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伟丽
(辽宁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文化领域也开启了新的征程,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国家语言能力不仅仅是软实力,而且正在发展成为一种硬实力,对国家的发展、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逐渐提升,中国旅游业呈现出磅礴发展的态势。旅游翻译作为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地成为应用翻译中的热点。本文将旅游翻译置于国家语言能力建设战略下进行考量,以构建国家语言能力服务体系为宗旨,以增强国家文化自信为目标,佐以实例分析,系统探讨旅游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翻译原则与策略。
国强则语兴,语兴则国愈强,语言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国家语言能力”这一概念随之产生。对于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国内几位学者先后进行了阐释。
李宇明认为,国家语言能力指“国家处理海内外事务所需的语言能力,其中包括国家发展所需要的语言能力。”这一概念说明国家语言能力是语言能力的一种,由5 个方面组成:语种能力;国家主要语言的国内外地位;公民语言能力;拥有现代语言技术的能力;国家语言生活管理水平[1]。赵世举在其文章中阐述了他对国家语言能力这一概念的理解,他认为:“国家语言能力是指一个国家利用语言资源、提供语言服务、处理语言问题、发展语言及相关事业等方面能力的总和。”[2]105魏晖将国家语言能力定义为“国家分配和管理国家语言资源的效率,是一种突出内部要素禀赋的内生性能力,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基础。”[3]几位学者对国家语言能力的内涵和外延做出了各自解释,他们的阐述有差异也有相同之处,但综合起来会使我们对这一概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赵世举在语言储备能力方面提到全体国民的语言能力是国家语言能力的一个部分,同时也体现在拥有专门语言知识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上。随着对专门语言人才需求的增多,多种语言职业也不断出现,如翻译、文秘、编辑、语言信息分析师等[2]116。李宇明也提到,公民语言能力不能只停留在识字多少这一层面,还要考虑到多语能力。由此可见,外语能力是国家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的语言能力不仅包含母语,还应包含外语掌握和应用能力。当外语为国家利益服务时,它就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4]。旅游文本英译既是国家语言能力中语言服务功能的一部分,也是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旅游文本英译作为一种语言资源,为文化传播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语言服务。因此,国家语言能力建设战略为旅游文本英译提供更为与时俱进的研究视角。
旅游文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服务于国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因此其翻译原则必须以保持中国核心价值不受侵犯,使民族特色文化在翻译中再现为取向[5],具体如下。
1.异化为主,归化为辅。一直以来,我们在翻译文本时主要强调以目的语读者为主体,采用目的语读者所能接受的方法、方式来翻译文本,即“归化”原则。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形势下,中华文化要想抓住旅游翻译这一契机进入其他文化,翻译原则需以“异化”为主,即在译语中尽量保留源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及文化信息,使其原汁原味地输入到译文中。以中国文化为取向,有效地将原文中的历史文化信息、文化典故、宗教风貌、民族风情既忠实又顺畅地传递出去。以异化法为原则进行旅游文本的英译,既能使译文在内容与形式上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又能促进中西文化的渗透与融合,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这一文化战略。
当然,旅游翻译的目标还要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可以对篇章结构、原文信息进行重新调整,以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习惯,从而实现旅游翻译的信息传递和呼唤功能。
2.力求“意美、音美、形美”。旅游文本中经常会出现四字结构、典故、古诗词、习语、谚语、华丽辞藻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字的独特性所在,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美,意美和形美。许渊冲先生在诗词翻译中提到了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和形美。意美即译诗要与原诗保持同样的意义;音美即译诗与原诗保持同样悦耳的旋律;形美即译诗要与原诗保持同样的形式。先生说:三美之间的关系是意美最重要,是根本,是目的;而音美和形美为实现意美服务,是前提,是手段[6]。本文认为先生的这一理论也适用于旅游文本翻译中的文化元素的翻译。在旅游翻译中,当三美不能同时实现时,要以意境美为中心,以音美和形美为手段,从而提高我国固有文化的“保鲜度”与“纯正度”。
1.直译法。直译法是指既保持原文的内容也紧扣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旅游翻译应该寻求与原文在内容与形式上尽量保持一致,这属于异化翻译方法。外国游客到中国旅游就是为了了解异域的风光与文化,这是一种求“异”心态,所以,运用直译的翻译方法,能够做到把中国文化最直接地展示给外国游客,从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实现其对外文化交流与宣传的使命。
在公式语,景点、地名和餐饮等旅游文本翻译中,很多都可以采用直译法直接翻译。如:中国一些传统特色菜肴,“叫花鸡”“东坡肉”“盐水大虾”可以直接翻译为“Beggar’s chicken”“Dongpo pork”“Salted prawns”。在鼓浪屿上的一些景点翻译中,“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直接译为“Sunlight Rock”“Shuzhuang Garden”“Haoyue Park”。
这种直接翻译,能够把原文的文化信息完整地传递出去。
2.拼音加注释法。音译加注释法是指在翻译旅游文本时,对一些惯用词语或景点名词、人名、地名等采取拼音翻译方法,这也是一种异化翻译方法。为了进一步加深外国游客的理解,也为了提升其对旅游景区的兴趣,有时可以对拼音翻译进行同义解释,这样既保持了中国文字的传统特色也顺应了国外游客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介绍满族女性服饰“旗袍”时,我们可以采用拼音加注释的方法来清楚描述其特征,所以可以译为“Chi-pao(mandarin gown,a traditional close-fitting woman’s dress with the skirt slit way up the sides)”。以拼音加注释既可以让外国游客了解汉语名词的读法也可以使他们了解这些名词之后的文化信息,达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
3.增译法。增译法是指在翻译某些旅游文本时,对外国游客甚至是一些中国本土游客比较陌生或模糊的地方,在忠实于原文翻译的基础上适当添加一些背景知识,这样会使外国游客对中国的历史人物、地名、典故等有一个更清楚的了解,同时有些本土游客也会通过详细的英文翻译重塑对这些历史文化的认识。
在凤凰山的介绍中,有一句“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巡……”,其译文为“During the Zhenguan period of Tang Dynasty,Li Shimin,the second emperor,visited the mountain……”虽然“太宗”这一庙号在很多朝代中都指第二任皇帝,但很多中国人都不太清楚这一点,更别说外国游客了,因此作者对李世民的翻译用同位语进行了增译,清楚地表明他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彰显出其地位的尊贵和显赫。
4.适度改写。在一些旅游文本中,会出现一些极具中国语言特色的文字或表达方式,比如一些由零句组成的形散神聚的汉语长句,对这些内容要适当处理,在英译过程中进行语序调整,既要体现中华文字特色也要准确传递信息,这样才能实现译文功能,达到吸引游客的宣传效果。
嵩山少林寺的景区介绍:“自然景观集中于少室山三皇寨,这里清晰展现着前寒武纪时期著名的‘嵩阳、中岳、少林’三大造山、造陆运动遗迹,默默见证着深奥嵩山的古老。”
其译文为“The natural scenery is scattered throughout the Sanhuangzhai areas.Remains of the three renowned Precambrian Period movements of Songyang,Zhongyue and Shaolin are located here as well.These cultural spots silently witness the ancient history and mystery of Songshan Mountain.”这一句汉语由三个短句子组成,在英译文中,为了让游客能够有一个更清楚的了解,译文把这一句汉语分解成了三句,且在句式上也做了修改,这样的表达更为简洁明晰、更易于理解。
5.适度删减。适度删减是在旅游文本英译中,有的内容比较累赘或者并不重要,比如虚化朦胧、辞藻堆砌类的一些表达方式,对这样的信息可以进行适度删减,对译文效果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崇武古城简介:“崇武半月湾、西沙湾的金沙碧水,涛卷浪涌,海风习习,令人陶醉不已。”译文为“Blue water and sea breeze in the Half Moon Bay and Sea Bay of Chongwu are charming.”在译文中,译者把“金沙”和“涛卷浪涌”做了删减,使译文简洁明了,但并不影响译文所传递的意境美。
6.意译法。意译法是指根据对汉语原文内容的理解来翻译,而不是按照原文的表达方式来翻译。意译法可以清楚地传递旅游文本的信息,但会造成原文文化信息的丢失,所以在翻译一些重要的旅游文化信息时尽量不用意译法。
例如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翻译是“Misfortune might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
很明显这是一种意译法,把原文所表达的思想表达了出来,但却舍弃了原文的文化信息,无法让外国友人了解文字的出处,也无法深刻体现成语要表达的因祸得福的意思。
7.类比法。旅游翻译具有信息和呼唤功能,要在激起游客的兴趣,产生文化共鸣的同时积极传递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运用类比的方法既能彰显中国文化特色也能顺应游客的心理认知,方便他们对这些文化信息的理解与接受。类比是用外国游客熟悉的历史人物、事件等来解释对他们来说很陌生的中国人物与事件,使中西方文化实现交流与交融。
比如把中国的神话人物“济公”译为“Jigong,Robin Hood in China”,用西方人所熟悉的人物罗宾汉来解释济公这一人物形象,既生动形象也拉近了中西方文化的距离。
旅游文本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哪种翻译策略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时为了达到译文与原文实现最佳对等需要几种翻译手段同时使用。
在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中,长期以来存在着“文化逆差”这一现象,即译者把关注点更多的给予了如何把西方文化传播到中国,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西方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民族风情和历史人物事件等。但在新时代文化外传的格局下,译者必须重塑自身使命,提高自身的外语应用能力与翻译实践能力,以服务于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为国家的语言建设出一份力。旅游翻译的译者亦是如此,旅游翻译作为一种对外文化传播的媒介,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译者需牢记传播中国文化之重任,明确翻译原则,掌握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尽量在翻译中实现文化传真,以达到吸引外国游客和中国文化外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