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兴春,姜 晓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劳动教育作为个体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身体机能、认知思维乃至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幼儿教育阶段是个体观念生成、习惯养成、品格塑造的基础阶段,复杂而多样的劳动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化力量。①赵荣辉:《劳动教育:儿童确证自我的媒介》,《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10期,第6-9页。基于幼儿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的特殊性,幼儿劳动教育应强调整合性、探索性和启蒙性。劳动教育更应充分发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统整性和融合性作用,以实现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为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厚植劳动教育之沃土,应充分利用劳动教育之资源,不仅应依靠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更应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社区是贯通个体生活的重要场域之一,以其场域的开放性和外延性、人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资源的充足性和流动性的特点,有效地补充家庭教育和幼儿园中时间与场地的封闭性与单一性,将劳动与生活融为一体。为丰富幼儿劳动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的教育事业,形成更加多面立体的家园社区协同促进幼儿劳动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发挥重要作用。
2019年11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再次强调劳动教育应贯通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与社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提出,应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与社区密切合作,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因此,明晰社区促进幼儿劳动教育的必要性,积极开发并利用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并以此为导向,探索社区发挥促进幼儿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营造浓厚的幼儿劳动教育的社区氛围,搭建灵活多样的教育互动通道,是实现新时代幼儿劳动教育目标的重要一环。
幼儿综合素养的培育,需重视幼儿园、家庭与社区环境多方面的协同共育。当前幼儿教育阶段强调构建整合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①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教育研究》2019年第1期,第21-26页。单一形态的劳动教育实践难以承载新时期劳动教育功能的实现。幼儿劳动教育必须实现家庭内外与学校内外多形态劳动的充分融合。在实践层面,家庭劳动教育与幼儿园所劳动教育在实践场域、劳动资源和劳动机会三方面存在局限性。因此社区参与幼儿劳动教育的协同共育是巩固落实劳动教育全面性与均衡性的必要途径。
劳动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以劳动场域与劳动工具为依托。幼儿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能够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为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沃土,为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发挥坚实力量。②陈鹤琴:《对中班幼儿进行劳动教育的体会》,《广州教育》1992年第2期,第17页。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中的劳动教育逐渐与自然劳动相断裂。家庭劳动形式的单一以及家庭空间范围的有限,为幼儿劳动形式的丰富和劳动经验的扩充增添了困难与阻碍。幼儿园劳动教育则处于发展阶段,面临政策依据缺失、专业师资缺乏、课程体系零散等结构性问题;同时由于幼儿园环境空间受到地理位置、财政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幼儿的劳动活动受到家长意见、活动时间、气候天气等多变因素的影响,幼儿能够真正持续参与劳动的时间与空间均受到限制。因此,单纯依靠家庭和园所,难以满足幼儿劳动教育所需的多样化劳动环境、多种类劳动形式及多层次劳动实践。而社区劳动教育以其广阔的空间、丰富的资源,能够有效地弥补劳动教育活动范围不足的缺失。
陈鹤琴老先生认为幼儿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参加简单的劳动活动和认识成人劳动两方面内容。③吴玲:《陈鹤琴幼儿劳动教育思想探要》,《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版)1998年第1期,第130-134页。首先,在家庭层面,幼儿在家庭中仅能了解到片面简单的父母劳动分工以及亲人的劳动职业与内容,而缺乏更加多样化的接触与认知;家长由于自身工作等原因,陪伴幼儿的机会和时间都相对较少,因此与幼儿进行关于劳动职业的交流讨论不足,幼儿难以获得更为完整与丰富的经验。在园所中,资源的有限性一方面表现在园所的外部客观因素,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幼儿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概念不清晰、理论知识薄弱、方法掌握不深入。④郑娟玉:《浅谈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意义及实施策略》,《幼儿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第16-18页。幼儿阶段的劳动教育仅停留在表面,难以深挖并合理利用劳动教育资源,抓住劳动教育契机。因此,以社区服务机构为抓手,以社区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基本,提供丰富的劳动资源与劳动活动,并通过文化服务的方式加强全社区的劳动认知,有助于建构“家庭—社区—幼儿园”协同教育的连结模式,充分发掘并利用劳动的教育性资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利用生活机会,帮助幼儿了解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从而懂得尊重工作人员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而在实际生活中,幼儿参与劳动的机会较少。在家庭层面,一方面,家长对子女的溺爱以及隔代抚养的保护,幼儿基本成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上”。养育者的包办代替,使得幼儿接触劳动的机会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家长囿于传统的对劳动教育错误认知的偏见,对幼儿园劳动教育施加压力。幼儿教师在缺乏劳动教育专业知能与家长反对意见的双重压力下,自然会减少幼儿劳动的机会。而在幼儿园层面,幼儿教师为方便管理和组织高效,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亲力亲为,减少幼儿参与生活劳动的机会;即使是集体教学活动或专门的劳动教育活动,由于幼儿数量较多,分配到每个幼儿参与不同劳动的体验和实践的时间、空间都极为有限,幼儿教师也难以关注到每个幼儿的独特性和个别性,对于给予全体幼儿充分的劳动机会仍较为困难。因此,发挥社区对家庭劳动教育与幼儿园劳动教育机会缺失的补充作用,充分利用社区中丰富的劳动资源与劳动机会,是为幼儿劳动教育提供全新发展路径和广阔发展前景的重要方式。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社区作为幼儿生活和成长的一大重要场域,与家庭及幼儿园所共同营造幼儿主体的“微观系统”。只有各微系统之间紧密联系,幼儿发展才能实现最优化。因此,应充分利用社区劳动教育教育资源,打破传统“劳动在课堂”的环境壁垒,构建以社区为依托,教育与环境共同发展的幼儿劳动教育新模式。①彭莉萍:《华中地区H省C市幼儿园运用:社区资源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第7页。相关学者指出,社区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与文化资源三种形态。②杨文:《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与儿童成长社区构建》,《学前教育研究》 2017 年第11期,第58-60页,第58-60页。以此为思路,发掘社区参与幼儿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体现为场域空间是资源保障、人力资源是创新源泉与社区氛围是内生动力三方面。
幼儿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强调渗透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劳动教育的首要目的并非关于劳动知识的说教,而是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进行教育。③成有信:《劳动教育、综合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上),《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2年第6期,第9-15页。社区能够为幼儿劳动情感的激发、劳动习惯的巩固、劳动技能的实践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第一,社区环境为幼儿劳动教育提供场域和空间。社区中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机会,包括照顾或修建花草树木的自然劳动;保障社区环境卫生的服务性劳动;提升社区劳动氛围的宣传性劳动等,均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实践劳动的平台。幼儿能够将在家庭和幼儿园中所获得的劳动经验与社区经验连结,使劳动教育呈现更加多元立体的样貌。第二,社区公共服务机构是为幼儿提供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社区公共服务机构是协助家庭及幼儿园教育,补充幼儿学习生活经验,发挥协同教育力量的重要载体。幼儿学习的整体性和生活性强调在与生活环境密切互动中获得完整经验。社区中诸如儿童图书馆、社区养老院、儿童之家等公共服务机构,均是有效发挥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
为促进幼儿劳动贴近生活,社区应致力于幼儿劳动教育人力资源的建设。社区人员是为幼儿劳动教育提供服务的重要依托,也是幼儿劳动教育多样化、灵活化、创新化的重要源泉和支撑。潜藏在社区中有利于幼儿劳动教育的的人力资源包含感受性人力资源与引导性人力资源。④杨文:《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与儿童成长社区构建》,《学前教育研究》 2017 年第11期,第58-60页,第58-60页。感受性人力资源以环境氛围的方式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区中的劳动场景、劳动者随处可见,社区人员职业多样,各司其职,幼儿对劳动形态和劳动内容的认知不断丰富。幼儿通过日常生活与社区中不同职业劳动者的接触,并与自身经验相连结,觉知自己的生活与不同职业的劳动者息息相关,丰富自身对劳动的认知和理解水平,从而萌生对劳动者的敬重。引导性人力资源通常以实体互动的方式对幼儿产生影响。不同职业的社区成员可以通过组织并参与社区活动、成立社区志愿者团队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职业,感受不同职业的劳动行为,树立劳动榜样,以潜在的教育形式引发幼儿感受劳动的光荣。幼儿通过感受不同职业劳动形态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内化幼儿的劳动行为,使劳动教育落地生根,达到潜移默化与渗透浸润的教育效果。
社区作为一种具有人口同质、价值观相似、关系密切、充满人情的社会群体,呈现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氛围。①滕尼斯:《社区与社会》,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887年,第18页。全面关照社区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社区整体能力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社区劳动氛围,既有助于提升幼儿劳动教育的质量,也有利于全社区内重识劳动观念、转变劳动态度、规避惰性社会。
1.浓厚的社区劳动氛围为幼儿劳动提供舒适的心理氛围。
社区是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幼儿具有向往美好生活环境的天生偏好。幼儿投身于社区劳动的积极性是实现劳动教育的重要基础,幼儿的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是实践劳动行为的重要情感依托。社区具有激发幼儿能动性和“主体在场性”的独特优势。社区为幼儿劳动提供更加鲜活的知识与内涵。社区中的劳动教育能够补充家庭劳动形式的单一性以及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虚拟性和局限性,通过真实的劳动情景的设置,促进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习得并掌握劳动技能,探索创造性的劳动形态;幼儿的劳动成果在社区中保存,幼儿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不断提升,亲身体悟“劳动最美丽”的深刻内涵,对幼儿人格与心灵的启迪更加持久。
2.浓厚的社区劳动氛围有助于形成全社区的劳动风貌。
当前劳动教育在社会上呈现被淡化的现象,②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507/t20150731_197068.html.2015-07-24。社会普遍陷入“劳动就是做苦力”“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的误区之中。伴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竞争力的提升,家长愈来愈关注幼儿的脑力和智能的发展,忽视幼儿体力、生存技能与精神世界的发展。在这种具有偏差的成人期待指引下,家长对幼儿劳动机会的剥夺和“直升机”式包办代替,严重阻碍幼儿劳动技能的获得以及正确劳动情感的建立。因此社区教育更应承担起校外家外教育“拾遗补缺”的功能,拓宽全社区对劳动教育的认同边界,以劳动氛围的营造为重要着力点,发挥劳动对全社区价值观培育与传统思想误区纠偏的重要作用。通过组织全社区积极参与的劳动实践活动与文化活动,以其特有的感染性、动员性、辐射性及教育性,让劳动教育成为全社区的公共教育事业。增强社区人员主动融入社区、融入劳动的积极性,形成全社区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和团体价值观,以此成为幼儿劳动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
社区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场域,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为充分发掘并利用社区资源以扩展劳动教育的场域和边界,发挥社区劳动教育参与、补充与延伸的重要作用,实现幼儿劳动教育的扩展与深化,提出以下社区参与幼儿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1.以挖掘自然资源中的劳动教育为基础
劳动和自然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37页。劳动离不开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陈鹤琴老先生曾指出:“大自然是活教材。”④苏刚、庄云旭:《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上海教育》2009年第1期,第72-74页。社区中拥有丰富的花草树木等自然资源,探索与利用社区中的自然资源,能够弥补幼儿园场所不足、幼儿参与劳动机会不充分的局限性。大自然中拥有取之不尽的知识和教育契机。⑤陈鹤琴:《对中班幼儿进行劳动教育的体会》,《广州教育》1992年第2期,第17页。通过以幼儿园或家庭为单位参与社区劳动,充分利用大自然提供的具有趣味性与教育性的劳动资源。如:在植树节举办“谁家小树长得高”活动,幼儿通过参与植树、照顾树木的活动,习得劳动技能,通过小树一天天成长,为社区带来盎然生机,幼儿的成就感得到满足;举办“公园大变装”活动,以划分片区的方式将草地划分给不同家庭,幼儿亲身参与照顾花草的活动,将劳动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并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美感,陶冶心灵。幼儿通过置身于自然产生的“经验”,与自然相联结,①吴洪亮、孙小晨:《儿童与自然的断裂与联结——兼论劳动教育的当代价值》,《绥化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第105-108页。能够有力改善当前幼儿“自然缺失症”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幼儿在自然真实情境中劳动,能够解放幼儿的手脚,在亲身实践中获得最直接的劳动经验和劳动体会。
2.以扩充专门劳动教育场域资源为关键
劳动教育不是学科式教育,而是一种素养教育。②刘次林:《劳动应作为一种素养》,《中小学德育》2019年第11期,第78页。2015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应通过社区渗透的方式进行。因此,灵活地扩充并利用社区内广阔的活动空间及各类设施是发挥社区劳动教育资源的重要思路。幼儿阶段劳动教育强调幼儿的自我服务型劳动逐步向社会服务型劳动转化。社区空间广、设施设备齐全,为幼儿劳动教育从私领域向公领域转变提供了重要的连结,为幼儿的劳动服务提供真实有力的实践基地。一方面,社区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空间和设施,发掘多层次、趣味化的劳动形式。组织幼儿进行力所能及的社区清理和美化活动,能够提升幼儿的责任意识。如:社区可以充分利用公园小路、墙面小广告、草地垃圾等清理活动,采用合作或竞赛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参与性;社区还可以通过组织幼儿的种植、饲养活动,培育幼儿劳动中的爱心和耐心;通过帮助孤寡老人的服务性活动,激发幼儿的奉献意识,提升社区凝聚力等。另一方面,社区应积极开发更多的设施设备,提供幼儿专门劳动的空间机会。如:在公园中专门划分幼儿种植区,开展“食育”活动,为劳动教育提供载体;在宣传栏设置幼儿劳动展示区,幼儿在社区和家庭中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以图片的形式记录展示,激发幼儿的成就感,树立榜样作用;建立劳动博物馆,幼儿感受文化长河中劳动工具的演化、劳动者促进历史进程的辛勤劳动,深化劳动教育内涵;社区还可成立专门的幼儿劳育委员会,专门负责幼儿及全社区的劳动活动,通过专业学习和实地探索,开发有利于幼儿劳动教育的新形式。
社区作为幼儿教育重要的一环,应充分发挥教育性资源,调动社区各方力量,形成社区深度互动的教育生态。社区教育生态的重要个体组成社区劳动教育的人力资源,为幼儿劳动教育的统整发展和价值深化奉献独特的力量。根据不同主体与幼儿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关系,社区中人力资源可划分为幼儿家长与幼儿教师的主要力量以及社区教育志愿者的奉献力量。
1.幼儿家长与幼儿教师是劳动教育人力资源的主要力量
家园社三方协同共育是当前幼儿教育倡导的科学教育模式,三者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相互促进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基础,幼儿园教育是主导,社区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补充和延伸。③李晓巍、刘倩倩、郭媛芳:《改革开放40年我国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的发展与展望》,《学前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第12-20页。三方互为补充,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致力于幼儿教育的发展。因此,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三方也应各尽其责、各尽其能,为幼儿创设一致性的教育环境。第一,社区劳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依赖于家长与幼儿园的探索。家长作为了解幼儿独特性和差异性的重要他人,最清楚幼儿的优势与局限、性格与态度,因此探索最适宜幼儿个体的劳动教育方式及劳动激励策略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域,以其教育活动的计划性、教育主体的合作性以及教育方法的科学性,为幼儿劳动教育提供专业化实践平台。幼儿园应担负起寻找补充幼儿园资源缺乏的社区资源力量,为幼儿构建完整的劳动经验体系发挥其特有力量。第二,社区活动的组织依赖于家长与幼儿园的参与。社区教育活动若失去家长或幼儿园所的支撑便只剩下外表华丽的躯壳,因此要求三方增强交流与信任感,共同致力于幼儿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幼儿园可通过场所提供、活动计划的制定与协助执行等方式提高社区劳动教育活动对幼儿年龄阶段的适切性;幼儿家长应树立榜样带头作用,改变错误的劳动态度,积极参与劳动活动,并通过与幼儿共同劳动的方式密切亲子关系;第三,社区教育力量的发挥依赖于三方教育力量的独特表达。社区劳动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与社区劳动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依赖于幼儿原有经验的积累和驱动,即要求幼儿家长与幼儿园在劳动教育中承担起主体教育地位。家长需在家庭中引导幼儿感受劳动,通过生活自理、一起卫生大扫除、一起买菜等活动,积累幼儿的生活劳动经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应通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通过多样的教育形式,带领幼儿探索多样的劳动形式和劳动技能,丰富劳动知识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支持幼儿的创造性劳动。通过家庭劳动与幼儿园中的教育活动,幼儿劳动经验不断积累,幼儿才能全身心投入社区的劳动活动中,感受劳动走出幼儿园、走出家庭、服务社会的愉悦感。只有家长、幼儿园与社区同向而行,才能形成三方统一协调的优势互补态势,推动协同教育模式不断完善和发展,开拓新的幼儿教育发展前景,最终为幼儿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2.社区教育志愿者是劳动教育人力资源的后备力量
社区的组建依靠人文力量,社区中的每位成员都应担负起全社区教育发展的责任。因此,应充分信任并运用社区成员的教育性力量与资源,发挥社区人力资源的共建力量。社区中拥有不同劳动背景、多样劳动形态、丰富劳动经验的个体,每一位社区成员身上都蕴含着个性化的特质,成员间的差异化特质是实现社区多样化的重要前提。社区应通过不断的培训与实践,组成一支成熟的幼儿劳动教育的志愿者团队。一方面,社区应扩大招募和审核社区志愿者的参与机制,加强对幼儿劳动安全性和科学性的审核和监管。通过不同职业、不同专长的社区人员为幼儿劳动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带领幼儿感受多种劳动形态和劳动过程,幼儿能够更加了解身边的劳动者,了解每个人通过各自的劳动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幸福便捷的生活,了解到每个人通过劳动与其他人连结在一起。幼儿在其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不断生发积极的劳动情感,形成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社区幼儿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需要深入挖掘社区的教育人力资源,同时社区应承担起加强与社会各界联系的牵线作用,社区成员也应发挥自身关系网的灵通性。如:邀请幼儿劳动教育的专家学者,为社区和家长提供科学劳动教育的观念和方式方法,解决劳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邀请劳动教育特色幼儿园园长或优秀教师分享经验;邀请“劳动妈妈”运用周末时间以绘本为媒介给幼儿讲述劳动故事;邀请本省市“劳动模范”进入社区,幼儿切身感受劳动模范在身边的激励性,促进幼儿爱劳动情感的建立。
引导公众理性支持劳动教育氛围是劳动教育得以落实的重要外部保障力量。全社区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氛围是实施幼儿劳动教育的内部促进力量。因此,社区文化与幼儿的学习空间相结合,努力营造学习型、友好型、团结性劳动教育氛围,聚焦幼儿劳动素养与整个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既有助于幼儿劳动教育的落实,又与社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契合。第一,应加大社区宣传,形成全社区良好的劳动认知和正确的劳动态度。社区成员对劳动价值的正确理解决定了整个社区的文化氛围和对劳动教育的客观评价。因此,社区应积极构建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及劳动奖励政策,通过表彰活动等方式鼓励社区成员的劳动意识,凝聚“劳动最光荣”的价值内涵,建立积极向上、劳动光荣、劳动奉献的环境氛围。第二,应提升社区及居民的合作教育意识。幼儿教育不仅是家庭的职责,更是社区公共生活的纽带和重要内容。社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幼儿劳动教育的科学思想和理念,加强社区居民的社会共识,助推社区劳动氛围的强化。如:发放宣传材料,编写社区劳动小手册,举办劳动教育相关讲座,开办亲子课堂,举行大型文艺活动等。一方面,能够帮助社区成员了解早期劳动教育的意义,掌握科学劳育的方法,培养社区成员关心幼儿、关注幼儿教育事业的情感;另一方面,能够引导社区成员踊跃参与到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节中,提高社区人员的参与度。第三,应发挥幼儿建设社区的主体责任,提升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幼儿通过创造性劳动为社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能够提高幼儿的劳动责任感和能动性,进而发挥通过“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 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社区, 一个社区影响整个社会”①罗小华:《社区整合性早期教育服务模式探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第93-99页。的构建社会劳动氛围新模式。如:组织幼儿成立“环境监督小组”、“劳动模范小组”,幼儿成为环境监督员,每日一个小组对社区进行巡逻监督,发现社区环境问题并思考解决策略,动手实施予以改善;幼儿成为寻找劳动教育模范的“星探”,可以是清晨上班的阿姨,晚上加班回来的叔叔,社区请理工伯伯等。幼儿通过认真的观察,与社区成员的交流,发现身边的劳动模范,为构建劳动社区发挥自己的力量。
幼儿劳动教育既是融入性教育,也是专门性教育。因此社区应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为载体,以贴近社区儿童劳动教育为目标。第一,可以借助社区公共服务机构,尤其是依托儿童图书馆、“儿童之家”等,为幼儿提供与劳动榜样相关的绘本故事分享、文艺表演活动,培养幼儿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以及深厚的劳动情感,为塑造幼儿积极的劳动价值观提供多样的媒介。第二,可通过社区劳动比赛、劳动知识问答等方式,提升幼儿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幼儿在活动中实现劳动知识与劳动情感的迁移和内化。第三,应充分发挥游戏化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意义。游戏是幼儿阶段最喜欢也是最适宜的教育形式。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趣味性体验,并通过不同游戏类型的结构特点实现多样化的发展。社区具有足够的空间和丰富的设施,因此在社区中使用游戏的组织形式以刺激幼儿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其特殊价值。社区可以通过组织以竞争游戏、分组游戏或家庭游戏的方式,设计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的游戏劳动,幼儿在“玩中学”“做中学”,从而深化幼儿的劳动体验。
总之,幼儿的劳动教育应植根于社区,充分利用社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社区应承担起参与幼儿劳动教育的重要责任,广泛动员并组织协调各方力量,与家庭教育与园所教育密切联系,弥补家庭劳动教育与幼儿园劳动教育的不足,发挥整体教育作用。社区应为幼儿提供真实情境下的广泛参与机会,促进劳动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幼儿的自我服务走向社区服务,从小系统走向大系统。社区更应立足于实际,形成具有劳动特色的人文社区,加快幼儿劳动教育的持续深化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