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逸,查 波
地域文化视域下的高校设计人才培育研究
张 逸,查 波
(宁波大学 科学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200)
高校设计人才的培育面临着同质化现象,设计人才培育问题可归纳为知识内涵、技能培养、应用转化三个层面。针对问题内容,提出构建地域文化在高校人才中的培养路径,其目的在于传承与创新地域文化,开拓教学思维模式,提升专业人才文化涵养,促进设计师资团队的创新发展。本着与时俱进的人才培育态度,在改革中激活人才的历史情怀,提升专业设计能力,为弘扬地域文化、完善教学体系、发展创新设计提供培育方向。
地域文化;人才培育;高校设计
伴随我国经济的改革开放,高校教育飞速发展,且从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教育大众化”转向21世纪的“高校地域特色化”需求。为了满足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我国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指出:地方本科高校要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力发展、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等,找准转型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1]因此,目前我们需要在人才培育中对设计不变的教学形式来一场时代的反思与改革,针对性的转型地方设计教育,从根本改善专业教育环节中的趋同问题。面对当前我国高校设计人才培育地域文化缺失和趋同现象问题,俞孔坚曾就上述问题提出个人观点:我的设计灵感大部分都来源于中国农业文明的智慧,比如海绵城市设计实际上就是在中国农业文明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有中国特色的。但我国文明在科学精神方面有欠缺,需要对它进行提炼总结,这样才能发展出当代的设计教育体系,才可以形成中国独特的当代设计学,这两者缺一不可。[2]概括性地表述了当代设计教育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着手,在我国千年文化的基础上提炼设计精髓,并通过科学的育人机制,改善趋同教学现象,改革设计教育模式,提升我国高校设计人才的地域文化涵养。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环境中的特殊形态面貌,包括了艺术、语言、信仰、建筑等,能充分反映区域内人的生活状态与历史文脉,是彰显地域性魅力的重要指标元素。地域文化内涵即指地域性知识涵养,属于人才培养的教学知识层面内容,是指课程学习中为学生提供地方性理论与实践知识层面内容,如果缺失,容易导致学生专业发展同质化,设计成果没有文化涵养,严重情形下将直接影响特色化设计教学结果。当前,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我国高校人才教学,课程框架大致为设计与展示、理论方法、科学研究与实践操作,在教学构架中,文化修养的内容多半与基础课程进行叠合教学,具体针对地域性文化的知识教授几乎为零。目前,我国高校设立设计类专业共有1300多所,具备特色性的地方高校只有8所,也就是传说中的“八大美院”。2012年我国才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增添了“设计学”专业,但是当时大部分高校增加该专业的原因是教育产业化政策的导向,对于地域文化与设计教育的结合直到当下才被教育界认识其重要性。因而,地域性设计受到自然条件、政治、商业、社会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地域设计的内涵经历了转变,从简化为一种表达地方精神的风格到泛化为面向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等复杂问题的思潮。[3]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显示,2016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的4.14%,而美国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的10%,可见中国的文化教育与产业存在着巨大的上升发展空间。通过数据表明,我国的设计教育发展较迟缓,地方高校缺少特色,人才文化内涵有待发展。
不仅如此,当前现状中设计人才教育还出现文化思维转变滞后问题,是因为教学中缺少接触本土地域文化知识(包括社会发展状态、经济现象、人文历史)的另一面体现。面对当下高校专业设计教学文化内涵的缺失,归根结底是缺少核心课程中对历史、经济、文化等知识的渗透与熏陶,例如在“设计课程”中强调人文、历史、经济、政治、设计实践、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技法、技巧,涉及与艺术形式相关联的知识领域;在“讲解与研讨课程”中教学可以将讨论与授课结合,专注设计的科学历史观、研究方法与实践操作。
如此全面多维度的改革培育内容,从知识的根基中解决文化缺失问题,在教学的内涵中融入地域人文形态,使地域历史文化和地域风土人情与设计技巧巧妙结合,完善教学内容,避免其缺失。
目前许多高校至今仍然延续使用设计名校教学模式,应该说各地各校,在生源质量、教学条件、师资力量、设备资料等方面均存在非常大的差别,但一些高校无视这些客观条件的差异,在办学摸式、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一味地模仿,强调设计教育的一致性,对于地域文化却是一种习以为常、不屑一顾的态度,造成我国高校的设计专业教学缺乏应有的个性和特色。[4]随着社会发展,传统一致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设计专业的人才需求,所以真正的基于地域文化下的教学是需要学生切身感受环境的文化属性,譬如在课程内容中调整与增设有关历史文化修养、艺术设计、计算机技能等板块知识;依托地方资源,传承地域文化,与地方艺术展览馆、博物馆、设计研究事务所机构合作联合办学;创建工作室制度教学模式,利用高校的优势承接为地方服务的设计项目,通过项目进课堂的形式,为改善教学模式,传承文化提供有力平台。
其次,现阶段低效能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一味强调教师主导的设计程序,是地域文化在设计人才培养中的另一大技术阻碍。面对如此“经典”的传统教学模式,导致的结果就是设计教学前期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同时课堂没有积极氛围。有效的增加设计教学的前期准备,是改善“经典”教学,转变师生间学习身份的有效方式,其技术手段在于设计前期引导学生做好研究区域内的环境面貌、人文历史背景、人居生活状态等调研结果,在研究的基础上在课堂中进行设计环节分析,最终通过专业手法展现设计方案。从课程的呆板灌输知识到主动学习,其实是教学模式中“教学相长”的转变关系,地域文化设计的培养应当采取调研式、案例式、分享式的多种结合模式进行开展,既避免了单一形式带来的弊端,最终还能达到丰富、生动、有效的教学效果。
人才应用在于知识与实践的转换,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内涵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应用需求,是当前人才培养中最难部分,但往往也是目前高校设计人才培育中最为缺失的部分。高校当下对人才的专业教育存在供求无法衔接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高校过于注重技能训练,在人才独自完成设计任务时,由于缺少文化内涵、实战经验,对设计元素、灵感无从下手,对设计形态缺少表现力,从而达不到设计标准。其次,中国教育缺少对应用教育的投资,据统计数据表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迟迟不能实现。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为5.1%,世界平均水平为4.9%,4.1%为欠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只达到欠发达国家的水平,占到4%的比例。然而在现实中,中国目前只有2.82,离目标还很远。[5]因此,人才的素养能不能与地域社会发展相兼容,取决于我国对地方教育的经费投资与地方人文教育等一系列关联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强调设计和一味强调创新,都是教学中设计内涵浅薄而导致的;并且,传统的培育环节中没有相关联的人文社科研究内容训练,导致人才在课后不能通过实践加深转换设计的技巧练习,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教师在培养方案与人才自身思想转变中进行调整与改革。
在地域文化的人才培育投资中,目前我们缺乏全力培养专业的人文意识形态,缺少实践能动性在培育中的实施;人才没有自主观察与研究的学习态度,只专注于校园知识,对本土地域特色的文化没有兴趣与积极性,以上均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能对接的缺失问题。因此,地域文化与设计教育的融合进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是一个不断解构和重构的运动生成过程,社会的发展,需要与之相契合的地域性文化的持续跟进。[6]在人才教育设计的技能训练中则不能只是单纯的操作教学,它是需要通过长期的文化熏陶,改革课程体系,注入地域文化修养的训练,将人文与技术教育反复的实践磨合形成的;同时,要求社会专家与科研人士教授前沿设计技术、讲授设计心得、分享设计过程,让教学变得身临其境,使设计人才的培养更丰富,获得更具真实的感性知识。人才运用理论与感性知识的结合,借助高校内与社会的合作力量,为个人离校后的市场对接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就业机遇。
设计的本质属性就是文化形态,所以设计人才的培养形式,就在于人文素养的培育;而高校设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强竞争力的设计人才,因此要想具备竞争优势就要提升人才的文化素养与熏陶。当下的设计教育人文素养是我国高校教育中重要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强调文化艺术,更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人才培养中,传统教育是专业知识技能的教授,其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则是对设计文化的认知和继承。
面对当下全球化的文化冲击,地域性文化即地方高校竞争优势,在设计人才中的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的意义在于我国高校多年来趋同化教学的模式突破,且人才培育的改革能直接引导我国未来的设计发展,如何在世界文化中展现中国文化的新篇章,需要改革我国设计教育的培养模式,引导人才的人文涵养,激活人才对地域环境的热情,从而增强地方高校的人才竞争力。
地域文化是地方性特有的历史面貌与人文印记,而设计人才培育中的文化注入对地方设计教育的调整有着重要的价值。我国地大物博,可以选择不同地域文化进行培育渗透,例如赣地可以根据本土的书院文化、瓷文化、傩文化、红色文化等与教学相结合;闽地可以结合妈祖文化、武夷文化、客家文化等进行教学;浙地可以根据渔民文化、茶文化、佛教文化、海上丝绸文化、阳明文化等,如此一来的特色文化融入本土教育,能积极的展现地方性设计学科价值,为地方性设计教育改革创造了新的突破口。因此,不同地域的文化依照不同地域的历史内涵与设计需求进行结合,在传承的基础上弘扬与创新设计是迎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有利教学方式,是设计在地域文化结合中的实践创新。
对于目前我国设计人才的同质化问题,地域文化在人才培育中的实践化,能有效改善人才文化素养缺失现象,运用设计的技术手段结合本土地域的历史文脉,创新打造独具各地特色的文化面貌形象,同时为建设特色化人才机制研究提供指导方向,为地方性设计学科教育发展创造新局面。
现如今,地方发展对设计人才的文化渗透内在需求日益剧增,传统的人才培育形式侧重技能教导,但如此一成不变的培养模式已难跟进社会市场的时代所需。
因此,在改革人才培养机制中,应当注重地方性市场需求层面,强调人才的文化涵养和综合设计能力;而高校在教导过程中要求强调人才的艺术创造力,培养对地方文脉的探究能力与设计发展的审美能力,推动人才培育中的深层内涵,为适应地方发展的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为传承地方性文化做出教育改革创新。地方高校的价值在于为地方的设计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是我国未来高校设计人才的培育趋势。
文化的传承是我国教育之根本,“本土人才培育导向”是地域性文化传承之根基,因此,人才机制中为培育地域发展的人才有着必要价值,是高校设计培育发展的民族特色、本土特色,是全球文化教育的时代趋势。
高校设计人才教育中融入地域文化的目标为两点:
一是提升人才自身文化涵养与技术专业能力,二是高校为当地地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提供可需的人才库,为各高校提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教育模式。根据以上目标形势,首先高校应当结合当地文化产业,逐步调整教学课程内容,提高设计教学中的人文课程与综合技能的交叉性能,依据当地文化产业特征与趋势,利用高校优势平台,建立匹配当地市场需求的创新文化课程,激活人才对地域文化的热爱,培养适应于具备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地方性新型设计人才。整合同一化设计教学内容,对专业课程加注人文、历史方向内容,创建文化专题工作室的形式进行精细化教学,由内向外的提高人才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文化与技术的综合发展。
其次是在人才具备专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思想引导人才离校后为地方服务的价值与意义,人才与社会的完美衔接是为高校可持续发展、为地方服务与地域特色教育模式的良性循环提供有效的人才输出转变。因此,高校中培育的目标在于教学文化内涵的熏陶与教学机制改革间的相互融合,让人才在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化教育体制目标下茁壮成长。
人才培育的地域文化注入思路需要高校对培养内容有清晰的创新思路,要以传承文化为首,借助技术的基础上,创新教育内容,改革陈旧教学模式,以服务地方,开发当地特色化教学课程为创新实践教学,形成梯队式师资团队,为人才与社会的衔接做好高校的职能服务。建立具有特色的设计专业教育模式,离不开产学研的深度结合。依附高校平台,选择与设计内容相互补、地域文化相融合、战略相协同的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形式,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中为人才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在深度融合的同时,还要设立产学研资源共享平台,为教学中科学研究与地方文化传承提供服务,高校为设计课程增添地域文化内涵知识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推进特色化地方高校人才发展,并切实执行改革方案。
高校师生在共同完成专业设计研究的同时,要在过程中不断实地考察,了解地域历史、人文,将审美文化知识与应用能力实现相互转化;人才培育是高校与社会文化的交融,应当共享合作成果,为地方高校的特色教育发展开辟新思路,为落实设计人才的地域文化培育提供切实有效的教育经验。
针对高校设计人才的地域文化注入培育方法应当按照不同人才学习阶段而进行的。高等教育第一年中注重“设计与人文”,要求设计专业人才课程在该阶段中艺术与人文修养占比大于70%,强调知识结构中设计发展史、艺术设计概论、古典美学、造型设计训练、艺术赏析等内容,在人才初次接触专业时就打下牢固的审美文化涵养,为丰富人才的文化涵养与历史知识提前做好基础。
高等教育第二至三年时,以“设计与技术”为主的课程内容占主课程的60%,主要培养人才在专业设计方面的操作能力,但该阶段不应删减全部人文课程,只是针对性的整合相似的人文课程,将同一化的艺术门类进行归纳总结,选择适合匹配实际操作的文化课程进行融合教育,注重设计的文化思考与地域项目特色的兼容。
高等教育最后阶段,强调的是三元融合,即“设计、技术、人文”,三者相互缺一不可的培养形式,人才明确个人发展方向,强调为地方服务的教育方针,将高校中所学的知识进行融合,人才培育理念以文化创意引领设计,以艺术审美美化设计,以科学技术实现设计,并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设计是否全面完善,使高校人才培育的地域文化形式形成了完整的反应闭环。
高校是我国培养设计人才的摇篮地,在此背景下,设计专业人才文化素养需要依附高校的平台进行调整改革。例如中国美院、中央美院、清华美院、同济大学各设计专业教学中就制定有地域文化实践型训练,以真实的设计项目代入课堂,抛去陈旧的假设型课题训练,教师以任务书的形式下达训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目标,完成设计前期调研,分析并汇报,讲解地域文化与设计间的概念方案。通过训练操作,设计课程中如同实践一般,将理论知识快速的转化为适宜本土文化的实践教学内容。实践设计既调动学生的地域情怀,同时还能让学生在设计开展中,了解当地人群的生活方式与人文情怀,为切实有效的后续设计教学打下牢固的基础。因此,在以上我国走在最为前列的高校设计毕业作品中,常常看到关于当地乡村题材、社会热门问题、文化传承研究等内容,通过高校的教育平台,更好的弘扬地方文化的内在价值。
针对具体激活人才的地域情怀内容,可以通过教学的前期设置上进行解决。具体教学技术层面如下,实践型设计教学研究的前期具体形式即调研分析——案例设计——修改方案——成果反馈的教学方式。调研与分析是实践设计的开端与研究方向,对于具体的设计课题而言,明确主题的概念与相关理论为首要侧重点;突出展现地域文化的价值形象,清晰地调研出能表明地域性的文化案例,将多元化的元素内容进行具体剖析、提炼,最终综合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融合地域与景观设计的文化价值,该价值包含历史、文化与创新,是形象化的地域符号。在设计实践的前期可将学生进行分组操作,针对课题中的要求调研现场环境,找寻历史印记,记录景观空间环境特征;还可通过运用网络资源,搜寻相关文化概念,分析地域文化内涵中的潜在关联,有效整理出代表主题的形象符号,小组成员互相探讨与梳理,最后以汇报方式呈现作业内容。该教学实践方式,是教师与人才之间转变主导学习身份的开端,其目的是锻炼人才的分析与搜集资料的学习能力,该训练还能促使对精神文明的概括与总结能力,从自主的学习阶段慢慢转化为培养感知文化魅力的自我熏陶阶段,为构建人才的技能做前期准备。
华夏五千年文化,面对不同地域的文化资源,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是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地方高校在教学课程中增加地域文化研究,帮助学生在了解地域的历史、人文,通过专业技术手段转化为设计的地域元素,最终形成设计成果,这样的学习流程能将传统的文化课程与设计课程相结合,使得人才在艺术审美与设计表达上得到全面提升。其实,在中国美院中,王澍同时是一个设计教育学者的身份,对设计课程教学的地域文化传承与培养早有探索,每年的中国美院毕业设计主题中每一位老师带领的毕业设计,都是独立的地域设计主题研究;与此同时,它们在课程设置中要求学生做到文化创新,通过挖掘与捕捉、整合与运用、分析与感受等方式对客观或主观对象进行感知、意识、思维、操作、表达等活动的过程进行专业培养,体现了“内化观”的教学改革,这种方式非常值得设计教育界学习及推广。[7]
面对具体的设计实践,与中国美院同处在浙地的高校,可以在设计教学中借鉴他们的文化培育经验进行改革发展。以浙地文化为渗透培育根基是设计教学的特色开端,意义是挖掘文化与创新提炼,强化地域教育的生命力。具体教学训练内容分析如下:
1. 水文化代入式设计教学训练
水是文明的缔造者,例如浙地是拥有最多水文化称誉的地方,即江南水乡与东海之滨,古往今来的文化繁盛之地。因此,浙地水的文化元素包括了海域与内陆水域,以此头脑风暴可以串联起海上丝绸元素、渔元素、港口元素、贸易元素等概念,将概念进行筛选,列举出与设计要求最为关联的内容,从中开始设计创作,要求既保留文化属性,但又要改变图形风貌。其代表性的设计案例有在沿水域的桥梁下墙壁中使用当地历史文化的图腾绘制浮雕,为整体的城市内涵提升历史价值。除此之外,创新部分的水元素设计建议学生运用柔美的曲线形式表达,通过引用浙地的文人文字叙述主题内容,图文并茂的展示文化传承,结合具象动画短片形式,动态的呈现景观3D效果,综合的表达出浙地文化的水乡内涵。教学的侧重点在引导水文化的发散思维,联想与归纳最符合设计需求的文化元素,最终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段呈现表达。
2. 传统建筑空间代入式设计教学训练
木构建筑一直是我国建筑的骄傲,在浙地传统建筑群体系中,自古以来就蕴含着深刻的文化记忆。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木构干栏式建筑、榫卯结构、企口地板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随之民居的群体式聚落景观建筑、宗族祠堂建筑、商会建筑等相继发展,同时还伴随着人文精神的延续与佛教文化的兴起,寺院建筑与禅寺景观得到发展,例如杭州灵隐寺建筑群、宁波阿育王寺建筑群、舟山南海观音雕塑景观、奉化弥勒雕塑景观等。面对众多的建筑文化资料,调研与归类是有必要的,选择适合的传统建筑作为参考是提升设计内涵的最佳途径。建筑景观文化案例重点在于框架形态的把握,其形式需要借鉴与学习传统建筑景观的平面布局与功能设计,在空间构架上展现出空间的逻辑性与文化交融,打造出既有建筑的侠气又有景观文化的柔情。建议运用几何的线条表达图稿,在细节处理上将提炼的元素符号设计其中,运用技术手段选择专业的软件进行配合,成果方案则是创新文化的设计内容。
3. 非遗文化代入式设计教学训练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设计中的呈现最具形象化,其现象包含文学、食品、曲艺、手工、节日、杂技、医药、刺绣等各层面的遗产文化。对于非遗的文化在设计教学中的融入,可通过对其中一项进行深入研究,例如浙地的杭罗织造、越窑青瓷、金银彩绣、石桥营造、铜雕技艺等。每个文化的背景下都蕴含着当地的民俗民风以及环境状态,在设计的过程中,尽量还原了解该文化的真实原貌,并对最具特色的节点发展设计,教学中引导学生研究文化的兴趣,重点关注探寻的过程,在历史的遗迹中找寻符合设计的元素表达。建议在非遗文化设计的案例中采取多样化的形式语言,形象刻画每种文化的特殊性,设计方案以非遗的材料、色彩以及技术方式结合呈现,为元素表达上增添风采,实践出独具浙地特色的教学案例模式。
在地域文化与设计人才培育中,教学改革是优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具体改革形式可以“工作室”“项目进课堂”为实施方针,积极宣扬传承地方文化,同时还可以将民族文化、非遗文化引入课堂。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的高校已经开始探寻“工作室+项目进课堂+地域文化”的教学改革,例如中国美术学院视为典范,并且在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举办过“实验建筑”十年教学成果展,其中展示了关于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与学生作品,通过回顾人才培养历程,分析设计教学的缺失,并探索性的表达未来设计教学中持续采用“工作室+项目化”的必要性。
与此同时,中央美院的各设计专业中每年毕业作品都举办对外公开展示,内容是师生四年教与学的成果作品,通过人才培养成果的公开化,激励教师不断与时俱进,归纳教学规律,探寻地域文化在设计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应用。因此,上述高校的举措促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并且还能受到业界关注与监督,为缩小各高校间专业教育差距,增强地方院校市场竞争力做出有力的推进。
“工作室”制度具体为以教师指导为核心,学生的专业内容课下由各导师进行监督管理,在此基础上,课堂中课程的内容以“项目进课堂”的方式参与到教学实施环节,这与传统的一个知识点一堂课有差别。项目为核心的课堂注重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的运用,以实际项目为主导的知识串联,课堂的成果可以项目的成果来要求,这样的教学改革会增加学生与老师的工作量,因此,工作室制的指导教师每天监督和指导学习的优势就能凸显出来。地方高校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可选择地方项目内容为教学内容,根据地域历史、人文提炼设计元素,通过探寻文化中的“意向”到“抽象”的转变,将设计的传统文化精神通过设计手段转变成当代的艺术表现,加快人才培育中的文化内涵,促进人才专业素养的知识优化,助力人才设计的成果价值。
教育团队即为教师在高校中的团体队伍,教师是教学实践中的关键人物,是教学与课堂的管理与组织者,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知识涵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师资团队的能力提升是人才培养改革的一部分,对课程的开发、教学的深化、人才质量保证与改革落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地域文化设计人才培育中,教师团队对地域文化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对历史与文化的利用,能关乎到教学中文化素养的提升程度。因此,教师应当善于活用地方文化资源与高校地方性优势平台,将文化内涵融入人才培育中。
当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本土文化的掩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教育团队对地域文化没有基本的了解和热情,人才的地域文化培育就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在打造地域特色优质教育团队中需要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更新教学模式,调整传统人才机制培养方案。
对于优质的教育团队活用地域文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均有专门为地方服务的教师,在每年的毕业设计展览中可以看到不同工作室做出的作品,且都采用当地项目为背景的设计内容。例如,北京多项四合院改造项目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专业师生合作完成;上海同济大学师生共同完成“一带一路”建筑改造发展设计;浙江多地区的乡村改造设计由中国美院师生共同完成,这表明先进的教育团队能够巧妙的将地域历史文明融入教学中,地域文化在设计人才培育的实践研究,是发展特色化教学的开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内容,巩固人才基础知识,创新设计在文化层面的表达。弱化传统教师团队的人才培养方式中在知识层面、技术层面以及转化层面的单一性与滞后性,面对新时代的景观需求,师资队伍在地域文化设计中更注重历史性与文化性,在传承的前提下,在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教学,培养设计专业人才的思维转变,有效调整设计人才培育中的诸多问题。
[1] 郑晓晴, 秦昌盛.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下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 艺术评鉴, 2019(1): 171-179.
[2] 俞孔坚. 景观设计必须是“真善美”的[J]. 设计, 2019(8): 72-75.
[3] 丁俊,过伟敏. 建构建筑的“新地域主义”[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9(5): 92-99.
[4] 许丽, 郑雅慧. 基于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室内设计教学探讨——以餐饮空间设计为例[J]. 高等建筑教育, 2017(1): 111-114.
[5] 陈福喜. 浙江省地方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现路径研究[D]. 吉林: 吉林大学, 2014: 34.
[6] 袁梅,苏德,江涛. 新时代民族教育的应然价值观照[J]. 教育研究, 2019(10): 102-108.
[7] 白鹏. 高校复合型艺术人才多元培养策略[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9(7): 118-122.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n College Design Talents
ZHANG Yi,ZHA Bo
( Colleg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00, China )
At present, the cultivation of design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urrently facing the phenomenon of homogenization. The problem of lack of talents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levels: knowledge connotation, skill cultivation and application transformation. For the content of the problem, this paper proposes to cultivate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regional culture in college talents. The purpose is to inherit and innovate regional culture, develop teaching thinking mode,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s. In the spirit of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the times, we will activate the historical feelings of talents in the reform,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design ability, and provide a cultivation direction for promoting regional culture, perfecting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developing innovative designs.
regional culture; college design; talent cultivation
G40-02
A
1008-0627(2020)06-0091-08
2019-11-27
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研究课题项目“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构建研究”(2020YGH013);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校科研项目“基于地域城市文化的特定景观设计研究”(YK2019014)
张逸(1988-),女,湖北黄石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景观设计。E-mail: 67581191@qq.com
(责任编辑 周 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