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工业精神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

2020-12-14 00:40尚文浩
关键词:工业精神发展

尚文浩

(南京理工大学 党政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0094)

工业精神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为工业生产活动提供深层次动力和支持的一种社会主导取向和共同价值观[1]。工业精神凝聚于各类工业生产活动所遵循的行业规则、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反作用于工业主体、工业运行、工业客体的全方面、各环节,其内涵及具体呈现形式随着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不断丰富,在传承中体现行业特征与时代特性。

经过70余年的建设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形成了具有完整工业体系、创新驱动发展、两化深度融合的良好局面,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孕育了内化于各个行业、浸润于工业活动从业者生产活动之中的新中国工业精神,这种精神又直接推动着新中国的工业实践迈向更加成熟、稳健、高质量的发展阶段。新中国工业精神的价值内核是驱动工业发展的力量来源,需要厘清其积淀发展历程,凝练其具体价值体现,探索其实践路径,以发挥其在推动人才培养、解决“卡脖子”问题以及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重大作用。

一、新中国工业发展历程及其精神积淀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处于基础薄弱、门类单一、技术落后的状态。经历了初期恢复和有重点、有步骤的发展,逐步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以来针对现代工业体系进行了大量探索,工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效果不断凸显,最终建立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新中国工业都取得了标志性的成果,也积淀了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中国工业精神。

1.1949年至1957年,新中国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初步形成了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迎难而上为主要内涵的新中国工业精神。

新中国成立之初,《共同纲领》作为国家施政纲领规定:“关于工业: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例如矿业、钢铁业、动力工业、机械制造业、电器工业和主要化学工业等,以创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2]”通过增加投资和制定恢复东北为主、兼顾内地的工业布局,重点恢复和发展国营重工业和化学工业;通过调整服务面向,发挥私营工业在服务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工业发展;通过扶持个体手工业,引导其形成合作经济,解决分散落后的面貌。1949年至1952年,在正确的政策指导和得力的措施影响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了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期间,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集中资源和力量优先发展冶金、机械、能源、化学等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同时兼顾其他行业的建设,新建了一系列工业部门。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84亿元,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他工业行业也明显增强,工业布局得到改善。从一穷二白到具备初步的工业基础,正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价值引领下进行不断探索,在艰苦创业、不懈奋斗的价值追求下不断进步,最终取得的建设成果,也孕育形成了新中国工业精神最初的价值内核。

2.1958年至1978年,新中国工业在复杂的国内环境中探索,在不断的调整中曲折前行,得到一定发展。工业精神的具体内涵得到不断丰富,爱国奉献、服从大局、创新超越、攻坚克难的价值追求在工业领域得到生动实践。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开启了以钢为纲的工业全面“大跃进”[3]。1961年起,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指引下,逐步调整工业政策,降低重工业生产指标,关、停、并、转地方小企业,工业部门统筹协调重工业、轻纺工业和手工业的均衡发展。在随后一个阶段,通过以开发大庆油田为代表的石油工业、以“两弹”研制成功为代表的国防工业、以三线建设为代表的工业地区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业生产能力、工业产品门类质量、工业技术水平等大幅提高,工业地区布局、工业结构构成、新兴产业布局等更加合理,初步建成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在此期间,以三线建设为代表的工业建设逐步恢复,参加三线建设的人员扎根基层,艰苦奋斗,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拼搏精神,三线建设最终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国防科技工业方面,建立了一系列国防工业基地;在交通运输业方面,1965年到1980年,三线地区新增铁路里程8046公里,新增公路里程22.78万公里;在基础工业方面,形成了一批机械工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以及原材料工业基地等。三线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初步改变了中国内地基础工业薄弱、交通落后、资源开发水平低下的状况;初步建立起具有相当规模、门类齐全、科研和生产结合的战略大后方现代工业交通体系[4]。这一阶段,在石油工业、国防工业以及机械工业领域,逐步形成了以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三线建设精神为代表的新中国工业精神行业特质,彰显了其时代特征。

3.1978年至2012年,新型工业化实践带来的工业发展与突破,使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大国。新中国工业精神的价值内涵更加丰富,体现在开放包容、吸收借鉴、注重效率、系统提升的工业发展战略和具体工业实践之中。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国策。1979年起,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对过去经济建设,尤其是工业发展过程中在发展规律、政策、计划以及具体执行等层面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推进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协调发展,以农业促进轻工业进而促进重工业发展为指导,工业化开始逐步进入快速推进的阶段。截至1997年,包括钢、煤、电视机等在内的工业产品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工业结构失衡的现象得到改善。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5]。中国工业开始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施行积极财政政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融入世界贸易体系等,也为工业领域发展提供了动力。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按现价美元测算,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自此以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6]。中国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随着行业行为规范、标准、要求的提升,工业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促进工业发展的软实力稳步提升。

4.2012年至今,在创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中国工业经过跟跑、并跑,逐步在部分领域进入领跑行列,中国也开启了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型迈进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团结协作、精益求精、品牌塑造等价值追求在工业领域的引领和践行。

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工业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世界工厂”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目前,中国已经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强国相比,中国工业大而不强,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工业产品的质量与效益尚有差距、品牌影响力缺乏等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这些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布局优势和战略产业,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重点突破,通过优势和战略产业的发展带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制造业的水平。2012年以来,通过政策指导、结构改革、创新驱动等,中国工业在高速铁路技术、5G技术、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了标志性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新时代,中国工业在芯片制造、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核心领域仍需追求创新超越、坚持独立自主、矢志攻坚克难、注重团结协作,提升工业软实力,最终实现向工业强国的转变。

新中国工业从弱到强的过程,除了有世界环境、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等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凝练的工业精神贯穿始终,并得到丰富、传承、发扬,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伟大成就的价值体现,推动新中国工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内生动力,建设现代化工业强国征程中必须具备的核心价值追求。

二、新中国工业精神的价值内核

新中国工业精神是在70余年的工业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为工业生产活动提供深层次动力和支持的一种社会主导取向和共同价值观念。新中国工业精神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领域的进步而不断丰富,也通过不同的载体呈现在工业生产的具体实践之中。

1.以救国强国、兴业富民为根基的爱国情怀

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力量源泉。正是凝聚着深厚的爱国情怀,新中国工业奋斗者们才能够打破一穷二白、基础薄弱且受制于人的局面,独立自主地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产出丰富优质的工业产品和工业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中国稳居世界工业大国的地位,并在新时代继续支撑引领现代化工业强国的建设。爱国是最基本、最广泛、最深厚的精神力量,在新中国工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典型。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在国防工业领域,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立即毅然放弃海外优渥的工作条件和良好的生活环境,突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在钱学森等23位“两弹一星”功勋专家的带领下,国防工业战线无数科研工作者将个人的理想和志向同祖国的命运、民族的振兴联系在一起,凝聚起报效祖国、无私奉献的爱国热情,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同样,在石油工业领域,为摘掉新中国“贫油”的帽子,在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精神感召下,石油工业战线开展大会战,在极端的工作环境、无法保障的生存条件、缺乏开发和管理大油田经验等诸多不利因素下,石油人在爱国精神、报国情怀的激励下,仅用三年时间就拿下了大油田,到1963年底,大庆油田累计产油1155万吨,在当时实现了中国石油基本自给的壮举,也形成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

2.以求变拓新、攻坚超越为使命的创新旨归

创新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谋求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正是因为有了创新,新中国工业才能从最开始的跟踪仿制到与世界其他工业强国齐头并进,最终逐步实现在部分领域领跑世界。工业领域创新不仅包含基础领域研究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还包括产业组织的改变、管理方式的变革等内容。

在中国航天工业领域,航天工作者突破并掌握了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自动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空间站建设与维护等诸多航天科技前沿关键技术和国际宇航界公认的尖端课题,牢牢地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载人航天精神。近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研制团队首创了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北斗导航卫星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形成了“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1960年3月,毛泽东在给中共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的批示中,用“鞍钢宪法”概括了鞍钢在管理机制上的革新。“鞍钢宪法”以“两参一改三结合”为核心,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在工业企业管理领域创新了管理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管理、改革创新”等进步精神[7]。

3.以精益求精、质量至上为追求的工匠品质

匠心是从业者对自身职业的敬畏之心、对过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对结果力求完美的品质追求,表现为对工作的热爱坚守、对产品的专注负责。工匠品质不是浮于表面的理论,而是践行于具体的工业实践中,着重体现在兢兢业业、爱岗奉献的执着坚守,制造过程中对待每个工艺细节的一丝不苟,改进和提升产品质量过程中的永不满足。工匠精神是推动新中国工业整体质量水平攀升的重要支撑,是工业领域大国工匠养成的价值引领,也是提升全社会消费品质升级的重要力量。

在航天工业领域,徐立平用30多年沉淀的匠心追求,为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料药面整形。在最大误差为0.5毫米的标准下,徐立平整形的误差始终控制在0.2毫米以内,保持着100%的合格率和零安全事故的纪录,被誉为新时代雕刻火药、为国铸剑的“大国工匠”。唐建平班组由平均年龄30.5岁的40名成员组成,在依靠数控加工手段,对航天产品进行精加工的过程中,班组成员自主研发神舟飞船关键零部件、强化质量效益实现产品“零缺陷”、推动中国电极制造技术领先世界等,完成了数十项国家重大高新工程任务,也逐渐形成了“加工求精、质量求严、降本求效、作风求实”的班组精神。格力电器始终将“追求完美质量”作为企业使命,逐步探索形成“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格力“完美质量”管理模式,以质量技术创新循环和质量预防五步法为核心,从顾客需求到产品设计制造,再到售后远程质量监控进行全程质量提升,真正将打造完美质量、追求极致精品的精神融入实现“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企业实践中[8]。

4.以互为支撑、全链提升为特征的协作理念

协作是随着工业发展从个体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分工愈发细化、产品需求更加差异化等现实而产生的。协作是工业社会任何组织存在和发展、重大工业项目实施、精密高效生产线运行等的基础,也是工业现代化进程中各个领域必需的价值取向。没有协作,新中国工业就无法实现各环节的专业化、各部门的优势互补、各行业的效率提升,也就无法提升工业领域整体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比如,参与“三线建设”的一大批工业企业和建设者们,就生动地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理念追求。三线建设持续时间横跨3个五年计划,建设规模涉及13个省市区,是经济社会发展国防战略需求下的国家统一战略安排。在三线建设过程中,国家集中财力支持三线建设,沿海工业企业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统一安排下,顾大局、重协作,最终孕育并凝聚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在航空工业领域,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新一代大型客机采用“主制造商—供应商”的大协作模式,中国22个省市、200多家企业、近20万人参与研制。大飞机的生产涉及工业领域的诸多行业企业,其中的任何一个生产制造环节都不可或缺。国产大飞机进入大规模生产,势必会对中国航空工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等产生大幅度提升。正是这种协作精神,使得中国配套工业制造业体系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5.以尊崇法治、信守承诺为准则的诚信追求

诚信是人类社会正常生活的基本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素养,其中蕴含着追求实事求是、尊崇法治规则、注重信守承诺等具体体现。诚信是现代信用社会高效运转的重要基石,也是工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价值取向。“人无信则不立,业无信则不兴,国无信则衰”,尊崇法治、信守承诺是人与人、企业与企业、国家与国家之间沟通合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尊崇法治、信守承诺为工业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提。比如,海尔集团自创业开始,便将“真诚到永远”作为企业宗旨,将诚信作为企业发展的价值内核。随着商业模式发展和科技进步,海尔集团始终将诚信精神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提出了“诚信生态、共赢进化”的第四代海尔精神,力争在开放的工业领域中构建诚信生态圈,促使生态圈中涉及的各方都做到诚信,实现共创共赢和共享。再比如,成立于1969年的海信集团,把“诚实正直”放在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首位,把“诚信”作为基本价值理念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将品牌价值定位为“信赖”,并以诚信守则作为集团企业的基本管理原则,发布年度诚信报告,真正将诚信融入企业文化,为发展创造无限机遇。

6.以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为态度的劳模风尚

劳模风尚是劳动者在社会实践中所彰显的主人翁责任感、劳动创造、拼搏奉献等精神特质。劳模队伍是劳模精神的具体代表和体现,劳模队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产生于基层一线产业工人,到改革开放以来,涵盖知识分子和脑力劳动者,劳模精神内涵不断丰富,时代特征也更加彰显。“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历程中,劳模精神始终在激励广大劳动者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扎根岗位、艰苦奋斗等方面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劳模精神在各行各业以及新中国工业发展各个时期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如以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为代表的兵器工业模范在人民兵工发展过程中,秉持“把一切献给党”的赤子之心,铸就了兵器工业领域薪火相传的“根”和“魂”;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业模范在新中国成立后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帮助中国快速甩掉了“贫油”的帽子;以“高炉神仙”孟泰为代表的企业班组模范在带动企业发展过程中,坚守工作岗位、主动思考解决技术难题,总结形成了“孟泰工作法”“郝建秀工作法”“梦桃精神”等先进典型;以“蓝领专家”孔祥瑞为代表的一大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带动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新时代弘扬优秀工业精神的实践路径

面对新一轮的科技、产业重大变革,在全球工业发展史和工业发展路径视域下审思中国工业,便可发现我国工业领域在硬实力和软实力方面均存在差距和不足,诸如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能力不足,产品档次不高、品牌意识不强,产业结构、生产经营体系不够科学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是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而新中国工业建设发展中积累传承的优秀工业精神可以为解决上述问题、推进工业快速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滋养、价值引领和不竭力量。

1.为推动工业现代化,特别是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提供文化滋养。只有具备优秀工业文化的工业现代化,才能够在工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等领域形成更为持久、厚重、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工业文化为工业现代化以及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一是对于国家层面,要更加注重工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工业现代化不仅是硬实力的比拼,还应该包括文化层面的软实力提升。重视工业精神的凝练塑造和工业文化的传承发扬,各级政府部门在制定工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中要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新发展理念,摒弃一味追求规模扩张和利益至上的思维模式,更加尊重工业发展规律、掌握行业发展趋势、提升工业发展质量。

二是对于企业层面,要更加注重诚信精神和品牌意识。人无信不立,对于企业和企业家更是如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资金、资源、商品等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诚信精神、契约精神、守约观念等是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基本意识规范,是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也是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此同时,工业企业不断提升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品牌打造,进一步提升世界范围内对企业及品牌的认可度,提升品牌影响力。

三是对于社会层面,要形成共同推进工业现代化的良好氛围。工业精神是文化中精神动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的工业精神往往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和制造业所处的经济地位[9]。工业现代化的实现,除了设备更新、管理升级、质量提升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工业价值观,提高对工业立国、工业强国重要性的认识,由此进一步产生更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为培养新时代工业领域亟需人才提供价值引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现代化,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先进工业文化内涵和素养的建设者。工业精神文化是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科学思维、创新素养、工匠精神等能够为培养具有工业化思维和工业价值观的亟需人才提供价值引领。

一是坚定崇高职业理想。新中国70余年来工业发展进程中,涌现了无数在平凡岗位成就伟大事业的榜样和楷模。进入新时代,全球科技竞争愈发激烈,而最关键核心的就是人才的竞争。工业精神中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能够引领各领域、各行业、各岗位的从业者立大志向、怀大格局、成大事业,使个人人生理想的实现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同频共振,坚定将小我融入大我的理想信念,在助力社会发展进步中实现职业理想、彰显个人价值。

二是增强职业认同感。工业现代化需要工业领域各工作岗位上具备大量坚守平凡岗位、坚定职业理想的建设者,才能推动工业实力整体快速提升。不同工业行业及岗位是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存在的,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但当前大众对职业还存在区别和差异化的认知。新中国工业发展过程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如1953年,青年钳工倪志福创造了一种效率高、寿命长、省力且加工质量好的新型钻头,便是靠着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和钻劲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重大成绩。以此为代表的工业精神可以更好地引导工业从业者在深耕自身职业过程中提升成就感和获得感,增强对自身职业的认同。

三是提升职业能力素养。工业现代化需要从业者能够具有较强的岗位胜任力,同时对工业产品的品质有较高的追求,推动中国工业产品形成高品质效应。新中国工业精神的形成,便是在对产品质量的追求过程中,发现产品生产流程、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对产品细节和对品质的追求,使从业者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职业能力素养等都不断提升。

3.为解决工业领域卡脖子问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供不竭力量。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迈进,必须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当前阶段,虽然中国在高速铁路、5G、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水平,但是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差距,尤其是在推进经济结构向中高端转型过程中还存在一定不足。新中国工业精神中蕴含的严谨、创新、协作、奉献等价值取向,能够为依靠自主创新攻克技术难关、破解卡脖子难题,提供持久力量和精神支撑。

一是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内生力量。国际形势愈加复杂严峻的情况下,进一步体现了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掌握核心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工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催化剂。新中国工业发展过程中,在基础领域、关键技术、产业组织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取得的创新效果,推动了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创新基因,提升创新意识,践行创新活动,不断内化为工业从业者的价值追求,为追求自主创新提供了力量之源。

二是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不懈追求。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推动工业现代化的必然需求,也是必由之路。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卡脖子问题的解决,需要执着的坚守、耐心的付出和永不言弃的价值追求,通过苦干实干才有可能实现。新中国工业发展过程中,如“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核动力潜艇的顺利下水等,都是在经历了长期探索、攻克了重重困难、实现了众多技术突破后才最终达成目标。以此为代表的典型案例以及其中蕴含的价值追求,可以形成良好的精神引领,为当下及今后攻克难关、勇攀高峰提供榜样示范。

三是团结协作、集智攻关的拼搏精神。基础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的破解、重大战略工程的实施等,都不是仅靠一个人或几个人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人员协同配合。随着工业领域的分工越发细化,分工协作是工业化进步的前提和必然要求。新中国工业精神蕴含的相互支撑、协作配合的理念和实践,能够牵引不同行业和岗位的从业人员在共同目标下,团结各方力量,集聚广泛智慧,为系统推动工业领域重大项目和重大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新中国用短短70余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工业国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新中国工业精神产生并作用于工业实践的各个领域、不同阶段,内化于各个行业、浸润于工业从业者,对新中国工业的不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面临新的国际形势和变局,新中国工业精神在工业实践中会不断丰富完善,也会推动新中国工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工业精神发展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教师发展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