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赵金科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对外开放的模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具体言之,在经济层面,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看得见的手”宏观调控、“看不见的手”市场配置;在对外开放层面,我国开放模式呈现封闭、半封闭、全方位和多层次的过程演变……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是我国破茧成蝶的蜕变经历,并且是我国以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向世界展现出一个散发独特性、现代性魅力之东方强国形象的生动体现。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1]这表明改革开放精神发轫和孕育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它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进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改革开放精神激励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突破层层障碍、攻克重重难关,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基于我国现实发展状况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实践基础,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曾感慨道:改革开放使中国命运彻底跳出了近代以来的‘下降通道’,中国改革,最复杂也最成功。”[2]“彻底”一词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推动我国历史进程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将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挫折、艰辛比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得不经受的阵痛,那么改革开放精神就是支撑中国人民经受磨难、度过困苦的精神支柱和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3]68因此,在改革开放不断行进的进程中,改革开放精神也会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前行而不断丰富、发展,呈现动态开放的趋势。回顾我国4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其精神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追根溯源,无论是我国神话故事愚公移山中蕴含的踏平坎坷成大道精神,历史进程中先秦时期商鞅变法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的改革精神、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探索精神、北宋时期以王安石变法引导的社会改革运动以及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开放思维,亦或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探寻救国道路表现的不屈不挠的自强精神,还是党与时俱进地进行自我革新、自我建设而展现的勇于改革的精神,无一不论证着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以敢为人先,大胆探索,砥砺奋进为方法论的继往开来的精神。改革开放是一项空前的伟大实践,既无先例可循,更无模式可仿。着眼于我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历程,敢为人先、大胆探索可以解读为遵循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方法论,这要求我们把握好二者之间辩证统一关系。在改革开放前期,“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锐意进取精神是激励人民群众探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撑。
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4]这表明大胆走、大胆闯、大胆试是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经验,瞻前顾后、畏葸不前是阻碍改革开放前行的绊脚石。比如深圳勇于第一个站出来做经济特区的试点,发展成为我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安徽凤阳小岗村敢于因地制宜地实施“大包干”的经营措施,展现了人民群众大胆探索的实践精神风貌,进而有效实现了政府与基层的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也指出:“提出改革举措当然要慎重,要反复研究、反复论证,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谨小慎微、裹足不前,什么也不敢干、不敢试。搞改革……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还是要大胆干。”[5]39-40这表明推进改革不能犹疑退缩,而应该瞅准目标,增强勇气,坚定信心。
改革开放的事业是靠不断实践的方式、勇于奋斗的精神成就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6]1,并且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再一次指出:“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6]1新时代下的改革开放仍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奋斗,不断前进。概言之,这种敢为人先、大胆探索、奋斗不止的改革开放精神,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求实创新、砥砺前行的内生动力,而且是中国崛起代代相传、赓续不绝的基因密码。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更是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改革开放虽然是一项正在行进的伟大事业,却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因此,必须由坚强的、有定力的党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始终秉持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生命线的历史定位,时刻对改弦易张的思潮保持警惕,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具体言之,第一阶段是确定社会道路与探索发展动力的阶段,“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党团结带领各民族实现了新中国的成立、人民的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7];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后40年,强大的中国共产党和牢固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为改革的稳定性、有序性进行保驾护航;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实行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推行乡村振兴战略、贯彻精准扶贫等发展战略,逐步向“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迈进。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简言之,党的领导有利于发挥自身总揽全局的作用,积极推进社会各个领域以及各个方面的协同改革,使得各项人力、物力产生凝聚力,形成改革合力效应,而不是出现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8]287他们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表明,革命性的、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往往发端于基层、来源于群众。”[9]这表明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以及外交等等各层次、各领域的改革进程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无一不是源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换言之,改革开放以制度为发端的巨大变革,激活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释放出了蕴藏于亿万人民的巨大活力。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更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戮力同心相结合的重要进程。因此,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不仅提出健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以便“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并将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而且指出“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的重要性。[1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前进,就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5]39这句话表明了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繁重而艰辛的任务,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攻坚克难的自信心,锲而不舍的勇毅和决心。
立足于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不论是近代仁人志士“器物—制度—思想”救国之路的艰辛探索,亦或是社会主义制度不断的完善与创新、利益主体的重新洗牌、思想观念的破冰与价值体系的重塑、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还是现实境遇中新时代面临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十三五规划即将收官的关键时期,中国人民时刻保持着锲而不舍、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因为它是中华炎黄子孙的性格特质,是深植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潜意识,更是熔铸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精神基因。回首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风雨历程,“我们曾面对双轨制下‘价格闯关’的风浪、面对国企改革企业重组的‘下岗潮’、面对非典疫情的肆虐,也曾经受汶川地震的考验;曾面对简政放权的阻力,也曾面对经济转型的艰难,”[2]改革之路荆棘丛生、从无坦途。因此,面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新任务、新困难,我们需要敢于涉险滩的勇气、勇于攻坚克难的毅力,更需要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磨刀霍霍的智慧,打好这场攻坚战。同时,我们必须坚持“蹄疾而步稳”的辩证思维,把发展与稳定的辩证统一的原则深入贯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简言之,改革开放不仅强调了改革的紧迫性,体现加紧纵深挺进的力度,而且提出要保证改革的持续性、稳定性,以防出现失控无助的局面。
“真理标准讨论”带来的解放思想,促进了全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今后的发展道路进行全面思考。随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冲破了“两个凡是”对人民思想观念的禁锢,更是带来了现在各个领域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5]16这句话清晰地阐明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放置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层面思考,我们可以明晰思想观念解放是关系着能否看清各种利益之间矛盾的关键所在。进而言之,人民群众思想的开放性有利于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注入发展生机,实现各生产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推进社会的活力发展,以便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解释它:“‘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1]这表明“实事求是”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法宝。在推进改革发展中,我们必须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发展定位,坚持一切从我国国情出发,超越或落后这个最大实际现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领导干部则要立足实践,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求真务实原则,真抓实干,发扬“钉钉子精神”,争做真正的实干家,发挥榜样的力量。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更是改革开放精神生命力所在。创新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的重要通行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2]9从领导干部的先进性着眼,党和国家要注重提高领导人员的战略眼光,培养其创新思维,以便自身可以更好的带领人民群众开拓创新。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大力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得人们面对新时代的历史机遇时,充分发扬“创客精神”“创业精神”,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从理论体系的动态发展来看,党和国家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发展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的确立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党和国家提出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作出全面的战略部署,这不仅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制度保证。概言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面对新问题新矛盾新课题,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囿于老思想的固步自封、理论的生搬硬套,而是要培养发展的新思路、新思维,不断结合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与实践创新。
独立自主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体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也是我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更是我国从自身实际出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每个国家的国情、历史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人类发展的道路是多样性的,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单一或具体的发展模式。我国坚持独立自主,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增强“四个自信”,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换言之,中国秉持坚定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对思想自信与实践自觉有机统一原则的有效践行,是对我国五千年的“和合”文化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追求和平、和睦精神的集中展示。我国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才能将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有利于我国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愿景,进而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障国家安全。
然则,我们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时,也要坚持对外开放、和平共赢,推动构建和平、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一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因为当今已经不再是国家各自为政、独善其身的时代,而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是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新时代,这一时期的人类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向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面对国际新境遇,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世界各国更需要的是同舟共济、协同前进,2008年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2020年世界各国共同抗击新冠疫情等是最有力的例证。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指出:“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3]348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和平环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因为平和的世界局势不仅有利于筑牢我们与国际友人的伙伴关系,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平稳发展而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而且有助于积极推进更加合理、公正的国际新秩序,建设共赢、共享、共建的新世界。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进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实践中形成的优良品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激励亿万华夏儿女扬帆远航的精神力量。它的有效弘扬有利于为实现民族振兴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为达成国家富强的任务提供智力支持,为增强人民幸福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
改革开放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有其深厚的实践基础、文化渊源和时代背景。它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于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形成于当下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它的孕育发展既有历史的醇香又有时代的生机,不仅汲取了民族精神的养分,而且吮吸了时代精神的精华,成为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重要精神标志。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种内涵丰富多样、内容多元共存且不断动态发展的理论形态。作为反映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意识、文化和信仰,民族精神是改革开放精神的基因与精华。着眼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民族精神不仅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的精神源头,更是民族自身赓续不绝、生生不息的文化种子。江泽民同志曾在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12]30这段话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最忠实、最可靠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培育者,阐明了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性和自觉能动性。具体言之,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精神。对内改革层面,党和国家采取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方式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培育出了改革开放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如“企业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工匠精神”“女排精神”“张家港精神”以及“两弹一星精神”等等。这些精神都是每个历史阶段用不同的形式对民族精神进行有效而具体的体现,深深植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体现出浓浓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对外开放层面,党和国家继承并弘扬发展了中华民族和平、和谐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概言之,改革开放精神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文明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全国各族人们积极主动投身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精神支柱,更是将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时代精神是指每一个时代以人为主体进行的实践活动而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秀品格,这是它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与时俱进是改革开放精神永葆生机的生命力源泉。改革开放精神是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改革方式、开放环境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积极推进的条件下产生的伟大精神成果,更是时代精神在改革开放时期绽放的独特魅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作为改革开放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与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性。改革精神主要展现的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必须体现客观性、现实性与时代性。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为改革开放精神时刻保持变革性、创新性、自主性和先进性提供了依据和保证,时刻警醒我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要敢于打破旧思维的禁锢,严禁固守生搬硬套、拙劣模仿的刻板方式。其中,中国独立自主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文化以及理论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一次伟大的改革创新。改革开放精神是随着改革开放实践、时代发展潮流不断丰富的动态性发展成果,而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静态的精神模板。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著作中,马克思曾强调:“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4]这清晰地表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催生了改革开放精神的诞生,改革开放精神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实践基础上铸就起来的一种精神力量。
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继续推进发展的一体两面,缺一不可。因此,从改革开放的内容结构来看,改革开放精神是我国在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方面的行进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精神力量、面貌和精神状态。它的精神内涵激励着中国亿万华夏儿女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更激发了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勇气和智慧。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空前绝伦的伟大实践,无任何经验可取,只能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摸索前行。回首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40多年,我国实现了从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的“星星之火”到全面深化改革的燎原之势,从深圳经济特区的试点设立到全面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法律、文化等等多领域的全面突破……从点到面、从局部实验到全面开展的变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以敢为人先、大胆探索、砥砺奋进的方法论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谱写出中华民族锲而不舍、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壮丽诗篇。此后,一条适合我国现实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党和人民的不断追寻中诞生。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以及文化多样化的世界潮流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秉持“强则必霸”的发展逻辑对非资本主义国家施压,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事务指手画脚,企图实行“西化、分化”战略。反观中国,我国不仅尊重他国的国家主权,而且依据自身国情坚定不移地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永远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还指出:“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13]29这明确表明我们党和国家要将发展的重力放在自己的力量上,而不是仅仅依靠外部力量。因为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对其他国家亦步亦趋,最终只会沦为他国的附庸。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时,并不意味着与世界隔绝,而是要注重与对外开放的原则相结合。因此,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我国的外交总体布局以“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为显著特征而展现。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实现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结果。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外交事务发展历程,建立伙伴关系是我国与他国形成良性互动“朋友圈”的指导性原则。我国面对全球性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不论是“为世界谋大同”的思路,亦或是“一带一路”的倡议,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这些外交思想不仅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更为有效解决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发挥了积极性作用。从中国参与世界新秩序构建的角度来看,我国不仅秉承各国平等协商的原则准确表达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思想,而且在坚持以处理国家间的共同利益为目标的多元利益诉求中寻求着建立多边关系的可能性。简言之,我国积极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人类文明互鉴交流开辟了新路径。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实现了从积极挑战、革命的角色逐渐转变为跟进、参与以及贡献智慧的践行者。然而,这一转变与独立自主、对外开放的改革开放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提及货币拜物教的本质时,马克思指出:“金钱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独立的价值。因此,它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的世界和自然界——固有的价值。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异化的本质;这种异己的本质统治了人,而人则向它顶礼膜拜。”[8]52这表明如果处理不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人类可能会沦为金钱的奴隶。在推进改革开放过程中,商品经济浪潮的疯狂涌入、文化信息的多元化、价值观念选择的多样性打破了人们单一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以及生活状态,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和精神世界,但是也给人们带来了内心的迷茫与价值观选择的困顿。导致有些人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对我国是否应该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否能够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怀疑。因此,领导干部不仅要以身垂范,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明确政治立场,时刻保持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与党中央的高度一致性,而且要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法论原则,以防出现思想空虚荒芜,精神无所归依的现象。这也提醒人们经营新时代的生活不仅要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更要注重用文化知识丰满自己的精神世界。此外,党和政府应该积极鼓励社会群体、企业开创包含改革开放精神内核的实践活动、文化产品,进而对人民群众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让改革开放精神入脑入心,自觉排除错误思潮的影响。弘扬改革开放精神不仅为当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指明方向,而且加深当代人民群众对我国新时代发展的认知,坚定人们对共产主义信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理念充满信心。
能否坚定信念不犹疑,能否凝心聚力不放弃,能否迎难而上不退缩,直接影响全面深化改革的成败。我们目前已经“进入深水区的改革,低垂的果子已近摘完,好吃的肉已经吃完,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15]面对这种境况,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需要改革开放精神激励中华儿女奋勇向前的勇气和信心,激发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聪敏与智慧。具体言之,党和国家需要运用锲而不舍、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领导干部的“钉钉子精神”,提升人民群众的担当意识,增强他们在自觉主动推进改革开放实践进程中思想的坚定性、行动的自觉性,激励他们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进而破除旧观念坚冰,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同时,坚持摸着石头与顶层设计的原则相结合,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发挥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13个方面为制度层面的指导,提高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坚定我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所以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5]1“改革”“创新”作为改革开放精神内涵的重要内核,有力佐证了改革开放精神不仅是我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支柱,更是治国理政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源泉。
总之,面对发展结构调整的阵痛、新时期层出不穷的问题,改革开放精神的弘扬有利于激发我们攻坚克难的智慧与决心,更有利于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以及理论进行改革创新,进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人民群众主体性精神的发挥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路径。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8]1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掌握,才能迸发出磅礴的物质力量,展现出现实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只有在历史演进与拼搏积累中紧紧依靠14亿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更好地促进人民群众团结统一、凝聚社会力量,进而形成最大的改革开放共识。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和国家要明确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时刻放在心间,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密切联系群众,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改革开发的伟大成果更加公平、公正的惠及人民群众,让民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益处,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打心底理解和支持党关于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同时,人民群众散发的力量是我国进行改革开放进程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更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的社会基础,这就要求党和国家必须注重转化人民群众的客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首创性。正如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16]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7]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解放思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散发生机的力量源泉。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面对科技的发展创新正在孕育的一场新的产业变革的时代潮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时刻警示我们要培养问题意识、创新思维,以便为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提供生机,为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注入活力。具体言之,党和国家在践行“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必须认清世界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与时俱进地学习科学技术,防止出现“本领恐慌”问题,做出事与愿违,南辕北辙的事情。
面对西方的霸权主义,我们不仅要强烈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对我国的入侵与渗透,更要激发自身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与其他国家交往进程中,我国主张顺应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实行从闭关式的自力更生到“对外开放,和平共赢”的外交政策,努力实现国与国之间共建、共享、共赢。简言之,以独立自主、对外开放、和平共赢的精神状态来迎接和拥抱世界。毋庸置疑,在改革开放精神的引领下,我国探索出了和平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为那些想要独立却不想被“同化”而深陷迷惘的国家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告诉世界人民除了被“西化”,还可以走独立自主、展现自我特色的发展道路。
自改革开放至今40多年,我国从“赶上时代”转变为“引领时代”离不开改革开放精神提供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正所谓:“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促进了改革开放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反观之,改革开放精神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行的精神助力。因此,
顺乎文明之潮流、体现时代之脉动、展示历史之未来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基本要求。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的改革开放精神既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实践过程中自觉积淀的精神精华,同时也正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积极观念。在新时代,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我国不仅需要在坚持
4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及时寻找新办法、新思路迎接新挑战,更需要以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激励当代中国人继续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征程,进而为我们祖国未来赢得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