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高吉,苏玉兵,张隆春,王伟智,梁聚盆
(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宁夏 固原 756000)
六盘山位于宁夏南部,地跨泾源、隆德、彭阳、原州四县(区),东、南、西分别与甘肃省平凉、华亭、庄浪县接壤。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土壤类型随着海拔的升高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呈较规律的垂直分布。六盘山地处温带草原区的南部森林草原地带,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草甸草原和落叶阔叶林, 植被分为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竹类灌丛、落叶阔叶灌丛、草原、草甸等植被类型。
六盘山地区自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及封山育林重大项目工程以来,水源涵养效益显著,动植物资源种类与数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持续不断改善,形成了物种富集区。但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干旱、土壤肥力衰退、鼠兔危害、管护不到位等导致近年来林分退化较为严重。
2.1.1 自然因素 未成林地多处于年均降雨量较少,土壤瘠薄地段,苗木受干旱与营养胁迫,生长缓慢。尤其是六盘山地区北部,处于半干旱气候区,春季多风、降雨较少,气候更为干旱,加速了新栽苗木发生生理干旱,导致苗木生长不良、枯死,加之野猪、鼠兔危害严重,而目前对鼠兔等危害无有效的防治措施,使得苗木生长环境恶劣,最终导致造林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较低;部分存活苗木,因自然条件恶劣、苗木易自然风干,又被鼠兔啃食严重等影响,存活树木长势较弱、部分无主头、分枝少,未成林郁闭成林希望渺茫。另外,由于六盘山的特殊气候,晚霜期能持续到6月上旬,春季气候变化无常,霜冻害时有发生[1],对树木新梢危害尤为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树木生长更为缓慢。
2.1.2 人为因素 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影响主要是重栽轻管,管护不力[2]。一方面中幼林抚育除草不及时,杂草与小树苗形成在营养和水分等方面竞争激烈,影响小树苗生长量。另一方面部分林区存在着人为活动频繁、牲畜啃食幼树和树皮等,对林分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再加之项目投资期限过后无其他专项管理、管护费用,导致后期抚育管理工作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林率。
灌木林地退化主要是以自然因素为主,除了降雨稀少外,主要是体现在土层浅、瘠薄、土壤肥力衰退,部分地块因初植密度不合理、病虫鼠兔危害严重、加之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原因,致使造林成活率低,成活后的林木存活不佳,林分生长不良,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甚至死亡现象。而退化林分自我更新能力弱,需经过人工改造来进一步恢复生态功能。
对于未成林地退化林分改造,按不同立地条件,精准造林要求,本着“适树适地”原则,营造“乔灌结合、针阔混交”林分,每667 m2按60~70株补植补造油松、樟子松、丁香、云杉、华山松、华北落叶松、沙棘、柠条、刺玫、绣线菊、忍冬类等抗旱乡土树种。另外,需加强幼林抚育管护,进一步优化林分结构,增强林分质量。
对退化灌木林地进行稀植乔木,以“突出乡土树种、适地适树、多树种混交、针阔混交林”为标准,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树种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结合退化林分林地立地条件,以原有灌木为基础,采用大规格苗木,在其中低密度按600~750株hm-2营造乔木树种,选用云杉、油松、樟子松、桦树和辽东栎等乔木树种,进一步优化林分结构。有条件的可施肥,增加土壤肥力,为苗木生长提供良好生长条件,进一步增强林分的稳定性。
退化林分改造中本着选用苗木为生态功能强、生长速度快、适生能力强、无病虫害的壮苗。优先采用优良乡土树种以及本地苗圃生产的良种壮苗。若从外地调入,需选用适应本地生长、苗木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苗木以上标准、并符合产地和使用地的检验检疫标准。栽植后按照林木生长规律,切实加强新植苗木、天然更新植株的抚育管护,实现更新改造常态化管理。
对退化林分改造中新植苗木,切实加强鼠兔防治工作,采用化学药剂(对环境危害程度较小)与人工捕打相结合的方式保障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减少人为因素干扰,进一步强化人工造林和封山禁牧成效。
六盘山大部分退化林分改造地海拔都在2 000 m以上且山高路远,道路不通,苗木运输和人工转运成本很高,当前造林经费明显不足,工作推进难度较大。多年来营造林资金全部为中央财政投资,市级财政由于发展地方经济所限,未有相应的配套资金[3],造成相应的造林成本较高、管护不力,导致林分改造结果达不到预期效果。另外,绝大多数造林地后期抚育管理未有资金投入,林分处于管护不到位的情况,对林分退化有一定影响。建议提高营造林投资标准,加强后期抚育管理,保障造林绿化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