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肖红,张奇洲,刘立水,秦永德*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核医学是采用核技术来诊断、治疗、研究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该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核物理、核化学等多门学科基本知识。以往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1]。因此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案例教学法与循证医学思维教学法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到临床医学教学中,并取得较好教学效果。本研究选取80例在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法结合循症医学思维教学方法,分析案例教学法结合循症医学思维在核医学理论教学中的作用,具体报道如下。
以2018年9月~2019年6月选取80例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我校80例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0例学生,平均年龄(20.06±1.08)岁,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20.12±1.01)岁,男23例,女17例,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按教材对学生讲解核医学理论知识。
实验组学生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循症医学思维教学方法,其具体教学流程:(1)编写病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学生对知识了解程度进行编写典型症状,具有针对性,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临床案例。(2)课前准备,教师将编写案例在课前发放给学生,并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查找互联网、教材等方式对教师发放的病例进行分析,学生将在分析过程中遇到不懂问题统一反馈给教师。(3)课中教学,学生对病例进行报告,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对案例进行分析,对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进行评价,进一步提出问题,如在临床怀疑肺栓塞病人,血流灌注显像、CT血管造影哪种检查方法更好呢?之后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充当医生的角色对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检查结果、患者症状、体征使学生对检查项目更理解。之后教师向学生讲述CT、X线、B超等影像学检查的原理与优缺点,之后延伸到核医学检查原理,向学生讲述核医学检查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的区别及核医学检查在临床中应用,最后向学生讲述核医学检测是诊断某种疾病的重要方法。
待两组学生上完本学期课程后,组织两组学生进行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理论知识考核、病理分析考核。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分析两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相关数据,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以n,%表示,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以±s表示,P<0.05作为本次统计学检验标准。
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循症医学思维教学方法的40例实验组学生,理论知识考核成绩(90.63±4.85)分、病例分析考核成绩(38.92±5.16)分,显著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40例对照组学生,理论知识考核成绩(82.34±3.87)、病例分析考核成绩(29.67±4.29),t值分别为8.4500、8.7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核医学学科是与多种学科相关联的综合性医学学科,随着我国科技不断发展,新的显像设备逐渐增多,如PET/MRI、SPECT/CT等,进而使核医学在诊治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医学生对核医学检查认识还不足,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将核医学检查与临床病例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核医学检查的认知[2]。而选择有效教学方案对提高学生对核医学认识有重要作用。案例教学可将案例生动展开,可以增加学生对核医学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核医学检查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加深学生对核医学理解,可以帮助学生选择有效诊断方法。循症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循症医学通过让学生自己寻找依据,可以提高学生对临床研究兴趣,同时根据患者临床特征,选择合适检查方法,通过分析检查结果,可以加深学生低检查项目的理解。经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理论知识考核成绩、病例分析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核医学理论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循症医学思维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提高学生对核医学的认识,可以使学生在今后临床诊疗中合理运用核医学检查方法。