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新
(北京语言大学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3)
日常会话和网络语言中有“好的吧”①这样的表达,如:
(1)你下次开会不要再迟到了,好的吧?
(2)A:下班后你陪我去一趟银行吧!
B:好的吧。
(3)电脑课,只能看着老师动,我们只能在呆呆地看着电脑,无聊!!!好的吧,我知道我在说着心里的难过和心疼,这种感受我知道没人会懂,我也知道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感同身受,有人在看吗,你在看我的句子还是在看我的感情。(BCC语料库)
例(1)和(2)出现于日常会话中,例(3)出现于BCC语料库的微博语料中。不少人对此表示困惑:“好”“好的”和“好吧”都容易理解,但“好的吧”该作何解释?其话语功能是怎样的?“好的”与“吧”共现的机制是什么?“好的”“好吧”与“好的吧”又有何异同?此外,例(1)和例(2)中,“好的吧”作为发语句和应答句同“好吧”在功能上有何不同?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思考。
邵敬敏、朱晓亚(2005)就“好”的话语功能及其虚化轨迹作了深入研究,提出“好”的话语功能主要包括赞赏、应允和确认的积极应对功能,礼貌、让步、讽刺的消极应对功能和话语衔接功能[1]。赵聪(2006)认为“好吧”具有赞同、礼貌和让步的应对功能。此外,赵文还指出“好的”一般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尤其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显示言者的恳切态度[2]。崔希亮(2019)指出“好的”往往暗示言者没有表情,公事公办[3]。郑娟曼(2018)从互动语言学的视角,在不同的会话序列中考察了“好吧”的妥协回应功能,并提出其交际动因包括非合意应答之后的合意应答和消除发话者顾虑[4]。
以上所列举的各种观点可概括如下:
1.“好”和“好吧”都具有应对功能,有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
2.“好”和“好吧”都具有话语衔接功能;
3.“好的”一般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公事公办。
我们注意到,目前并没有对“好的吧”的单独研究成果。
“好的吧”作为日常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表达,其话语价值不言而喻。此外,我们还发现“好的吧”的使用人群主要集中在青年群体,这从我们搜集到的语料范围②可以得到有效验证。文章拟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首先考察其语体分布,其次分析“好的吧”的话语功能,再次讨论“好的”与“吧”的共现机制,最后对比研究“好的”“好吧”与“好的吧”的异同。
本文未标明的语料均是从微博、微信、QQ和电视节目中搜集。
何为语体?语体的类型有哪些?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刘大为(1994)认为语体是言语行为的类型[5];陶红印(1999)从传媒和方式的视角考察了各类语体,并认为语体的划分不应局限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二分法上[6];方梅(2007)认为语体是决定语句结构和语篇结构的基本类别,并从功能类型着眼,将语篇分为叙事语篇与非叙事语篇[7];冯胜利(2012)将语体划分为“俗常、正式、庄典”[8];冯胜利、施春宏(2018)对语体的定义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认为语体是一种语言机制,用来调节人际关系和人际距离[9]。尽管语体的定义和划分视角多样,但从具体的语言事实出发,“好的吧”通常出现在“对话体”和“叙述体”中。
对话体是语体分类中的重要一类,“好的吧”在对话体中经常出现。考察语料发现,“好的吧”在这类语体中出现时,既可以出现在祈使句中,如例(4)③;也可以出现在应答陈述句中,如例(5)。例如:
(4)请大家先安静一下,好的吧?
(5)A:可不可以加您一个微信?方便日后联系。
B:好的吧。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拟叙述体中“好的吧”的性质与真实对话中的“好的吧”并无二致,所以本文将其归为一类。例如:
(6)所有伤感歌曲都报弱了,特别是诗词版歌词翻译读着读着竟没出息的哭了,好的吧,让我最后说一次:好的吧!收拾好心情,带上微笑Go北京。(BCC语料库)
此处的叙述体指作者自身通过一定风格的语言形式来表现自我,记录其内心世界,透过文字读者能够了解作者的心理状态。如例(7)和例(8)。
(7)昨天十四号……情人节阿!!好的吧……我每次都忘爱蜡笔小新!!最不爱海绵宝宝不解释!!最近越来越容易忘事!!(BCC语料库)
(8)今天看了我们上星期拍的视频,笑死。偶尔想想就好。一百岁挂在墙上。~这就是人的一生。好的吧。他赢了。(BCC语料库)
考察语料发现,“好的吧”在不同的语体中呈现出不同的话语功能。在对话体中,“好的吧”的话语功能主要表现为明示认同力度、彰显权势关系、调节会话氛围、表示应答回应的人际功能;在叙述体中,“好的吧”的话语功能主要表现为表示停顿、结束当下话题的关联功能。
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语言除了可以传递信息外,还可以用来维持各种人际感情,表达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及其对事物推断的功能。
1.明示认同力度
日常交际中,说话者可以运用语气词④对对方话语的认同力度进行调节,显示说话者认同力度的强弱。“好的吧”通过运用“好的”+“吧”增强了认同的非主动性特征,暗含说话者迫于某种原因⑤,不得不认同对方的话语,从而降低了认同的力度。例如:
(9)A:新年第一天就有媒体曝出演员贺军翔出轨,现在的明星私生活真是太乱了,乱得简直不敢想象!
B:诱惑太多,人总有意志力薄弱的时候嘛。
A:好的吧,你这么说我也就没话可说了。
(10)A:今天天儿这么冷,外面还刮着大风,下着雨,没啥特别重要的事儿就别出门了。
B:好的吧,那明天再说吧。
例(9)和例(10)都是说话者运用“好的吧”来回应对方,虽然认同力度有所减弱,但说话者还是认同了对方的观点或提议,这从其后续语段中可以得到证明,例(9)和(10)分别用“你这么说我也没话可说了”“那明天再说吧”来补充说明“好的吧”。
2.彰显权势关系
权势关系是指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显现出的权势地位的高低。考察语料发现,“好的吧”一般多用于平辈之间、熟人之间,亦或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鲜见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当上级对下级使用“好的吧”进行确认时,多有打官腔的意味。例如:
(11)A:我又来麻烦你了,还希望你帮我最后一个忙。
B:好的吧,你说。(同辈之间)
(12)明天记着把文件带过来,放到我办公室桌子上,然后给李总回个电话,说我有事儿不参加会议了,好的吧?(老板对员工)
(13)上午九点开本年度最后一次会议,大家都不要迟到,好的吧?(主管对下属)
例(11)用于同辈之间,但A在权势、地位,抑或是能力等某一方面一定高于B,因为话语情景是B找A帮忙。例(12)和例(13)⑥的话语情景可以统一概括为上级对下级发出命令,听话者则按其指示执行一系列行为,具体表现为例(12)听话者执行把文件放在桌子上,然后给李总回电话的任务,例(13)执行开会别迟到的命令。该类情形下,说话者所发出的命令使得“好的吧”的运用具有打官腔的意味。
3.调节会话氛围
说话者或为了维护交际双方关系、或为了自身利益,或两者兼之,从而运用特定的话语形式来调节会话氛围。“好的吧”就是一种常见的语言手段。例如:
(14)员工:老板,我想请三天假回家看望一下母亲,可以吗?
老板:好的吧,但是你的工作得找个人交接好。
(15)A:我今天临时有事儿,没法儿陪你去银行了。
B:好的吧,我自己去也行。
例(14)老板在听到员工的请求后,并未作出正面的拒绝,如“不可以/不行”,而是用“好的吧”表示弱赞同,这从其后续语段“但是你的工作得找个人交接好”可以得到证明。其言外之意是:你如果想请假,就必须找个人接手你这两天的工作。老板运用“好的吧”来调节会话氛围,一方面降低了交际关系的破坏程度,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上下级的关系,维护了自身的利益⑦。“好的吧”从语言形式上看遵守了言谈交际当中的合作原则,但从实质内容上看,表达了不愿意的态度,是对合作原则的违反,正是这种表面与实质矛盾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会话氛围。例(15)是另外一种情况,交际双方中的一方被另一方拒绝后,为了避免尴尬的场景,用“好的吧”来委婉表达自己没有受到伤害,调节了当时的会话氛围。此时,后续语段往往是对“好的吧”的强化和解释说明,即你的拒绝我可以接受。
4.表示应答
在对话体中,“好的吧”除了表达弱认同外,还兼有应答功能。例如:
(16)A:她可是我们班最漂亮的女生。
B:好的吧,如果这就是最漂亮的标准,我表示无语。
例(16)说话者B用“好的吧”承接A的话轮,既表达了自身的弱认同态度,也兼有语篇衔接的功能。
考察语料发现,“好的吧”可以作为语篇连贯的手段,它不仅可以让说话者在长篇叙述中留有停顿的机会,还可以和听话者进行交流。我们称之为“好的吧”的关联功能。
1.表示停顿
说话者有时会使用“好的吧”作为填充词(filler word),从而为自己留有思考的时间,为下一个话轮做准备。“好的吧”此类话语功能的判断标准是去掉“好的吧”之后,是否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且是否影响话语意思的表达。例如:
(17)你一定要相信,不会有到不了的明天的,心态真的很重要。好的吧~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BCC语料库)
(18)小赵个B样的居然不跟我讲一句话,好的吧~有本事他一直憋着吧。(BCC语料库)
例(17)和例(18)都是说话者在说完一件事后,用“好的吧”稍作停顿⑧,进而表达对这件事情的一个态度,此时后续语段往往带有评价性,如“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判断标准是去掉句中“好的吧”之后,语句依然合法,且话语意思不受影响。试比较:
(17a)你一定要相信,不会有到不了的明天的,心态真的很重要。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BCC语料库)
(18a)小赵个B样的居然不跟我讲一句话,有本事他一直憋着吧。(BCC语料库)
例(17a)(18a)与例(17)(18)相比,话语意思不变,且句子合法。
2.结束当下话题
“好的吧”还可以用来结束当前谈论的一个话题。此类情况下,“好的吧”往往用作对上文所说话语进行总结的标志性词语,或是对上文提议的一种附和,从而结束当前话题。例如:
(19)不要把人生花费在讨厌人的事情上,这一生要疼爱别人还不够,哪有那么多时间去想那些令自己不愉快的人和事。好的吧,别想那么多了!(BCC语料库)
(20)这是在逼我早点睡觉的节奏么?好的吧,困死了,睡觉!(BCC语料库)
例(19)说话者用“好的吧”欲对前文进行总结,进而用一个祈使句呼吁停止无谓的思考,意在结束当前话题。例(20)同样用“好的吧”附和上文提议“早点睡觉”,从而结束当前话题。
我们从人际功能和关联功能两个维度详细分析了“好的吧”的话语功能。就人际功能而言,“好的吧”多分布在对话体中;就关联功能而言,“好的吧”多分布在叙述体中。从语体分布的视角分析语气词短语的使用或许能够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范晓(1985)指出,词语在组合时,“必须考虑语义上的选择,功能上的选择和语用上的选择。语义上的选择要做到‘合理’,功能上的选择要做到‘合法’,语用上的选择要做到‘合用’。组成短语,合理、合法是基本条件;运用到句子,合用是根本目的,因而在语用上的选择更为重要。”[10]由此可见,词语的组合不是任意的,其中必定存在某种缘由。那么“好的”和“吧”究竟是如何组合到一起的呢?我们认为“好的”和“吧”在语义和语用方面的整合使其能够获得组配的自由。
崔希亮(2019)指出“好的”往往暗含说话者没有表情,公事公办[3]。因此,“好的”在语义层面可以概括为“表认同”,往往是针对“事”,且不涉及说话者的主观态度。但语气词除了传递说话者对命题内容的主观认识外,还可以用来表达对听话者的关注。实际上,语气词主要用于“人”[11-12],即鉴于双方交际关系而做出的对语句的处置方式,“吧”暗含了说话者不情愿的主观态度,且具有一定的交互主观性。具体而言,说话者在运用“好的吧”时,“好的”的意义对“事”,“吧”的意义对“人”,二者相互补充,协同运作,共同表达某一特定的话语功能。语义语用层面的功能互补是“好的”和“吧”共现的重要机制。
沈家煊(2006)指出,概念整合的要旨可以概括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由整合产生的整体意义就是浮现意义(emergent meaning)[13]。“好的”和“吧”的形成过程类似于“概念整合”。它们共现使用时,至少涉及到两个空间域,即“好的”的概念域和“吧”的情态域,两者通过语义语用的互补机制构建意义的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概念域和情态域进行整合的过程,即把两个空间域整合到一个线性序列的语符中。“好的吧”所具有的话语功能是其在特定的语境中整合的“浮现意义”,是“好的”的语义功能和“吧”的情态功能整合互动的结果。
“好的吧”之所以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其背后必有一定的使用基础。
首先,从中华民族传统心理的角度看,“好的吧”满足了人们“中庸”“妥协”的心理。《论语·雍也》中提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意思是说中庸这种道德应该是最高的境界。作为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即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展露锋芒,为人低调,以和为贵。这些也正是我们所追求和倡导的。“好的吧”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
其次,“好的吧”很好地契合了语用学上的“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这两项原则是促进交际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好的吧”虽然能指简单,但所指丰富且可塑性强,在不同的语境中能够表达不同的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尴尬局面的出现,调节会话氛围,进而顺利完成交际,如例(14)和例(15)。此外,如果交际双方中的一方不认同另一方的观点,但出于合作礼貌的需要,也应该对对方作出回应。此时“好的吧”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形式上看是肯定,但具体内涵还需仔细推敲。
从人际功能看,首先,“好的”“好吧”和“好的吧”在应答句中,其核心语义可概括为“认同”,只是在态度表达上有所不同。“好的”往往表示公事公办,个人主观态度不明显;“好吧”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言者态度,但这种态度可以概括为“不情愿”;“好的吧”的言者态度则是介于“好的”和“好吧”之间,迫于公事公办,说话者不得不表示认同。其次,在交际双方权势关系方面,“好吧”和“好的吧”一般仅限于熟人之间、同辈之间,或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鲜见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好的”则无此限制。再者,在调节会话氛围方面,“好吧”和“好的吧”由于话语内涵丰富,在不同的语境下表现出不同的内涵,所以能够很好地调节会话氛围,能够促进交际的顺利开展,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语境下也可能导致交际失败⑨。“好的”相对单纯,仅仅表达认同的核心语义,因此调节会话氛围的能力较弱。最后,三者都能用于对说话者的应答回应。
从关联功能看,“好的”较少用于表示停顿的情形,但“好吧”和“好的吧”用于该情形则较为常见。在结束当前话题方面,三者都比较常见。此外,“好吧”和“好的”有提议的功能,如:“好吧/好的,今天的会就到此结束。”而“好的吧”不具有此项功能。
本文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好的吧”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好的吧”主要分布在对话体和叙述体中,其话语功能相应地包括明示认同力度、彰显权势关系、调节会话氛围、表示应答回应的人际功能,以及表示停顿、结束当前话题的关联功能;“好的”与“吧”共现的重要机制是语义语用层面的功能互补;“好的吧”的使用基础包括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人际交往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好的”“好吧”和“好的吧”的核心语义可以概括为“认同”,只是在态度表达上略有不同。此外,三者在人际功能和关联功能方面也存在异同。
现在我们来分析引言部分提出的问题:例(1)和例(2)中,“好的吧”作为发语句和应答句同“好吧”在功能上有何不同?
(1)你下次开会不要再迟到了,好的吧?
(2)A:下班后你陪我去一趟银行吧!
B:好的吧。
例(1)的话语背景是员工开会迟到,老板要求其下次不要迟到。在话语形式的选择上,老板使用了“P+好的吧?”(P往往为祈使句),而没有选择“P+好吧”(同样,P往往为祈使句)。原因在于“好的吧”可以显示老板作为上司的地位,希望对方做出肯定的回答。所以用“好的吧”进行发问,形式上是发问,实则是你必须作出肯定回答,具有打官腔的意味。如若换成“好吧”,试比较:
(1a)你下次开会不要再迟到了,好吧?
“好吧”则明显是单纯的表示询问,且具有商量的口吻,无法凸显老板与员工的上下级关系。“好的吧”打官腔的用法颇有意思,值得进一步研究。
例(2)则有所不同,“好的吧”出现在应答句中。发话人作出一个言语请求,听话人选择“好的吧”这一语言形式予以回应,暗含迫于公事公办的压力,不得不答应对方的请求。此时双方的关系一般较为疏远,至少不亲密。试比较:
(2a)A:下班后你陪我去一趟银行吧!
B:好吧。
“好吧”虽然也是迫于无奈接受对方的请求,但没有公事公办的意味。交际双方的关系有可能比较亲密,也可能较为疏远。
“好的吧”这一表达常见于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中,在日常生活的口语中也较为常见,且主要使用者为青年群体。“好的吧”的出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生活,满足了人们表达快捷的需求。
注释:
①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研究的“好的吧”是一个固化短语,具体而言,相当于一个语气词短语。其他形式不在本研究的范围内,如:真没意思,这是策划好的吧/周末了,咱出去吃顿好的吧。
②我们人工搜集到的语料主要分布在青年群体使用微信、QQ等媒体的对话或拟对话中,BCC语料库中的语料也主要集中在微博语料。
③例(4)的实质也是对话体,只是听者并未做出回应,以沉默代之。该类情况通常是言者提出一个建议或请求,听者对其进行默认,从形式上看,可以将其概括为:祈使句+好的吧?类似的例子如:你排队等号吧,好的吧?(BCC语料库)
④例如应答语中“好啊/好嘞/好吧”暗含了认同力度的强弱,三个应答语的认同力度依次减弱。
⑤该原因可能是公事公办,也可能是为了维护人际关系。
⑥例(12)和例(13)中“好的吧”出现在发语句中,例(11)中的“好的吧”则出现在应答句中,两类在形式上虽有所不同,但其实质都凸显了交际双方在权势地位等方面的差异,故而将其归纳到“彰显权势关系”这一类里,不分开讨论。
⑦这一点也是“好的吧”与“好吧”的不同所在,即“好吧”不凸显权势关系。
⑧“好的吧”用来作为填充词,表稍作停顿,在书面上用“~”也可以得到证明。
⑨例如非常熟络的朋友之间,一方请另一方帮忙,如若使用“好吧”或“好的吧”来回应对方,反而会疏远双方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交际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