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内容的高职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策略

2020-12-13 13:25:31陈静娴
关键词:语法英文英语教学

陈静娴

摘 要: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及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媒介,一直是中国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英语教学也是教学改革的重难点。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复兴和“文化走出去”成为国家战略,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中国政府“一带一路,语言开路”倡议的提出对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是英语教师的新使命。

关键词:英语教学 中国文化 教材内容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1.015

高职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相融合是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新时代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针对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师要遵循平等性、关联性和适度性原则,基于教材内容,深挖语篇、语法、词汇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帮助学生实现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

一、高职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育部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了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教师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改革开放以来,为更好地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发挥语言的交际优势,中国的英语教学多年来重视外国文化的输入,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文化的教学和对外输出,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欠缺,跨文化交际中缺少民族文化自信。

1.语言学习重视理论知识和技能教育,轻视人文教育

高职英语教学中,受“就业指挥棒”和语言学习工具化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教育,对于人文教育比较忽视,,大学生的语言能力与人文素质严重分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欠缺。

2.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片面,语言学习目的语输入与本土语输出比例失衡

虽然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比重不断增大,但文化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西方文化,或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帮助学生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以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忽略了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这种以输入西方文化为主的单向的文化教学模式是对跨文化交际的片面理解,造成了大学英语课堂西方文化输入和中国文化输出的比例失衡,部分学生崇洋媚外,缺乏中华文化自信。

3.学生中英文知识薄弱,大学英语教师人文素养有待提升

绝大多数高职学生英文基础薄弱,人文素养缺乏。很多学生缺乏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对他们来说尤为困难。大多数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素养有待提升。教师不仅应有本专业英语知识,同时还应兼备人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但长期以来我们对英语教学人才的培养只重视语言技能的培养,造成教师的跨学科知识不够全面,尤其是与语言学习密切相关的中国文化和文学知识欠缺。大学英语教师虽较熟练地掌握了英语的听说读写译技能,但缺乏自觉的双语文化意识。

二、高职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文化的原则

1.平等性原则

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多年来中国英语教学的误区是强调英语国家文化的输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而忽略了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输入,令学生产生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的误解。现在强调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向学生传递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的信息,而是要向学生表明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是平等的,不存在一方压倒另一方的趋势,而是要互相取长补短,实现文化平等交流和文化共享。

2.关联性原则

基于教材内容挖掘和融入中国文化不能生硬植入,要遵循关联性原则。教学中,要以教材和教学内容为依托,针对相关联的文化内容和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以一种较自然的方式实现相关联的文化输入和输出,方能达到较好的融合效果。

3.适度性原则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同于中国文化教育课,是隐性中国文化教学的重要阵地,要注意与中国文化教育课区别开来。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适度性原则,重点仍然是培养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中国文化输出能力。

三、基于教学的高职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文化的途径

1.通过语篇的主题相融合

在学习Unit 9“Getting Around”(交通出行)这一章节时,需要学生运用英文比较各种交通方式的优劣,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下中国的公共交通工具发展历史及相关的英文表达。在许多外国人口中,中国一直被称为“自行车王国”,随着中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铁和地铁已成为公共交通出行的先进代表,特别是中国高铁已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品牌。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中国特色词汇的英文表达,如自行车王国(the Kingdom of Bicycles)、和谐号(China Railway High-speed)和复兴号(Fuxing bullet train)这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词语,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用英文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兴趣。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搭乘高铁等交通工具去中国的著名景点旅游,让学生查找著名旅游景点的英文表达和历史典故,因为掌握这些词汇也是跨文化交际中传递中国文化必需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教师可将Unit 9 Getting Around和Unit 5On Vacation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学生中绝大部分只知长城(The Great Wall)的英文表達,有些学生连长江和黄河的英文表达都不清楚,这也反映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中国文化输入重视不够。很多学生通过词典查找到了“The Guest-greeting pine(Mount Huang)”(黄山迎客松)、“Terracotta Warriors Museum”(兵马俑博物馆)、“the Three Georges ”(三峡)等中国著名景点的英文表达,对中国风土人情产生了浓厚兴趣。教师继续引导,通过问题式导入“Why is it interesting?” “Can you tell us its history in English?” “What delicious food is there?”来激发学生开口说的欲望。此外,教师还可进一步挖掘教材相关内容,把相关联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例如,学完了交通、美景和美食后,再结合Unit 7Avant-garden Lifestyles(前卫生活)进一步引申。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模式和工作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出现了许多生活和工作模式超前的人群,如丁克族、背包族、乐活族、家庭办公族、自由职业者等,教师可引导学生熟悉相关词汇的英文表达和含义,谈论自己的理想生活模式。

通过对教材资源的整合和教学重组,既让学生体验了中国大家庭便利的交通、美景、美食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又提高了学生用英文表达和分享中国文化的能力。

2.通过语法知识的讲解相融合

传统的语法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语法知识点,学生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在交际中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进行地道的表达,语法课程缺乏趣味性和交际性。教师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中国文化相关元素,将语法学习与实际生活中熟悉的词汇结合起来,既能让枯燥的语法知识变得生动起来,又能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法知识的频率和能力。

比如,教师在语法教学中使用中国文化相关词汇和习语举例来讲解一个知识点,或者选取语法知识点集中的、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文章,这些都能激发学生语法学习的兴趣,将学生从枯燥的语法练习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尝试运用语法知识开口表达,实现从静止的语法知识到动态的语用能力的转变。

在讲授语法知识点时,教师不直接采用书本上已有的例句讲解语法点,而是精心搜集一些包含有中国文化特征的词汇来造句,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在传授英语语法知识的同时介绍中国文化,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例如,教师为了配合定语从句这一语法的教学可精心挑选一些包含中国风土人情、历史、经济和地名常识等知识的例句,字里行间传递出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和文化的博大精深的信息。

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并加强中国文化知识,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需求,也是顺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英语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指导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其他知识、认识世界的任务。通过深挖教材内容将两者融合只是一种单一的方式,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新方法。

参考文献:

潘文国《母语能力是外语学习的天花板》,《教育论坛》2013年第3期。

猜你喜欢
语法英文英语教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48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8
跟踪导练(二)4
KEYS
Keys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英文摘要
鄱阳湖学刊(2016年6期)2017-01-16 13:05:41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财经(2016年19期)2016-08-11 08:17:03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