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非正式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实践途径

2020-12-14 05:22刘红旗杭育新
关键词:育人政治思想

刘红旗 ,杭育新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政办,江苏南京210016;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教育与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16)

在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工作中,广大教师根据个人共同的兴趣特长、情感需要、学习工作经历、文化地域背景、利益诉求以及相似或相近的学术观点等,自发形成了形式各异、种类各样的非正式组织或群体。准确把握高校教师非正式组织的内涵特征,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助于丰富和拓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新的载体。

一、教师非正式组织的内涵与总体特征分析

非正式组织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的,是指人们在共同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由于相互之间的联系而产生的共同感情和认同关系自发形成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1]。这些群体不受行政部门和管理层次等的限制,也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结构,但在其内部也会产生特定的关系结构,形成不成文的非正式行为准则和规范。非正式组织具有内聚力强、有效沟通、心理协调、行为一致等特点[2]。

教师非正式组织是指教师在学校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从相识到相知,再从相知到知心,由于兴趣相投、经历相似、思想相近、利益相同等诸多原因而自发形成的无固定形式的群众性组织,如各类的学术团体、教师(教授)联谊会、校友会、同学会、同乡会,以及体育、文化、艺术活动俱乐部等等。教师非正式组织具有如下主要特征:①形成的自发性。教师非正式组织往往是教师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交往的过程中自动自发形成的,并非是人为性或学校行政性因素干预的结果,完全是由教师在学校中因彼此的了解、价值的认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因素基础上自觉自愿结合的产物。②管理的非制度性。尽管教师非正式组织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和严明的纪律,但它一经形成,便自发产生一套有效的非制度化行为规范[3],以此约束和调节成员的行为,影响成员的心理。③领导的个体性。在教师非正式组织中,教师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再拘泥于行政职务、职称职级的限制,组织“领导”主要通过个人影响力和个人人格魅力来促使其他成员接受自己的主张和见解。④成员的交叉重叠性。区别于教师所属的院系部门等正式组织的单一性,由于教师兴趣爱好、经历背景等多元化,教师非正式组织成员呈现跨组织的交叉性,一个教师可同时为多个非正式组织的成员,一个非正式组织中也有来自校内不同学院部门的教师。⑤功能的两重性。既具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与学校教育教学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它的功能是积极的,能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有力辅助;在与学校教育教学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它的功能是消极的,有可能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阻滞因素,削弱或阻碍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师非正式组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教师非正式组织作为一种普遍的客观存在,弥散在学校的方方面面,真实地影响着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发,高校校园内广泛存在的教师非正式组织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为营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环境提供了新的载体。然而,高校教师非正式组织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利用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首先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其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和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的双重影响。

1.教师非正式组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功能

首先,沟通交流功能。高校传统的师生交流沟通较多地局限在课堂内、学业上,知识讲授式的单向交流多,思想碰撞、情感互动式的双向深度交流少,教书和育人存在着脱节现象。同时,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主体意识和成人意识的发展,他们渴望教师不是采取与父母类似的说教、批评甚至是训斥的沟通态度,而是能以平等的心态,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他们,从而缩短心理距离[4]。教师非正式组织拓宽了师生交流沟通的时间和空间,有助于师生在开放坦诚的氛围中,平等地进行有意义的双向思想碰撞和情感互动,有助于学生将认识阶段获得的思想观念,进入到情感阶段,找到自己内心思想观念的一致性,使思想政治观念真正内化,从而确保将领会的思想政治观念整合到自身的行动中去[5]。

其次,心理调节功能。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其生理、心理渐趋成熟,但受人际关系、家庭经济负担、个人情感、学业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往往会产生孤独与迷惘的心理困惑,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和精神抚慰。由于教师非正式组织是建立在情感交流和价值认同基础之上,在其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具有先天自然优势。利用教师非正式组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道,通过灵活多样的多重互动,不同角色、个性、需求的师生产生心灵碰撞,进而让学生在人际关系、适应力培养、社会心理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

再次,激励示范功能。《学记》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教师日常生活中的一句话一个行为,都会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教师非正式组织是教师在学校学院的正式组织架构之外最主要的活动空间,成员之间的相互行为具有自然渗透的无限张力。较之由传统观念、年龄资历、身份角色等因素形成强制性的威权力,教师在非正式组织中表现出来的示范力和影响力更持久。教师可通过非正式组织在兴趣爱好、学业发展等方面与学生的需求形成桥接,发挥以身示范的引领效应,强化学生“亲、尊、敬”的情感共鸣、心理认同和行为效仿。

最后,发展导引功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非正式组织可以与正式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相辅相成,弥补正式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载体的缺陷,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在教师非正式组织框架下,教师和学生之间打破了专业、院系等正式组织的束缚,师生之间可以在学生个性发展等更广泛领域创造自由互动的空间,将知识融于实践,将激情融于生活,将理想融于人生。通过非正式组织的联结,师生间形成并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不仅可以在学业上指导学生,更可以在理想信仰、职业发展、人生规划等上引导学生、塑造学生。

2.教师非正式组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由于教师的非正式组织都是自然形成的,组织成员更多地是寻求正式组织无法给予或满足的情感需要和价值认同,天然上对正式组织的工作有种抵触和排斥的心理。对于学校层面组织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非正式组织成员可能带有偏见,有时会持默然旁观、冷淡观望、甚至怀疑的态度,而对于其圈内的活动却热情高涨、全身心投入,这样就不利于形成全员育人的思政工作合力。同时,当教师非正式组织目标或个人目标与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一致或发生冲突时,容易偏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且容易形成抵触心理,甚至可能将这种不满情绪带到正常的教学和管理服务中去。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会削弱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育人的实效性,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利于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三、有效发挥教师非正式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途径

第一,转变观念,主动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全员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每位教职工的全面参与和共同努力。教师非正式组织作为高校教师在正式组织职责之外的主要学习和生活空间,是学校实现“三全”育人特别是全员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教育切入点新颖。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比,教师除在专业教学活动实现教书育人之外,还可以充分运用自身的非正式组织角色,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师生的共同点、兴趣点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引导学生在成长进步、成才立业的道路上保持正确的方向。二是教育效果更务实。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非正式组织因其非正式的特点,教师的教育可以有针对性的从师生共有的理念认同和价值取向方面入手,减少学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思想隔阂和教育内容、方法上的排斥心理,从而更能贴近学生和取信于学生,在言传身教中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成长成才之中。因此,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师非正式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功能和独特优势,主动将教师非正式组织发展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把对教师非正式组织的教育和管理纳入到学校全员育人体系。要科学认识教师非正式组织的发展演变规律,深入研究教师非正式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负面影响。要根据不同性质的教师非正式组织成因和特点,积极探索利用教师非正式组织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着力促进教师非正式组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向同行、同时发力,使其成为高校管理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形成日常化、群众化的全员育人工作体系。

第二,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教师非正式组织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积极功能。教师非正式组织虽然具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优势,但由于其形成的自发性、人员组成的广泛性、所处环境的开放性和活动开展的自由性等特点,这种功能和优势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发挥。因此,要注重科学引导,积极寻求教师非正式组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功能的结合点、创新点和突破口。一是要以实现学校育人目标为指引,强化教师在学校全员育人工作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学校育人目标对教师非正式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使他们认识到实现育人目标是实现自我目标的大前提,从而使全体教师非正式组织成员逐渐认同该目标,并为之努力工作。在制定学校育人目标时,要充分考虑相关教师非正式组织的合理意见,尽量缩小认识差距,消除思想隔阂,确保全体教师在育人目标认识上的统一性。二是要架起教师非正式组织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有效沟通的桥梁,加强两支教育力量的互融互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多种渠道主动向教师传递思政工作理念、交流思政工作动态,通过相互沟通、彼此了解,融合成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三是要有效激励,拓宽教师非正式组织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渠道。充分利用师生的兴趣点、共同点,鼓励教师非正式组织与学生组织实现有效对接;聘请教师非正式组织核心成员担任业务指导老师;鼓励教师非正式组织积极参与学生活动,为学生课外活动提供专业指导和咨询,如担任学生社团及课外活动的指导教师、评委嘉宾等,以专业的视角提升活动的科学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多措并举,着力消除教师非正式组织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负面影响。在注重发挥教师非正式组织积极效应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也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有效消除其负面影响,促其良性发展,使之成为学校全员育人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充分利用非正式组织信息传递快的特点,真诚交流,用心倾听,及时掌握他们对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建议,及时优化和完善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案和工作措施。二是要及时对教师非正式群体的舆论和动向进行分析和研判,及早预估、发现和掌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能会产生不利的消极言论,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和纠正,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负面效应。三 加强对非正式组织核心人物的引导,对其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发挥其个人影响力和群体凝聚力在教师成员间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非正式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猜你喜欢
育人政治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