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冠华, 陈宗飞, 张端强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发展,口腔正畸临床工作中逐渐采用数字化模型替代传统石膏模型进行分析与保存,避免了传统石膏模型易磨损等问题,其有效性和精确性也被证实可以应用于临床[1],如进行数字化排牙、制作个性化舌侧矫治器等。在正畸临床工作中,安氏Ⅱ类与Ⅲ类错牙合畸形是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了解牙弓与基骨弓的关系,分析牙齿在基骨中的位置,对于正畸临床矫治计划的制定及个性化矫治弓形的选择至关重要。本研究使用模型扫描仪收集安氏Ⅱ类与Ⅲ类患者牙颌模型数据,通过OrthoAnalyzer2017软件对数字化模型进行切割测量,替代传统的石膏模型切割测量,分析安氏Ⅱ类与Ⅲ类错牙合畸形前中后段牙弓与基骨弓宽度差异性,为临床诊断及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
1.1对象 收集2015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就诊的安氏Ⅱ类患者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21.18±3.79)岁(16~28岁)。纳入标准:牙尖交错位时,双侧第一磨牙关系为远中关系,ANB角>5°,牙列完整,第二磨牙完全建牙合,上下牙列基本平整,无明显拥挤(拥挤度<4 mm)。另外收集安氏Ⅲ类患者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2.01±3.54)岁(15~29岁)。纳入标准:牙尖交错位时,双侧第一磨牙关系为近中关系,-5° 1.2方法 1.2.1建立数字化模型 制取研究对象石膏模型,检查模型完整性,模型要求:模型能清晰记录牙齿、牙列、基骨及前庭部,无明显缺损。使用模型扫描仪(3ShapeE2,丹麦3Shape公司)扫描研究对象石膏模型(图1),生成数字化模型,并通过分析软件(3Shape OrthoAnalyzer2017,丹麦3Shape公司)进行测量。 1.2.2测量参考点及参考平面 参考平面:以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与上中切牙近中切角连线的中点所构成的平面作为参考平面(图2A)[2];牙弓宽度测量参考点:临床冠面轴的中点(FA point,FA点);基骨弓参考点:建立垂直于参考平面的冠状平面,从前往后切割模型,平面通过双侧同名牙FA点时,平面与前庭沟黏膜所切出的曲线内最凹点为基骨弓宽度测量标志点(basal point,BP点)(图2B)。 1.2.3牙弓宽度测量 前段宽度为双侧尖牙FA点间距离(3-3 dental arch width,3-3DAW),中段宽度为双侧第二前磨牙FA点间距离(5-5DAW),后段宽度为双侧第二磨牙FA点间距离(7-7DAW)。 1.2.4基骨弓宽度测量 前段宽度为双侧尖牙BP点间距离(3-3 bone arch width,3-3BAW),中段宽度为双侧第二前磨牙BP点间距离(5-5BAW),后段宽度为双侧第二磨牙BP点间宽度(7-7BAW)。牙弓宽度及基骨弓宽度均为同一操作者使用电脑软件进行测量,每项数据测量3次后取平均值。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安氏Ⅱ类及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比较,其中牙弓与基骨弓长度与宽度的差异性比较,即前段牙弓宽度(3-3DAW)与前段基骨弓宽度(3-3BAW)、中段牙弓宽度(5-5DAW)与中段基骨弓宽度(5-5BAW)、后段牙弓长度(7-7DAW)与后段基骨弓宽度(7-7BAW)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牙弓与基骨弓宽度差异性比较,即安氏Ⅱ类牙弓宽度(Ⅱ-DAW)与Ⅲ类牙弓宽度(Ⅲ-DAW)、安氏Ⅱ类基骨弓宽度(Ⅱ-BAW)与安氏Ⅲ类基骨弓宽度(Ⅲ-BAW)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 2.1牙弓与基骨弓测量分析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弓与基骨弓宽度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测量牙位牙弓与基骨弓宽度的对比分析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区(U5-5)牙弓与基骨弓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牙位牙弓与基骨弓宽度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安氏Ⅱ类和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弓宽度与基骨弓宽度对比 Tab 1 Comparison of dental arch width and basal bone arch width in patients with Class Ⅱ or Class Ⅲ malocclusion 同类错牙合畸形中,基骨弓与牙弓宽度比较,☆:P<0.05;不同类错牙合畸形之间牙弓宽度比较,△:P<0.05;不同类错牙合畸形之间基骨弓宽度比较,▲:P<0.05. 2.2安氏Ⅱ类与Ⅲ类牙弓与基骨弓测量分析 安氏Ⅱ类与Ⅲ类牙弓宽度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各测量牙位牙弓宽度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基骨弓宽度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上颌第二前磨牙区、第二磨牙区和下颌第二前磨牙区宽度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牙位基骨弓宽度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表1)。 在正畸临床工作中,安氏Ⅱ类与Ⅲ类错牙合畸形很常见,Tweed提出了成功正畸治疗的关键在于下颌中切牙要处在合适的基骨位置上,也就是牙弓与基骨弓要相互协调[3]。在一定程度上,基骨弓与牙弓的宽度差值体现了牙齿的倾斜度,牙齿舌倾程度越大,差值就越大。但是牙冠外形特征、基骨宽度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所以这个差值只能作为参考,可间接反映牙齿的相对位置。在正畸临床工作中,基骨弓的宽度决定了牙齿可移动的空间,若基骨弓越宽,牙齿移动的范围越大,反之,基骨弓越窄,牙齿唇舌向移动时会有骨皮质的阻力,且容易出现牙根骨开窗的风险。因此,了解其牙弓与基骨弓的特点,对于正畸医师制定矫治计划及开展正畸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收集无牙列拥挤及牙齿数目正常的错牙合畸形患者,去除了因牙列拥挤导致的牙弓与基骨弓不协调带来的干扰,使测量结果拥有较高的可信度。吴佳琪等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研究发现,牙弓尖牙间宽度与基骨尖牙间宽度无明显差异,基骨磨牙间宽度明显大于牙弓磨牙间宽度[4]。Ball等对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研究发现,尖牙区FA点与WALA呈显著相关性[5]。武杰等对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研究发现,安氏Ⅱ类1分类与2分类错牙合畸形上颌前中段及下颌前段牙弓宽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上下颌骨前中段基骨弓宽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6]。 本研究结果显示,安氏Ⅱ类患者在尖牙区牙弓宽度大于基骨弓宽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安氏Ⅱ类患者在尖牙区牙齿存在一定程度的颊倾;安氏Ⅲ类患者在下颌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牙弓宽度小于基骨弓宽度,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安氏Ⅲ类患者下颌牙弓与基骨弓在牙弓后段存在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可能是由于安氏Ⅲ类患者下颌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舌倾导致的。 在安氏Ⅱ类与Ⅲ类错牙合畸形牙弓宽度对比分析中,安氏Ⅱ类上颌尖牙区宽度较安氏Ⅲ类患者大,其他部位牙弓宽度较Ⅲ类患者小;从基骨弓宽度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基骨弓宽度大于安氏Ⅲ类患者,而下颌基骨弓宽度小于安氏Ⅲ类患者,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安氏Ⅲ类患者上颌基骨弓存在发育不足,下颌基骨弓过度生长[7],同时下颌后牙发生代偿性舌倾而补偿下颌基骨弓的过度生长;但是也存在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发育不足从而导致下颌基骨弓宽度小于安氏Ⅲ类患者的可能[8]。安氏Ⅱ类与Ⅲ类错牙合畸形在上下颌的差异性提示,在临床工作中,使用在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中的个性化矫治弓形不适用于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在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矫治过程中,上颌尖牙可以进行适当内收及向舌侧冠转矩;在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时,如下后牙存在舌倾,应先将下后牙直立后再做进一步矫治设计。 本研究通过对安氏Ⅱ类与Ⅲ类错牙合畸形牙弓与基骨弓的测量分析,得出各个测量牙位的牙弓与基骨弓的差异性。在正畸治疗中,正确的矫治弓形形态与矫治效果关系紧密,正确的个性化弓形的使用有助于缩短矫治疗程及维持效果的稳定[10]。然而临床工作中预成型标准弓丝不可能适用于每一个患者,正畸医师需要通过患者的牙弓形态对弓形进行调整。因此,了解患者各牙位牙弓与基骨弓的差异,可以对患者进行个性化弓形的指导设计。但研究过程中,因为无牙列拥挤患者数量较少,对选择的安氏Ⅱ类与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未以性别及形成机制的不同再分类,可能造成样本选择的范围过大。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对安氏Ⅱ类与Ⅲ类错牙合畸形进行更精细的分类后,再对牙弓与基骨弓差异性进行更深入的探讨。2 结 果
3 讨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