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彦霜
摘 要:初中语文课本将传统的文化深蕴其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并从中体会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诗、历史人文故事的运用,使学生在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能够从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角度去理解课本上的内容,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应运用传统文化,使初中语文教学发挥更好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既可以拓展语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又能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长盛不衰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教育功能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1.005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当今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从中习得传统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全面认识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目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没有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也没有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引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尽管教师对传统文化教学予以了重视,却忽视了蕴藏在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遮掩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致使语文教学多停留于表象层面,学生只是学到了知识,但自身的想法与思维并没有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学校方面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从思想层面认知并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并将教师的学习效果和考核评优相挂钩,来提高教师的关注力度,令其积极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经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并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实现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语文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了知识的讲授上,没有对教材中所涉及的人文思想情怀予以充分的重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元素,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深度挖掘教材内容,使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比如在《论语》十二章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其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体现了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应当具备开放的心态,广交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体现了中华民族谦虚好学的传统美德,教师应当教育学生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教师要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高尚的品格。这篇课文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极为丰富,教师不能将教学目标局限于《论语》的背诵,而应当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学生以此为行为标准,加强对自我的约束力,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三、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地拓展
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不能仅限于语文教材中,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对其中的传统文化进行适当地拓展,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具层次感,在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使学生接受更为全面、灵活的传统文化教育,同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拓展相应的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感受古人的智慧,在潜移默化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传承。比如在《苏州园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与苏州园林有关的传统文化。以拙政园为例,拙政园的主厅名为“远香堂”,堂前是荷花池,起名用的典故是周敦颐的《爱莲说》里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寓意做人要清白、高洁。在本次拓展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苏州园林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同时也能复习之前所学过的《爱莲说》,体会古人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品质。苏州园林本身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再加上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拓展,学生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不仅可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可以体会园林主人的精神文化追求,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再比如《安塞腰鼓》一文,安塞腰鼓源于战争或者祭祀,后来演变为民间的传统娱乐活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之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安塞腰鼓有关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从不同方面了解安塞腰鼓这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体会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从而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为安塞腰鼓的传承与发展做贡献,使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文化的教学不仅要体现在课内外的理论教学上,还应渗透在一些活动中。无论在课堂还是课下,教师都应当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提高传统文化的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阅读内容来设置实践活动,例如辩论赛、交流会等,利用这些实践活动来深化传统文化教学,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还可以充分借助学校和社会的一些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到大型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当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加强和其他参赛者的交流互动,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
例如在学习完《行路难》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开展讨论,了解古诗中所渗透的古人精神和思想,并谈一谈此时李白的思想和状态。在交流会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搜集的课外资料,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读后感等,通过交流互动来发散自己的语文思维,认识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提炼出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信息,逐步提高思想境界。在学校和社会活动方面,每年都可以定期举行作文大赛、演讲比赛、读书活动等,利用这些活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与传统文化主题相关的文章,可以自选角度,表达自己的思想,体现人文情怀等。在逐步锻炼中,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在传统文化学习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努力学习进行弥补,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我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具有极强的教育功能。初中语文教学不应仅是知识的教学,更应注重人文主义教育,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元素,并适当地为学生进行拓展,让学生充分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品格,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以此推动我国文化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韦金仁《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思考》,《课程教育研究》2017第35期。
[2] 赵丽华《分析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年4期。
[3] 孙瑀锶《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传统美德文化教育的探讨》,《课外语文(下)》2016年3期。
[4] 邓维民《如何让传统文化回归初中语文教学》,《关爱明天》2015年9期。
[5] 王海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教师》2018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