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剑
摘 要:优秀的民族文化凝结着历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我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寄托着无数先辈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表达美好愿景时的无限期盼。每一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要有效地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基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讲述课程内容,将学生们培养成兼具文化素养及科学素养的新一代人才。本文就初中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融合这一话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传统文化 融合
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条河流,每一栋楼房,单单就外观上来讲并无太大不同,但每个地方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各不相同,这也就造成了每一座城市的不同性格。依此而言,每个民族自然也有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那么,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如何将所教授的课程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结合,为学生们提供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制定制度规范,养成良好的习惯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在学校的机房展开,机房内的设施多数较为贵重,需要注意的地方比较多。为此,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在规章制度中融合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们学习传统文化,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再有,机房的规章制度必须体现文明礼仪教育,如学生按照先后顺序排队进入,在走廊穿鞋套时禁止大声喧哗,务必按照教师分配的位置就座,且无特殊情况不允许调换。进入教室不可携带任何食物或饮品,一方面避免产生味道影响正常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避免学生带来垃圾,为清理教室带来额外的工作量,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将饮品碰倒损坏机房的机器设备。课程结束后,由该班级同学按顺序进行机房的清扫工作,带走垃圾。
在新学期课程开始时,就为学生们对这一准则逐一进行解释,并且对学生们进行逐一检查,确保学生们在熟悉机房的规章制度后,再正式展开教学,否则一旦有学生做出违反机房规章制度的行为,一方面或许会给机房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另一方面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尤其是有学生产生侥幸心理,那么这一个班的多数同学都极容易受这种心理的影响而干扰教学进度。这样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执行下来,一方面学生们会懂得遵守规则,另一方面也会对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文明礼仪,提高学生们的道德水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提供优秀案例,鼓励自主学习
初中信息技术相对于主课而言,没有明确的考试,相对较为自由,学习压力较小,在完成每一课时的任务后,学生们就可以自行安排时间进行学习。但为了更好地为学生们提供课程体验,我们可以在学生们完成任务之余,提供相对优秀的案例,为学生们进行展示,进而鼓励其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
例如,在“访问与评价网站”一课中,我们可通过网络为学生们展示多种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们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并自主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也可以给学生展示我国的历史,帮助学生们树立爱国主义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举例来说,端午节是一个较好的契机,教师可以借助这一契机对学生们进行有力的宣传,通过为课程设置相应主题,再为学生们布置搜集各类相关传统节日信息的任務,在访问网站的过程中,对其内容进行评价并进行相应解读。又如清明节,各大网络平台针对这一节日进行了一系列网络活动,我们可以借助这一契机向学生介绍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先辈们,以及为维护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而做出贡献甚至牺牲的战士们的事迹,为学生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会深刻影响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
三、支持自主创作,升华人文素养
初中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在所有的初中课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这一优势便是学生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相应的创作,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所要做的便是为学生们普及相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引导学生们对其产生清晰的认识,进而为学生们提供尽情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达到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目的。
例如,为学生们提供可进行自主创作的平台。在为学生们讲解“平面设计”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举办海报设计大赛,学生们进行自主选题,可选题目事先由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筛选,可以选取带有传统文化特点的戏剧、脸谱、曲艺、国画等,针对不同命题,由学生们自主选择。这一环节在某种程度上为学生们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也为学生们查找相关资料提供了相当明确的方向,这会让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产生一个相对比较清晰的认识。
在进行命题选择后,学生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命题搜集相关资料对命题进行诠释,在经过多方面的查询后,学生们对自己的命题会产生一个大致的认识,达到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在资料搜索阶段,学生们要对这一命题进行深入解读,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大量查阅相关资料,这就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们的传统文化素养。
四、实现交流互助,促进共同进步
不论是哪一门课程,在课程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后,再进行一些思想上甚至是实践中的碰撞交流,无疑会更好地促进学生们的共同进步,进而实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彼此交流中既扩展了自身的认知,又加深了学生间的情谊,在同学间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学习我国的传统美德。
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的发展”一课中,教师可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在课堂中由不同组的学生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在展示之前由组内成员进行讨论,进而总结出最终呈现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所开展的组内成员讨论便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学生从交流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其他的学习活动中进行交流。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是由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直到现在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每一个时代的兴起都伴随着一个时代的消逝,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亦在不断变化之中,由巨型化到微型化再到网络化最终到智能化。我们所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亦是在带领学生感受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各行各业的发展历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教师的教学重点并不仅仅局限于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而是要让学生明白这一发展历程中所体现出的团队精神以及创新精神。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是曲折的,计算机行业亦是如此,我们要学习各行各业先行者们开拓进取、不畏艰难的精神。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的交流互助过程,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沟通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让学生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行业先行者们的不易,努力学习他们身上体现的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以上是我对于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几点思考,希望可以有些许参考价值。当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中国传统文化对技术的进步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教育建设才是正途。熟悉我国传统文化才能知荣耻、鉴得失、辨是非,并树立正确的“三观”。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的学科优势,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负起的责任,也是当代教育对我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郁海桃《基于问题解决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施的探讨》,《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年第8期。
[2] 张玉香《项目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年第18期。
[3] 林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课例研究》,《中学课程资源》2020年第2期。
[4] 崔雪梅、杨柳青青、钟永江《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策略》,《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