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江,白文学
(1.重庆市江津区中心血库,重庆 402260;2.重庆市江津区妇幼保健院,重庆 402260)
在临床中严重创伤和产后大出血患者较为常见,其病情严重且危急,伴有大量出血状况,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患者死亡。目前大量输血是临床中常见的治疗方法,但该方法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和江津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严重创伤和产后大出血后大量输血(24小时内输注约为人体全部血容量或输注红细胞成分≥20 U)的患者进行分析,以此探析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具体报告内容如下。
从我院和江津区妇幼保健院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严重创伤和产后大出血患者中,选取其中60例作为本次主要研究对象。然而不同年龄的患者,其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也不相同,根据该特点,本次研究对象选取的年龄22~53岁,平均(41.23±0.49)岁。
为了能够详细的了解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受大量输血的影响,本次研究选取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前,均接受凝血功能检查,并详细记录所有患者的凝血功能数据,之后使用大量输血的方法介入治疗。大量输血1 d后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进行记录,并与之前记录内容进行比较。另外,大量输血3 d后对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进行观察,并与实施大量输血前比较。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入院后,需要接受全面的检查,统计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出血速度、出血时间、24小时出血总量、心率等。根据患者的失血情况选择不同的输血方案。
所有患者接受大量输血后,比较输血前后(FIB)血浆纤维蛋白原、(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等指标。对比时间为输血前、输血1 d后、输血3 d后。
本研究中数据和资料较多,需要将其统一录入计算机内,并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组间各数据,若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则使用(P<0.05)表示。
患者接受大量输血1d和3d后,其FIB、APTT、PT、TT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患者的FIB水平与原有水平相比,大量输血1d后FIB水平低于原有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输血3d后FIB水平低于原有水平,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APTT、PT、TT与原有水平相比,大量输血1 d后低于原有水平,有明显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输血3 d后,APTT、PT、TT与原有水平相近或持平,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患者的凝血功能恢复正常。
近年来,由于交通事故、高空坠落以及生产所造成的大出血等所造成的严重创伤患者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在受到严重创伤后,患者身体大多会存在多处的开放性伤口,且出血量也相对较多,如果不及时进行救治将会造成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甚至是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会使用大量输血的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扩充患者的血容量,促进患者血压的恢复,避免患者因失血过多而造成的休克。但是,大量输血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的血压和血容量,但是也会由于大量输血而诱发一些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上最典型的就是因为大量输血而对患者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造成破坏,进而导致患者的凝血功能受到影响。此外,由于患者在受伤后体腔会暴露在空气中,其机体的散热速度相对较快,血容量急剧下降,进而对患者血循环造成阻碍,凝血功能也受到影响。因此,在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大量输血后,不仅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选择合适的输血方案,还需要在输血过程中对患者进行保温处理。此外,在输血过程中,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对可能出现的输血并发症进行预防,来降低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几率。
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后可知,目前临床上存在着多种大量输血的方案,但仍没有明确的共识。综合部分国内外标准和指南,目前常用的方案有941、961和1比1。941方案指9个单位红细胞、400 mL血浆和1个治疗量单采血小板。961方案指9个单位红细胞、600 mL血浆和1个治疗量单采血小板。1比1指按人体正常血液成分比例进行输注。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不同输血方案。大量失血的输血治疗方案关键在于及时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故红细胞应与纠正凝血功能的血液成分同时输注。伴随着大量失血的病理进程,首先表现为凝血因子缺乏,其次是血小板。凝血因子缺乏具有时序性,首先缺乏的是血浆中的其他凝血因子,其次纤维蛋白原也显著降低。
总之,在严重创伤和产后大出血患者的治疗中,使用大量输血进行治疗,患者的血小板、凝血因子会出现减少的情况,其凝血功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