩苷是黄芩的主要化学成分,除此之外还有萜类化合物、β-谷甾醇、挥发油、苯甲酸、多糖等成分。研究表明,黄芩苷作为黄芩的主要有效成分,其药理作用包含抗病毒、抗炎、抗氧化、抗病原微生物、解热镇痛、清除氧自由基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黄芩苷的保肝作用。下文将对黄芩及其有效成分的保肝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展开论述。
过量自由铁沉积会造成内分泌系统、肝脏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的损伤,长期摄入过量铁会造成肝纤维化、肝细胞坏死,甚至造成肝细胞肿瘤样转化。过量铁能够促进活性氮以及活性氧类物质的形成,例如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以及一氧化氮等,它们会破坏细胞氧化还原平衡,通过引发应激反应对患者细胞造成较大损伤。因与铁离子之间存在较强亲和力,因此将黄芩苷应用于治疗可通过结合过量铁离子实现对正常细胞伤害的降低。黄芩苷可缓解肝脏病理损伤、降低肝组织铁含量、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含有羰基的丙二醛量、金属化合物含量,同时能够增加氢氧化物含量、血清铁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黄芩苷能够对铁超载肝脏蛋白质酪氨酸硝基化起到有效抑制作用。
镉是生活中常见的有毒物质之一,且毒性较大,镉中毒会令患者出现肝脏损伤,造成患者的肝血窦内皮细胞以及肝细胞损伤。炎症损伤及直接损伤是镉中毒的两种途径,大剂量镉能够促使氧化应激的发生提升血清标志酶类水平,也会造成氧化型、过氧化型GSH水平的上升,同时相应减少抗氧化酶与肝内还原型GSH。黄芩经过处理后能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并且促进血清转氨酶、磷酸酶、乳酸脱氢酶以及氧化型GSH的显著下降。黄芩苷对于SO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氧化氢酶等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恢复有积极意义。
急性肝损伤多由脂多糖、半乳糖所致,这主要是因为促炎细胞因子的生成,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IL)-1、IL-6,其中TNF-α起到了主要作用。黄芩能显著减轻半乳糖及脂多糖造成的肝脏损伤程度,包括降低血清和肝组织中的TNF-α、mRNA、核因子κB和蛋白水平,同时降低ALT/AST,减轻肝脏病理损害、降低死亡率。并且黄芩具有抑制TNF-α产生、降低核因子κB活性的作用,充分发挥出降低半乳糖及脂多糖对肝脏损害的作用,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是上调血红素加氧酶的活性与水平,从而起到抗凋亡、抗氧化以及抗炎的作用。
大量乙醇进入到人体之后会通过氧化代谢形成乙醛,乙醛能减弱脂肪酸氧化,从而引起三羧酸循环障碍进而对脂肪酸代谢造成影响,最终增加α-磷酸甘油并合成三酰甘油,造成脂肪堆积。不仅如此,乙醇对于激活氧分子也有明显作用,可加速氧自由基的生成,造成还原型GSH耗竭以及肝细胞膜脂质过氧化。黄芩经处理之后能够在减少氧化应激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实现对于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和改善。黄芩能够改善由于缺血再灌注后肝功能的损伤,减少IL-6与TNF-α的释放,同时对NF-κB、髓样分化因子88蛋白等的表达起抑制作用。黄芩苷在上调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表达上同样作用明显,因此可对肝脏脂肪代谢进行改善,对肝脏脂肪变性及代谢紊乱起到有效纠正作用。
有研究表明,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使用会对患者肝脏造成不同程度损伤,黄芩苷同样如此,通过福平和异烟肼联合的抑制可明显提升患者肝脏指标活性水平,其中包括血清ALT 水平、MDA含量等,促进肝匀浆中GSH含量的增加,并对细胞色素P450水平起到有效调节作用。黄芩能够减轻肝细胞坏死与变性作用,对抗结核药物造成的肝损伤,其主要的保护作用主要与TNF-α蛋白表达之间有着显著联系。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传统中药,黄芩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且分布较为广泛。黄芩苷是黄芩中的有效成分,对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实验性肝损伤起到了有效保护作用,主要作用机制包括了清除氧自由基、影响肝细胞代谢过程、抗细胞凋亡、抗炎以及抗氧化应激等多个方面。研究中药黄芩及其有效成分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为其临床应用和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